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述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答: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
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从这个核心出发,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进而是"入则孝,出则悌",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又一个纽结,最后,他提出“泛爱众”,完成了仁学思想的基本建构。
2.孔子论君子人格有哪些主要观点和思想答:首先,君子品德高尚。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对于道德,时时放在心上,每遇事都要想是否符合道德。
君子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注意符合“义”,而小人却常常见利忘义。
“君子不器”,即君子不象器皿那样,只有一种用途,别的什么也不会,那样不能适应社会。
其次,君子修身养性。
“君子不重则不威”。
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信。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胸怀宽广,为人坦荡,不忧不惧。
再次,君子勤务实。
孔子曰:“君子务本”。
即君子不在小问题上斤斤计较,而是抓住根本问题。
另外,君子善处世。
君同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同。
3.孔子教育思想述评答:孔子的教育思想丰富而系统,涉及到教育的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对象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学习过程、人生修养等等,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
”的思想,受教育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也就是说教育应该为大多数人服务,人人都应有入学受教育的权利,不应该受其他条件的限制。
孔子的这种思想切合当时的庶民的利益,对于改变以前受教育权利为贵族子弟所独享的状况具有积极意义,这种思想即便在今天,对我们推进教育公平仍旧有指导意义。
4.略论孔子的义利观答:孔子提出了"君子义以为上",孔子一方面认为"义以生利",但是孔子强调行义要符合礼的规定,另一方面,在义利关系上,孔子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孔子说"见利思义"。
符合道义,取之无妨,这叫做“义然后取”。
答:5.联系现代社会实际,试析孔子的德治思想答:德治是一种以道德自律手段的政治理论。
它不但对于梳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而且对于今天的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都有莫大的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由孔子开创的“德治” 思想,是指以礼乐教化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将遵守社会等级秩序及其行为规范变为一种自觉,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其中心思想便是对人民施行道德教化,以令人主动地心悦诚服的,而不是靠严刑峻法来迫使人民畏敬。
德治追求的是和谐安宁的社会,它是以民为本,这与我们国家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国家推崇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以及“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均源于儒学文化。
6.我对孔子其人的新认识答: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鲁国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首倡私人办学,广收弟子,以其博学多能、声名远播,有圣人之誉,孔子还是大艺术家、大音乐家,他在器乐方面的造就也是很突出的,孔子的情操极其高尚,他看待事物的立场是“天下人”,7.孔子论学思想及其本人学习态度和精神对今人的启发和激励答: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
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
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
就是说,在教学事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8.孔子荣辱观探析答:《论语》全书正是通过对“耻”、“辱”的表达和论述,通过教导人们要有“耻感”,才使孔子鲜明的“耻感”立于世人面前,从而使其荣辱观得以清澈的表达。
《论语》全书正是通过对“耻”、“辱”的表达和论述,通过教导人们要有“耻感”,才使孔子鲜明的“耻感”立于世人面前,从而使其荣辱观得以清澈的表达孔子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意思是说,花言巧语、伪善嘴脸、十足恭顺,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内心隐藏着怨恨却要与他人结交朋友,这样的人左丘明认为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
简而言之,虚伪的人是可耻的。
孔子的一句话:“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这更加说明孔子将“耻感”与个人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不知耻则无以修身。
孔子将“耻”的观念视为人格修养的一种重要标志,它不仅涉及到个人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修炼自己坚毅的品格,也关系到个人如何为学、处世以及如何使个人的修养日臻完善,可以说,孔子强调“耻感”是要让人们树立一种“耻感”意识,深深植根于自己的意念之中并付诸实践。
9.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答:孔子作为对孝道思想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孝道观自建立起就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情感、思维方式以及中国社会的进程,直至今日,孔子的孝道观仍具有现代意义。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孝”是“仁”的基础和根本内容之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许多有识之士相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传统孝道,而传统孝道又是以孔子的孝道思想为基础。
因此,对孔子的孝道思想,应给予应有的重视。
孔子孝道的核心是仁,它的具体内容是指以人为本的爱心。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人有了孝心,社会就能更加和谐安定。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诸侯混战的春秋时代,他的以人为本的孝道思想不单对协调当时的人际关系,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有着积极意义,就是在今天,读起来也依然感到十分亲切新鲜。
他的至理名言中,依然放射着博大精深的思想火花,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10.孔子人际关系思想对今人社会交际的启示意义答: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人和”。
他力图用这一原则处理好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
按照“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次序,孔子践行“人和”思想分天下、国家、家庭、个体四个层次进行。
孔子一以贯之之道是“忠恕”,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孔子“人和”思想在国内关系上,要求在上下、左右之间实行有原则的和谐。
上下关系包括君民关系和君臣关系。
在君民关系上,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师生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孔子主张师生相处也要坚持“和而不同”。
11.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对当今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意义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实现人际和谐。
这方面,我们面临着众多矛盾。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弘扬孔子的“人和”思想。
在国际上,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与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就要按照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所指出的:“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总之,只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示,认真吸取包括孔子人际和谐思想在内的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可以计日功成12.我读“君子不器”答:表面上看起来,这四个字的意思很简单,君子不是东西。
再深点就是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固定的用途)。
再深点就的为政的君子是要什么都懂的通才,而不是只知一方面的专家。
细细品来。
其中意蕴所谓深藏。
第一,君子不能只是“器”。
器,就是东西。
孔子不正面去说为政的君子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才算合格,只是打了个比方,就是器,为政的君子,如果像器皿一样的话,那只有固定的用途,不能把工作中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进行全面的思考。
当然事情就不会做得很好了第二、君子如何摆脱“器”,就是要求为政的君子,要自己解放思想,不要把自己约束于某一方面,要有全局的眼光和了解全局的知识面。
要做通才,不只能做专家。
这也就是《论语·为政》中说的“允文允武”。
13.略述弟子规对孔子思想继承和发展答: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为中心。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这样使得人们更好地将孔子的思想或用于实际,而且弟子规相比于论语更通俗易懂更适合启蒙学习,从小培养人的各种良好品格,而不是只有有学问的人才可以看懂,所以更好的实行。
14.请写出十句你最感兴趣的论语原文,并谈谈你个人的理解答: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7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1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1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