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叙事作文游长城

高三叙事作文游长城

高三叙事作文:游长城游长城作文600字
今年春节,我和爸爸妈妈去北京旅游,我们游览了举世闻名的故宫和万里长城,虽然游览的日子不多,但我感到很愉快,尤其我们争先恐后登长城的情景,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那天天气非常好,一大早我们就坐车去八达岭长城了。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透过车窗,我看见远处出现了连绵不断的高山,山峰上隐隐约约出现了白色的城墙,城墙在红彤彤的朝霞的映衬下,犹如一条歪歪扭扭的金丝带,爸爸告诉我那就是闻名中外的长城。

旅游车离长城越来越近,我的心也越来越激动,感觉时间过得真慢!几分钟后,我们的车就来到了离长城脚下不远处的车站,我迫不及待地下了车。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镌刻在路边巨石上毛主席的名言:不到长城非好汉。

我们在巨石前拍照留影,爸爸兴奋地对我说:“我们今天一定要做回好汉!”买好门票,我们就进入景区了。

我站在长城的入口处,向远方眺望,只见长城蜿蜒曲折、连绵不断,远处的游人似一个个小点,缓缓地上下移动。

我们一边登长城,爸爸一边向我介绍长城的知识。

爸爸告诉我,八达岭长城是1505年的明朝开始兴建的,主要是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城墙两边锯齿形的叫垛口,上面有了望口,下面有射击口,高高的像楼房似的建筑叫烽火台,当士兵发现有敌人入侵时,就点燃烽火台上预先准备好的柴火,远处的士兵看见烽火台上冒出的黑烟,便知道有敌情,会迅速赶来增援。

听了爸爸的介绍,我想:我国古代的人民真聪明啊!
不知不觉中,我们就登上了一个烽火台,我向北面望去,只见城墙脚下山石起伏,我的眼前仿佛浮现了当年战争的残酷场面:千军万马滚滚而来,城墙上战鼓喧天,入侵的敌人有的手提大刀,有的手持长qiāng,还有的肩扛zha药……长城上的士兵奋勇抵抗,到处是厮杀声,到处是呐喊声,到处是鲜血和尸体……我再看长城的南面,一块巨大的广告牌展现在我的眼前,上面用中英文写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我想这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宣传语,也是我们今天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要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由于这天北风很大,我们走得很慢,有时是走两步退一步,所以我们不得不拉着扶手缓慢挪动身体,其他的游客也是走走停停,显得非常吃力,但是大家都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因为我们的共同目标都是长城的处--海拔888米的“好汉坡”。

呼呼的北风一阵接着一阵,因为我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虽然不感到寒冷,但步行却非常地困难,爸爸妈妈不断地给我“打气”,终于,我们艰难地登上了“好汉坡”。

我向下望去,雄伟的长城就像一条带子飘落而下,又曲折而上,在山峰间连绵徘徊,一直向远处延伸,望不到它的尽头,“多么雄伟而壮观的长城啊!”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快到中午的时候,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长城。

这次身临长城游览,我不仅亲眼看到并登上了长城,而且比较全面地了解了长城,增长了很多知识,感到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出色的创造能力真的太伟大了!这将使我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今后倘若有机会,我还会再次去长城游览!
游长城作文300字
暑假,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八达岭长城。

