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适用对象:
本课程适用于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农村医学专业。
二、课程性质及任务:
《解剖学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农村医学专业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揭示正常人体各系统、器官的位置,毗邻关系,形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和基本功能。
三、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主导的教学理念,针对教学对象基本为初中毕业、基础较差等现实,采取理论够用为度,突出实践教学,以案例教学为特色,体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根据后续课程的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着重讲述对后续课程有直接或间接帮助的内容,适当介绍当前本课程的最新进展。
(二)课程设计思路:围绕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把握本课程在中职护理、助产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利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案例讨论等教学方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如图像、动画、视频等。
教师可合作或独自制作微课、短视频等学生喜爱的信息教学方式解决普通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相应的生理学知识和研究进展。
依据职业岗位和素质、知识、能力结构的调查分析,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和检验标准等。
四、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够达到下列要求
(一)职业素养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重视医学伦理,自觉尊重患者的人格,保护患者隐私。
2.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能将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健康, 维护农村居民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不怕苦累、爱岗敬业, 能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
1.具备正确描述人体分布和人体各系统的组成, 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特点以及毗邻关系。
2.具备全身主要的骨性和肌性标志及重要器官的体表投影, 主要血管神经的行径、分支、分布。
3.具备人体器官的组织结构和胚胎发育概况的基本理论。
4.具有在活体能够识别重要体表标志, 辨认主要脏器的体表投影的能力。
5.具有熟练的解剖操作技能, 能够系统观察和描述各器官肉眼结构正常形态能力。
6.具有按系统归纳、总结、分析判断的能力,以及能够利用所学知识, 解释相关疾病的生理病理现象的能力。
五、学时安排
六、课程内容与要求
七、课程实施方案
1.课程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建议选择讲授式、启发式、
案例讨论式、实验式、问题导向式及自学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根据教育对象为中职学生的特点,应该尊重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启发式教学,将案例讨论式、问题导向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结合短视频、PPT、网络课程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但也要重视传统的实验式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教学中穿插开展专题讲座,以开阔视野,培养临床意识和医学思维。
3.教学建议:
(1)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特点,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2)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3)教学评价应通过课堂提问,布置作业,单元测试、案例分析讨论、
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
八、考核与评价
1. 评价内容及方式:采用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和平时测验、提问、作业、课堂学习情况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评价。
其中理论考核主要分段考和期末考,以笔试为主。
实践考核可以是实训过程中的考核,如操作、标本、模型的辨识、实验报告等。
2. 评价标准:
期中、期末的理论笔试,要求同一专业使用统一的试题,集体讨论命题计划后由
专人负责起草,经科主任审核后定稿付印,统一时间考试,统一标准答案,尽量做到统一改卷。
期评成绩标准为:期末考试成绩占60%,期中考试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10%。
期评成绩满60 分为及格。
九、教学资源
1. 教学设备:教室投影仪、电脑;实验室模型、标本、尸体标本;全息三维虚拟教学解剖实训室;医学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数字人解剖系统等。
2. 教师团队
现任教师队伍10人,其中专任教师7人,行政兼课 3 人。
高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 6 人。
实验老师 1 人。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