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婚姻2

中国古代婚姻2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女权社会变成了男权社会,婚姻家庭制度也逐步形成。

婚姻家庭制度的建立是人类两性关系的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从婚姻缔结的途径来看,人类的婚姻可分为掠夺婚、买卖婚、媒妁婚、自由婚等;从性关系的范围来看,人类的婚姻可分为血缘制、那鲁普亚制、对偶制、专偶制(即一夫一妻制),此外还有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等。

在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婚姻,即一个男人可以娶很多个老婆,但是只有一个是叫妻子,其他的老婆是叫妾。

即使是皇帝也只可以有一个妻子,即皇后,当然,他可以有很多的妃嫔。

中国古代婚姻的标准是“门当户对”。

西周时禁止贵族跟平民通婚,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度”,门第等级森严,士族与庶族之间禁止通婚,南朝士族王源嫁女庶族富阳满氏,被弹劾为“惟利是求”,并拟“禁锢终身”。

士族制度在隋唐时逐渐消失,“门当户对”逐渐成为古代婚姻的重要习俗。

从封建社会早期的“门当户对”制度演变而来了“良贱不婚”。

“良贱不婚”是指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某类人的身份或是职业会受到歧视,户籍上被编为“贱籍”,比如娼女、奴婢等,身家清白的良人是不能与“贱籍”人通婚的,否则会受到刑事处罚。

古代婚姻制度中的“门当户对”、“良贱不婚”都是指“娶妻”,而非指“纳妾”。

纵然是“秦淮八艳”的董小宛貌美如仙,也只能做妾。

一、婚姻的缔结与解除
我国古代婚姻的缔结与解除有很多繁琐的程序。

正式的婚姻缔结要坚持“六礼”,婚姻解除有七出、义绝及和离(协离)。

(一)“六礼”
六礼至西周正式形成,一直延续到清末。

其内容是:
1、纳采
六礼之首礼。

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

《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

用雁。

”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

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

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

2、问名
六礼中第二礼。

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

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

3、纳吉
六礼中第三礼。

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

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


4、纳征
亦称纳成、纳币。

六礼中第四礼。

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

男方是在纳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纳征礼的,行纳征礼不用雁,是六礼唯一不用雁的礼仪,可见古人义礼之分明。

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定制,民间多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

5、请期
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

六礼中第五礼。

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

请期仪式历代相同,即男家派使进去女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复命。

6、亲迎
又称迎亲。

六礼中第六礼。

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

亲迎礼始于周代,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

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

亲迎礼形式多样。

至清代,新郎亲迎,披红戴花,或乘马,或坐轿到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

岳家为加双花披红作交文,御轮三周,先归。

新娘由其兄长等用锦衾裹抱至轿内。

轿起,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新郎在家迎侯。

聘娶六礼中,雁是最重要的礼品。

古人以雁为礼,一取雁是候鸟,每年秋分时节南去,春分时节北返,来往有时,从不失信。

喻男女婚前互守信约,婚后夫妻坚贞不渝。

二取雁是随阳之鸟,喻妇人出嫁从夫;三取雁行有序,飞时成行,止时成列,迁徙中老壮雁率前引导,幼弱雁尾随跟紧,井然不紊,喻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

由于雁是飞禽,很难捕捉,后人以鹅代雁,谓之“雁鹅”。

随着历史的演进,六礼的某些环节在不同的时期可能有所变化,同一时期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的做法不同,但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每一个婚姻的缔结都离不开也不能离开六礼的规范。

(--)“七出”、义绝及和离(协离)三种
第一,七出。

即丈夫无须经官府即可休妻的七条法定理由。

七出依次为:“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以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盗窃,为其反义也。

”就起内容来看,这是我国古代夫权压迫的凿凿确证
第二,义绝。

这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一种离婚制度。

义绝包括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殴杀罪、奸非罪,及妻对夫的谋害罪而言。

与七出不同的是,义绝为法律规定的当然离婚条件,有犯则必须强制离婚,否则法律加以处分。

《唐律·户婚》规定:“诸犯义绝者,离之,违者徒一年。

”义绝其名义本来是夫妻的情义已绝,其实均是亲属间的互相侵犯或亲属间的乱伦关系。

其意仍在于维护正常的家庭亲属关系,巩固伦常观念和家族秩序。

当然,义绝在实践中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婚姻中的弱者,即妇女。

第三,和离或协离。

唐律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

"以后各代都有类似规定。

古代丈夫虽有权休妻。

但是妻无七出及义绝之状或七出而有三不去,便不能去妻,否则是要受刑事处分的,而且法律上是不承认离婚效力的。

该项规定正好弥补了这种情况,类似于现代的协议离婚。

和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婚姻双方在离婚的态度上不存分歧。

和离在实践中关注婚姻双方的感情状态,应该说是我国对世界婚姻发展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从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女性的诸多不公的限制,比如说,因为无子嗣就必须同意丈夫纳妾,否则就要面临被休妻的命运,妻子对家庭的任何财产无所有权。

从我们所熟知的大家闺秀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贞节牌坊,三寸金莲,到《女戒》中对妇女要求的三从四德,无一不体现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状态。

但从社会文明角度来说,这种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它结束了远古时期的人类的社会关系混乱的状态。

比如说,唐代的婚姻制度中就有规定同性之间不得结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血亲结合。

不得不说的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更多的是为了确保家族的传承,生命的延续。

婚姻的价值和目的在于维护家族的秩序,延续子嗣。

这样尊长必享有绝对的主婚权,婚姻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属性被忽视,婚姻必得门当户对。

而七种危害本族利益的事情必不见容于婚姻,离婚也必不能只遂夫妻之愿(从而有了“义绝”),(为维护本族的财产)媳妇也必无有产权和继承权,而一妻多妾制的采用也是同一目的的产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