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尔扎克及其作品

巴尔扎克及其作品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也是编年史模式, 属于战争编年史。
《战争与和平》
西方编年史小说与中国讲史小说比较
巴尔扎克的编年史小说是在真实的
历史时空里讲述虚构的人物故事。
中国讲史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 也是一种编年史小说,所不同的是,
它强调皇朝的帝王名号、年号和纪元时间,
人物不是完全虚构,有三分历史, 七分虚构的说法。也就是说,在真实的 历史时间里,讲述经过加工的历史人物的故事。 巴尔扎克的编年史小说写风俗人情史,突出历史价值。 中国讲史小说写历代王朝的嬗变史,突出忠孝的教化作用。
辛勤写作
巴尔扎克的工作室
巴尔扎克的工作服
罗丹雕塑:巴尔扎克
罗丹的《巴尔扎克》,以巴尔扎克 半夜穿着睡袍写作的风采进行雕塑, 蓬乱的头发,深思的眼睛,从肩到 脚的睡袍,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巨人 雕塑。雕塑中融入绘画的技法,用 粗而少的笔触描绘成油画般的肖像, 使巴尔扎克的性格强烈表现出来。
“文学上的拿破仑”
知名作品
巴尔扎克翻译大家——傅雷
傅雷(1908-1966), 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上海人。1927年冬赴法留学, 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批评。 1931年秋返回祖国, 1932年与表妹朱梅傅结婚。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文化大革命”中,傅雷遭到 “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于1966年9月3日, 和夫人一起含冤自杀。1979年平反昭雪。
二、思想的复杂、矛盾性:
• 巴尔扎克的世界观是充满矛盾的。 • 出身:中小资产阶级;但又有浓厚的贵族意识和封建道 德观念,并力图挤进贵族的行列(其姓名中间加一表示 贵族身份的“德”字即是一例);对待人民的态度是既 同情又轻视 。 • 在经济上,他激烈反对为金融贵族所鼓励的金融投机和 金钱的无限威力,希望学习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政治上,他是个保皇党(不同于司汤达),激烈反对为 金融大资产阶级所控制的七月王朝,也就是反对共和, 拥护王权;哲学上,算是个
第一:面对现实,忠于真实。
第二:对生活素材典型化,塑造出不朽的典型人物 第三:工笔描画环境,为塑造典型人物提供典型环 境。 第四:选择真实生动的细节,为塑造典型服务。
《欧也妮· 葛朗台》的环境描写
• 《欧也妮· 葛朗台》对索漠城的描写:一条起伏不平的街, 直达城市高处的古堡,小石子铺成的路面,传出清脆的回 声,永远清洁干燥,街面窄而多曲折,两旁屋子非常幽静。 屋子已有三百年历史,木质结构,木料支架的屋顶,年深 月久往下弯了,椽子已经腐烂、翘曲。这条街上,做买卖 的底层是宽大低矮的店堂,没有铺面和摆在廊下的货摊。 大门分做上下两截,简陋的钉了铁皮,上半截朝里打开, 下半截装有带弹簧的门铃。门旁半人高的墙上,一排厚实 的护窗板,白天卸落,晚上装上,外加铁闩好落锁。半人 高的墙壁下面,是陈列商品的地方,或者摆两三桶盐和鳘 鱼,或者是几捆帆布与绳子,或者架上放些布匹。 • 这是一幅内地城市图景,充满古色古香。正是这些停滞、 落后、狭隘的环境产生了种种罪恶,演出了人性的悲剧。
• 巴尔扎克世界观的复杂性、矛盾性,正是他所生活的那个 动荡不安、斗争激烈的时代的反映。 他思想上的复杂矛 盾性,在其作品中都有体现。
文艺观: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生活
巴尔扎克公开承认自己和司汤达属于同一文学流派,要 求作家“照世界原样表现世界”(《贝尔先生研究》)。 他在《〈驴皮记〉序言》中说:“作家应该熟悉一切现象, 一切感情。他心中应有一面难以明言的把事物集中的镜子, 变幻无常的宇宙就在这面镜子上面反映出来” 根据文 艺反映生活的现实主义观点,他提出:“法国社会将要作 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
• 其中风俗研究又分为6大场景: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 活/政治生活/军事生活和乡村生活场景。从而使《人间喜 剧》成为一部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的法国社会风俗史)。
《人间喜剧》
私人生活场景
人物再现法
外省生活场景 巴黎生活场景
《人间喜剧》(方法)
风俗研究
政治生活场景
军事生活场景
分类整理法
哲学研究
乡村生活场景
• 巴尔扎克的小说不仅每部具有编年史的时间特点,而且按 故事时间的先后把各部小说排列起来,还能看到《人间喜 剧》系列小说的编年顺序,逐年反映了19世纪上半叶的法 国历史。
编年史模式
编年史模式是19世纪传统小说的一大叙述模式, 继巴尔扎克之后,左拉、高尔斯华绥均采用,
只是左拉和高尔斯华绥写的是家族编年史模式。
一、生平及创作:短促而饱满的一生
1、艰难的从文之路:
立志当文学家 ,却没有任何文学天赋,家人也不支持, 走上文学道路真是历经坎坷与磨难。
2、和时间赛跑:
从1829年发表长篇历史小说《朱安党人》始,此后的20 余年里,他夜以继日地创作出一部又一部描写当代生活 的小说,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不同阶段的法国19世纪的 社会生活,直至1850年因心脏病病逝于巴黎。
2、串联方法:“人物再现法” 和“分类整理法”
(1)、“人物再现法”
• 人物再现手法是巴尔扎克的一大创造,也是他的人物塑造的一大特色。 人物再现有多种形式: 一是小说人物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一些重要人物往往出现过 二三十次,在多部小说中反映他们的不同经历,最后构成这个人物的 完整形象。这是一种主要的再现手法。 二是通过小说人物的叙述,说明小说所发生的事在社会上屡见不 鲜,而这些事例都散见于其他小说之中,作者把人物和事件都一一排 列出来。 三是并列出同一阶层人物的代表,或把小说人物的性格作一对比, 而这些人物都是在不同的小说中出现的。
