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式管理读后感

中国式管理读后感

中国式管理读后感
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目的,但不是只重人而不重事。

虽然中国是一个圈子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把心思放在人身上,而不重视实际事物,这样的管理是虚的,没有起到管理的作用。

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对人的把握来促进事情的进展。

管理的基础是修己,只有把自己的整体素质能力提升了才有可能做到好的管理。

当你的某一方面的能力比其他人要突出的时候,你才有资格作为管理者,你才具有说服力,中国人不喜欢被连自己都管不好的人管,也只有你对自己管理好的时候你才能做到对其他人良好的管理。

中国式的管理经常没有一个标准,赏罚不分明,这样就容易导致人会比较懒散,付出的努力不一定会得到回报,做错了事也不一定会得到惩罚,那就这样混日子也还不错,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要把管理中奖惩这方面制定得明确并且执行的时候也要实事求是,这样才会让人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进步。

就是因为管理上存在着非常大的漏洞,再加之中国人会比较喜欢投机取巧,以至于应该得到的人并没有得到,没有资格拥有的人却拥有了,久而久之努力的信心便被消磨光了,这对于管理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管理的时机把握也是一门艺术,或许我们可以在事情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再进行奖惩,既给得到奖励的人一个沉淀,不要使他太骄傲,也给犯错误的人一个心理准备的时间,让他更好地接受这个惩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同生共荣这个问题会比较难以解决,但我认为必要的集体意识还是要有的,如果一个集体没有同生共荣的意识,很难做成大事,因为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弱小的,只有集合大家的智
慧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但是一旦把这个观念过于强调了,又会发生个性难以施展的问题,因为集体而损失的个人利益会增加,整个创新力会下降。

我认为西方国家建立企业文化的方法是可行的,既不是把集体荣誉感强加在个人身上,让个性得到发挥,又能够让大家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奋斗。

管理者的修己应该是持久的,需要不断地改进自身。

学会察言观色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人不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需要我们自觉地去揣摩别人的真实想法,不要得寸进尺,把别人的客气当成是随和。

确实跟中国人相处需要动点脑子,管理自然也就麻烦得多,既要给足面子,又要说到里子。

中国人也是敏感的,又是爱面子的,不允许自己被公开地制衡,即使你明明知道他是错的也不能当面指出来,还必须用情来点醒他,使其自动讲理,合理地调整他的言行,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中国人会偏爱以情动人,而非以理服人,因此,如何合理地将情结合进中国式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先需要了解对象,知道他到底要的是什么,根据他们的想法,给足对方面子,会更加有利于管理的进行。

书上说中国人的自主性特别强,但是我觉得这只是看哪一方面,如果是遇到和自己利益相关的那当然谁都会争先恐后,但在事不关己的情况下往往我们会选择逃避,不站在风口浪尖。

我觉得这两者可以相结合,需要达到前者必须经过后者,这样既能够让大家不愿意做得事情得到解决,又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双赢局面。

1. 中国人不是很喜欢波动,比较偏爱平稳,安宁的人生,追求和平共处,站在管理的角度上也就是稳定人心最关键。

中国不强调个人
主义,重视集体主义,但这并不代表人们之间不存在差异,如何将这些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是我们一直需要努力的事情。

表面上大家是会服从,但是却不是意见上没有差异,久而久之,大家不习惯把内心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形成所谓的大同局面,这种局面是外强中干的,一旦遭受到了什么打击,内部就会有反抗,因此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种局面打破。

如何打破,一个宽松的环境是很重要的。

中国人开会的形式会过于严肃,加之国人不喜欢也不习惯于当时就把心里的感觉说出来,所以在会上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果。

我觉得一种办法就是将会议的氛围轻松化,但这和中国人一向传统保守中规中矩的观念不一致,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我觉得采用另一种方法会更合适,可以把事情放在会前会后沟通,会比在会上讨论更有效率,中国人不喜欢公开的辩论,比较喜欢私底下单独说出不同的意见,讲究沟通的技巧,说得让对方听得进去。

合理地分工是非常必要的管理,只有分工详细明确才能保证不会有人偷懒,田多人少的情况,但是也有可能会导致互相之间的沟通交流有阻碍,甚至导致互相推卸责任,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在分工的基础上将整体的情况和个人的绩效挂钩,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工种都会被做得很好,也不用担心会产生各扫门前雪的情况。

中国人重视伦理道德,上下尊卑分明,这样会导致下级很难将自己的想法得以实施,因此我们需要经常集思广益,并给予一些奖励,让大家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才能充分发挥创造力创新能力,调动积极性。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中国很经典的用人原则,我觉得这对
于今天也是适用的。

只有上司和下属相互信赖,才能把事情做好,这种中国式管理以心交心的过程是值得提倡的。

在相互信任的前提条件下,上司不能对下属过于苛刻,多给下属一些鼓励,下属也要给予上司足够的尊重,这种关系才能持久稳定。

也许是中国人一直受到压迫,对于法治失去信心,以至于对于法很反感,缺乏法纪精神,不喜欢守法,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始终需要一定的制约,尤其是对于中国这种比较懒散的人民,但是需要把握一个度,不要把制度做得像枯燥的法律条文一样,需要一定的语言行为艺术。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喜欢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管理的智慧。

外国人喜欢把解决问题作为最终目的,这样往往会导致整体的不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和谐。

其实有时候适当地妥协会使得原本的问题消失又不会影响到其他的事情进展,所以中国人喜欢通过人情解决一些问题,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适当地拖拉一下会使得做事效率提高,我们喜欢在最后时刻使出全身的劲儿,把事情迅速完成,这就是流行的拖延症。

在工作关系中,下属适当地拖拉会使上司比较不会把过多的压力加在你身上,因为拖拉会显得你的事情很多,上司一定的拖拉也会使得下属有时间喘气,而不是整天都提心吊胆的。

学会推辞也是管理需要具备的能力,量力而行才能把事情做好,对于集体而言更加重要。

如果勉强让别人接受任务或者勉强让自己接受工作自然效率不会高。

因此管理者也需要给下属一个可以推辞的机会,多次询问他们的感受,也表示对他的重视,这样也会使得下属更愿意接受这份工作,从而使做事的效率提高,双方都
开心。

我们大部分都缺乏服务精神,把获利作为第一要义,却把最重要的服务抛诸脑后,想要收获但不愿意付出,所以在中国市场中,真正做到服务至上的企业很少。

我认为我们应该要提倡服务精神,服务其实是一项双赢的行为,顾客被服务好了自然会经常光顾,口碑也就好,我们把顾客服务好了问题也就减少了,负担小了。

但是往往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一点,有的只是把服务曲解,只重视消费前服务,而售后无人问津,这也是导致顾客源流失的重要原因。

近几年来,海底捞的餐饮行业做的风生水起,它的服务吸引了源源不断地客户,充分证明了服务的必要性。

管理者自然应该把服务精神灌输给下属,不要把服务当成是一个负担,每天笑脸迎人总是比相互冷漠来得有意思。

把对顾客的服务作为追求的目标能够促进企业的改进,顾客是企业利益的来源,只有了解顾客的需求才有可能在这个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

同样的道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也应该要彼此有服务的意识,管理者服务好被管理者能够使被管理者的做事效率提高,被管理者服务好管理者,能够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更有机会获得晋升的机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