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浙江企业跨国并购的整合研究及案例分析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研究意义: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企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本国本土的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不断的壮大自己,跨国并购已成为企业面对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下,国外许多企业受到强烈冲击,股价下滑,市值大幅缩水,资金周转困难,世界并购市场受到重创,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并购活动明显活跃。
经济危机给浙江企业“走出去”带来了一个比较好的契机,但同时应该注意到,在经济危机这个非常态的情况下,浙江企业跨国并购还是存在着很多风险的。
面对浙江企业的跨国并购热潮,并购时间短、缺乏实践经验、理论研究、配套条件及宏观环境不成熟,都大大降低了并购的成功率。
很多企业并购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忽略了并购整合对并购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研究整合问题是提高并购成功率的关键所在,为今后浙江企业乃至国家的跨国并购提高成功率提供指导。
跨国并购整合的系统性研究,把并购整合理论真正纳入到企业并购理论体系中,使企业并购理论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预期目标:本文将通过对浙江企业并购现状和所面临问题的分析,对浙江企业跨国并购的整合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同时以浙江企业跨国并购典型案例分析,加深企业对跨国并购的理解,明确并购整合的重要性,给出企业整合的对策建议为其他有实力的企业能更好的完成并购整合提供一定的帮助,提高浙江企业并购的成功率。
2.国内外研究现状企业跨国并购的整合研究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不管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来看,都涉及到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
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并购的相关理论以及并购整合的研究现状,同时还要对并购整合的实践有比较深入的分析和认识,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为此项研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得对许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概况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是本文写作的基础,用来确定本人的研究方向和视角,使本文在前人基础上有更深的分析,并做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并购动因与并购效应的研究、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并购融资与支付方式和并购风险等方面。
目前对于并购整合的研究多集中于并购整合完成后的绩效评价,对于整合过程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并购其他理论的研究。
从国内外的并购理论的发展来看,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并购整合理论体系,因而无法为企业并购整合实践提供全面的理论指导。
1 企业跨国并购理论的研究现状企业并购发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一直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19世界末至今,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因此国外学者也已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者关于跨国并购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对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存在的一定的制约。
1.1企业跨国并购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并购活动的理论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兴起的,最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并购前的规划筹备阶段和并购的谈判阶段。
西方国家经历的5次并购浪潮,并购理论的发展主要围绕于解释并购的动因,直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并购后,才转向以实证方法研究并购效应。
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并购的动因研究和并购效应研究两方面,两者成为影响并购发展的重要因素。
1.1.1 并购动因的研究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是研究并购问题的基础,经过长期的研究,西方学者提出了许多并购动因理论。
Muller(1992)将并购的动机归纳为增加市场能力、提高效率和代理问题导致的并购。
目前从代理角度分析企业的并购动机的理论有代理成本理论和管理主义理论。
威斯通(1998)作为企业并购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把并购动因理论分为七大类:效率理论、信息与信号、代理问题与管理主义、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市场力量、税收和再分配理论。
由于跨国并购行为面临不同的东道国、行业和目标公司,则跨国并购的动因与一般的企业并购动因存在着较大差别。
西方学者对跨国并购动因的研究也是十分丰富的。
Vasxoncellos 和Kish(1998)分析证明了目标公司价值低估是跨国并购的动因之一。
大量事实证明,由目标公司的价值低估推动的跨国并购在一定时期一定国家大量存在。
但是目标公司价值低估的解释也存在局限性。
企业通过对行业内原有企业的并购,获得其生产能力、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和消除规模、技术壁垒,规避政策限制,实现有效进入。
在国际市场上,跨国公司面临更高的产业壁垒与政策壁垒。
产业组织理论从产业层次上提出了产业壁垒也对跨国并购产生影响。
钱德勒(1999)提出企业的经济效率不仅取决于转换资源的数量,还取决于时间和速度。
速度经济性对推动跨国并购有重要意义,跨国并购可以迅速获得目标公司的生产能力、销售渠道、研发能力等资源。
可见,从不同的时期,并购的动因也远越来丰富,在众多的并购动因理论中,大多企业的并购是多项动机的结合,而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动机引起。
1.1.2 并购效应的研究随着并购的不断发展,并购金额的不断增加和目标企业的选择的不断扩大,并购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经济学者从并购动因的研究转向并购效应的研究。
许多研究早已证明,并购增加目标企业股东的财富。