傅雷与朱梅傅
傅雷学贯中西,文学、美术、音乐、外语“四位一体”,是 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和杰出的翻译家。他一生翻译外国文 学名著34部,著译约500万言。译作严格遵循“信、达、 雅”原则。 主要有罗曼· 罗兰的长篇巨著《约翰· 克里斯朵夫》,传记 《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琪传》《托尔斯泰传》;梅里 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 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 葛朗台》、《邦斯舅 舅》、《贝姨》、《夏倍上校》、《搅水女人》、《于絮 尔· 弥罗埃》、《都尔的本堂神甫》等。 他以其翻译与研究巴尔扎克著作的卓越成就,被聘为法国巴 尔扎克研究协会会员。他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树立起一块 丰碑。
韩斯卡夫人
柏尔尼夫人 比巴尔扎克大23岁
债台高筑的文学大师
债台高筑,拖累终身,但亦成就一生,世人仰慕。
不朽的声名
• 雨果和大仲马等作家参加了巴尔扎克的葬礼,雨果在葬礼上致悼词说: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一个;在最优秀的人物 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 “从今以后,他的名声在作品的 顶尖熠熠发光……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
在巴尔扎克的书室里, 有一座作为摆饰的小型拿破仑塑像。 在塑像座盘边上, 巴尔扎克亲笔写着: “他用宝剑未能完成的大业, 我将用笔 杆来完成。”
女读者
• 巴尔扎克生前收到12000多封信,这些信大都来自热心的 女读者。巴尔扎克崇拜女人,而且有一种从来没有完全满 足过的爱情需要。 • 他只和有钱的女人建立情感联系,直言不讳地要妹妹替 他找有财产的女人,以便替他还债。巴尔扎克的女友都是 比他年长的贵族妇女。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一生奋斗 写就万象人间 ——巴尔扎克
现实主义的第一代宗师----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是个中等身材的人,体格魁梧,双 肩开阔,晚年有点肥胖。他的颈脖健壮、厚 实,白皙有如女性,是他值得骄傲的地方。 头发又黑又粗,粗得像马的鬃毛;那双眼睛 像一对黑宝石那样闪闪发光——那是驯狮者 的眼睛,这种眼睛能透过房屋的墙壁看见里 面发生的一切,能透过人的肌体,洞察人的 肺腑,像阅读一本打开的书。他的整个仪表 显示出一个劳苦不息的西西弗斯的形象。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5 分册,第187页,李宗杰译,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2年版)
4、内容
• 《人间喜剧》用编年的方式,反映了1816-1848年间法国 社会的历史,其基本内容是19世纪上半叶法国资产阶级同 封建贵族的斗争史,其中心画面是没落贵族阶级怎样被资 产阶级暴发户一步一步逼迫得灭亡下去,或者为资产阶级 所腐化。具体来说,其思想内容: • 一是描写封建贵族的衰亡史,包括老一代贵族的被击败 (《农民》)、贵夫人情场失意(《高老头》中的鲍赛昂 夫人)、贵族小姐的婚姻不幸和贵族子弟的资产阶级化 (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 • 二是描写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揭示财富积累之真相,如高 布赛克、葛朗台等。 • 三是揭露金钱的罪恶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 的金钱关系。
• 对经济问题的重视,使巴尔扎克的小说有了丰富的社会内 容,他的《人间喜剧》详尽地写出了在经济规律支配下, 贵族阶级的没落史,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和金钱的罪恶史。 • 巴尔扎克的政治观,使他在小说中流露了对失意的贵妇和 正直的贵族的极大同情,然而他又表现了贵族阶级注定灭 亡的命运,对共和党人高度赞赏。以至恩格斯说,“他的 伟大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1888年4月)
分析研究
3、编年体艺术:
• 和司汤达的传记小说相反,巴尔扎克不为某个人物立传, 他采用历史记事的方法,截取众多人物的生活阶段和生活 侧面,按年代叙写他们的生活,编排好他们在不同小说中, 性格变化和命运变迁,如同编年史一样,记载下人情风俗 史。恩格斯则直接称他用编年史方式逐年记下法国19世纪 上半叶的生活(1816——1848)。为此,可以把巴尔扎 克的叙述方式称之为编年史模式。
人物再现手法对后世作家的影响
《萌芽》
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
左拉把他的20部小说总题名 《卢贡-马卡尔家族》,人物在 多部小说中出现,以血缘关系联系。
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
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 是一部家族小说,它是一个三部曲, 由《有产业的人》(1906)、《骑虎》 (1920)和《出租》(1821)组成。 人物在各部小说中再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