长城脚下有一块石头,石头上刻着“不到长城非好汉”七个大字。

听妈妈说这七个大字是我们伟大毛主席亲笔题写的。

我心想,今天我到了长城,我可就是好汉了。

长城依山而建,十分陡峭。

城墙一面高一面低,墙上开了许多小口子,那是用来架qiāng
炮的。

我越爬越带劲,一口气从第一个烽火台爬到了第二个烽火台。

烽火台是由一块一块的砖盖成的。

这时雨点儿从天而降,我穿上雨衣继续爬。

我登上烽火台放眼望去,四周青山环绕,长城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

起雾了,顺着前面的路看去,这条“巨龙”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望不到尽头。

两千多年前的秦朝中国就开始修建长城了。

长城从东边的山海关到西边的嘉峪关,一共八千多公里长,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

万里长城是一块块条石砌成的,古代没有吊车、没有汽车,就是靠着劳动人民的双手建成的。

中国人民是多么伟大啊!
雄伟壮观的长城不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

游长城作文600字
今天天气不错,我和我的外国朋友彼德约好去游览八达岭长城。

早晨我们很早就出发了,我们先乘地铁然后坐公交车。

一到长城脚下,彼德马上就被这里的景致吸引住了。

“真是个奇迹!”他一遍又一遍地说着,拉起我立刻。

上了缆车。

秀丽的景色在我们的眼前展现开来。

不一会儿,我们已经站在了长城上。

彼德非常兴奋,他不时抚摸着两边城墙上的砖。

我把中国人何时、如何建造这些城墙解释绐彼德听,他听得津津有味。

我们进入一座角楼后,彼德更加好奇了。

我告诉彼德什么是角楼,它是用来做什么的。

“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彼德赞叹道,然后拍了几张照片。

不知不觉,我们发现已经来到了好汉碑前,这是万里长城的象征,周围很多游客在拍照。

“不到长城非好汉”,我把碑文翻译给彼德。

“真的吗?”彼德开玩笑地问道。

我们都笑了。

该返回了,我们被这景色深深吸引住了,不愿离去。

我们度过了快乐的一天。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全长一万二千多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长城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经过历代的增补修筑,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代所建。

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的一段,也是代表性的一段,是明代长城的精华,这里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达1015米,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登上八达岭长城,极目远望,山峦
起伏,雄沉刚劲的北方山势,尽收眼底。

长城因山势而雄伟,山势因长城更加险峻。

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发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八达岭万里长城被联合
国列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1991年,在全国名胜四十佳评选中,八达岭名列榜首。

八达岭长城在北京北部延庆县境内,距离北京市70多千米。

高速公路穿山而过,从北京
驱车40分钟便可到达。

在这里长城如巨龙一般在崇山峻岭之间沿山脊蜿蜒曲折,烽火台和敌楼密布。

墙高7。

8米,顶宽7。

8米。

游人可以登城领略长城的雄伟和工程的浩大、艰巨。

八达岭自古便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春秋战国时期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扰,在此修筑了长城,至今仍见残墙、墩台遗存,其走向与今明长城大体一致。

八达岭是峰峦叠嶂的军都山风吹草动的一个山口,明代《长安夜话》说: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者。

“可见八达岭的地理战略地位。

明代为了加强防御,对八达岭长城进行了长达八十余年的修建,并将抗倭名将戚继光调来北方,指挥长城防务。

经过八十余年的修建八达岭长城成为城关相联、墩堡相望、重城护卫、烽火报警的严密防御体系。

历八达岭长城是护卫居庸关的门户,从八达岭长城至今天的南口,中间是一条40里长的峡谷,峡谷中建有关城“居庸关”,这条峡谷因此得名“关沟”,而真正扼
住关口的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处,这里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为险要。

古人有“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领,如窥井”,“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

可见当时居庸关只是一个关城,真正的长城是修建在八达岭。

八达岭山口的特殊地形,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这时修筑长城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

八达岭是历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

第一帝王秦始皇东临碣石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

再驾返咸阳,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元代皇帝每年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亲征……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近代,慈禧西逃泪洒八达岭、詹天佑在八达岭主持修筑中国自力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孙中山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等,为今天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和珍贵的历史回忆。

八达岭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建于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嘉靖、万历年间曾加以修葺该段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

八达岭长城碗蜒于崇山峻岭之间,依山而建,高低起伏,曲折绵延。

八达岭位于居庸关外口,有东、西两座关门,东叫“居庸外镇”,西称“北门锁钥”。

关城东窄西宽,长城从“北门钥锁”关门城合台起依山而筑,城墙高低不一,平均高约7.5米,顶宽约6米,可容五马并驰,十人并行。

该段长城的墙体是用整齐巨大的条石铺成,有的条石长达2米,重数百斤。

内部填满泥土和石块,墙顶地面铺满方砖,十分平整。

墙顶外侧筑有高1.7米的垛口,上有了望孔,下有射击洞,内侧建有宇墙。

城墙每隔一段,筑有一个堡垒式的方形城台。

城台有高有低,高的叫敌搂,是守望和军士住宿的地方;低的叫墙台,高度与城墙相差不多但突出墙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逻放哨的地方。

在制高点上还设有烟墩,即烽火台,是古代传递警讯的设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