Bradley(1988)研究发现目标公司的股东获得了并购中产生的大部分收益;在不成功的并购中,目标企业的股东价值也有不同的提升。
但是,大多研究却发现,并购并没有增加并购企业股东的财富。
Francesc TrilllaS(2002)对欧洲电信并购市场作了研究,结果显示并购企业的股东很少获利,并购对并购企业的股东价值的平均效应接近于零。
Bruner(2002)研究表明,目标公司的股东一般有10%-30%的收益率,收购公司的股东收益率很不确定,且有负的趋向。
并购的目标之一就是降低成本,从而往往伴随着企业的裁员和失业人数的增加。
Jensen(1991)认为,经理人通过并购来增大其公司规模和范围,从而得到提升。
这种并购出于追求短期利益,并不能创造价值,一般不会带来裁员。
Chatterjee(1992)并购企业经理出于降低被并购企业的低效率而裁员。
Gibbs (1993)和Johnso n(1996)从代理理论角度来考虑,重组往往伴随并购产生,也会导致裁员。
但有些学者认为由并购导致的就业减少只是短期现象,长期来讲,并购对就业的正面影响应大于负面影响。
Barron(1999)研究认为美国在20世纪70到90年代的经济发展的表现得益于当时美国公司进行的全球并购,跨国并购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国公司的创新意识。
Weston(1999)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美国企业的跨国重组对美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在对大型跨国并购的调查中发现,跨国并购对东道国经济的发展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经过众多学者的多年研究,并购效应可以归纳为股东财富效应、就业效应、产业集聚效应、资源配置效应、经济发展效应等。
并购产生的各种效应,成为并购的发展影响因素。
1.2企业跨国并购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中国对企业并购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学者对企业并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动因、并购效应、并购策略及政府政策选择、国外并购模式在中国的应用等方面。
1.2.1 并购动因的研究西方学者关于动因问题,已经做出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并在本国并购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一些符合本国国情的动因理论。
关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廖运风(2006)认为主要包括市场动因、管理动因、技术动因、资源动因;而黄中文认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包括一般动因和特殊动因,一般动因有效率动因、经济动因、其他动因,与我国特殊国情相匹配的特殊待遇包括获取国际先进技术、绕过贸易壁垒,获取区位优势、获取速度的经济、企图获得特殊之处,尤其是资源、政府的推动,政策的支持。
干春晖(2004)主要把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成三块:效率动因、经济动因和其他动因。
效率动因包括管理协调效应、营运协调效应和财务协调效应。
经济动因是从企业并购的方式对企业绩效产生的主要影响角度来分析的:增强企业市场势力的横向并购、降低交易费用的纵向并购和实现多样化经营的混合并购。
另外把管理层利益驱动、投机、目标企业价值低估列入其他动因。
张夕勇(2004)在西方并购动因的研究基础上,还从经营性扩张角度分析企业并购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四点:形成规模经济,成为市场的领导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共享、强强联合;实现多元化经营和保持核心竞争力;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当前市场经济下,影响企业并购的因素还有很多,不管是从哪几方面来划分,影响并购的根本动因是企业追逐利润的最大化,也是并购的原始动力。
1.2.2 并购绩效的研究国内对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起步较晚,基本上是借鉴国外已有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的。
冯根福和吴林江(2001)分析和检验了1994-1998年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
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从整体上有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不同并购类型在并购后不同时期内业绩不相一致;另外,并购前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并购绩效在短期内呈正相关关系。
范从来和袁静(2002)对我国上市公司1995-1999年336次并购事件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处于成长性行业的公司进行横向并购绩效较好;处于成熟性行业的公司进行纵向并购绩效较好;处于衰退性行业的公司进行横向并购的绩效最差。
张新(2003)采用了事件研究和会计研究法,对1993-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的1216个并购事件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并购为目标公司创造了价值,目标公司的股票溢价达到29.05%;对收购公司股东却产生负面影响,收购公司的股票溢价为-16.76%。
另外,秦喜杰、陈洪(2004)提出,要提高企业并购绩效、实现成功并购,必需正确选择目标企业。
选择目标企业要经过制定选择标准、进行筛选、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等过程。
目前,国内的学者在并购绩效的研究上,还仅仅处于事件研究上,样本容量小,覆盖的年份比较短,研究的方法比较简单。
要想获得更加可靠的研究成果,需运用更新的方法加强并购绩效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跨国并购的相关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并购动因和绩效上,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与西方学者相比还是具有一定的距离,同时国内学者仍缺乏在我国国情下,面对具体的并购情况进行的理论研究。
1.2.3 并购风险及并购趋势研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黄中文(2008)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目标企业所处的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目标企业的估价风险、融资风险、外汇风险、反并购风险等。
同时面对经济危机下的跨国并购,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
在经济危机这个非常态的环境下,除了上述的一些并购风险外,并购企业在政治法律风险、资产评估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信息风险、战略决策失望风险等(李小真,曾晓洋,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