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理工大学本科生双学位货币银行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当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学院:机械动力工程学院专业:工业设计09-2班双学位专业:市场营销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学生姓名:吴欣雨学号:09010302142011年4月2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中,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普遍采取了利率管制措施。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起,利率管制的弊端在积累之中暴露得日益充分,到八十年代以来利率市场化成为世界性潮流。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利率水平在全球范围呈上升趋势。
在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早有呼声,其研讨也久有时日,但由于种种因素掣肘,尤其担心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失控,以至迟迟未能付诸实施。
然而,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或迟或早终归要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本文拟就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投入社会生产的货币资本,是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表现。
市场经济中货币资本表现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循环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为了更充分有效地动员和利用更多的货币财富投入社会生产以扩大生产规模,以银行为中介的货币资本借贷成为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金融活动。
随着货币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集中和分配,金融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
货币资本的借贷,是拥有货币所有权的贷出者将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转让给借入者,贷出者必须有利可图才转让货币的使用权;借入者获得了货币资本的使用权将其投入商品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带来更多的收益。
所以,借入者必须将其收益的一部分支付给贷出者,这就是借贷资本的利息。
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
利息,是资本所有者(债权人)因贷出货币资本而从借款人(债务人)手中获取的报酬,换言之,利息就是贷出者凭借自己对货币资本的所有权而获得的经济收益。
可见,利率是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亦即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对贷出资本额之比。
利率市场化,是指由市场资本供求关系在更大程度上决定资本供给和使用的价格,这种价格以商业银行不同类型的存贷款利率为中心,并连带影响其他债券、保单等金融产品的价格。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资本的借贷活动必须而且只能通过市场来进行。
贷出者提供给市场的货币资本量表现为货币资本的供给量,借入者在市场上所需的货币资本表现为需求量。
市场上货币资本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变化,决定着利息率高低的变化,这就是由市场决定借贷资本的利率。
利率的市场化,使货币资本的借贷双方通过市场活动建立经济联系,货币资本借贷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并且货币借贷资本的市场价格的波动必然连带影响其他债券、保单等金融产品的价格。
这有利于货币资本借贷双方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建立平等竞争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有利于金融市场更优化、更高效地配置各类金融资源,成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重要环节。
所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要标志,也是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金融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这一重要观点,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金融市场指明了方向。
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就是要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业性金融产品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
具体来说,就是将金融产品的定价权交给商业性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由商业银行根据资金的供求状况决定;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控货币市场利率,不再统一规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水平。
这是一项牵动整个经济运行全局的改革,所以必须稳步推进,慎重行事,绝非一蹴而就,不可操之过急。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就是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与整个经济开放的进程相吻合,同汇率、资本项目等的开放联系起来考虑。
利率市场的开放,要逐步探索,选择合适的品种和有利时机,应是有理论指导、有政策规范、有实施步骤的开放。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原则上应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
目前,外币存贷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间国债市场利率已经放开,放开农村存贷款利率的改革正在试点。
不久的将来,央行将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规定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等过渡方式,最终建立市场利率体系,实现利率市场化。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在2011年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笔者认为,在划定范围、提供激励、加强自律的思路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这也是“十二五”时期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战略规划之一。
而在开局之年,就应该从战略高度对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进行审视和把握,据此制定出相应对策。
一、为什么要推行利率市场化(一)利率市场化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市场经济学说告诉我们,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反映供求关系,为资源流动提供信号,最终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
现代市场经济学说则将利率看作最重要的价格。
因为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资本的价格。
资金作为一种投资、生产、消费等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使用的生产要素,其价格机制影响的不是某一局部市场的供求平衡,而是整个社会的供求状况和资源配置效率。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
利率具有调节国民经济结构,引导资金投向,调节社会储蓄与投资,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等重要功能。
利率升高时,储蓄收益增加、投资和消费收益减少(因为获得资金的成本增加了),市场主体对资金的需求随之减少,经济过热就会缓解。
当资金需求过淡,资金市场供大于求,供给方又会降低利率,从而激发资金需求再度增加,投资和消费随之兴旺。
正是因为抓住了利率这个市场经济的牛鼻子,格林斯潘才得以让美国经济史无前例地保持了9年的高增长低通胀。
世界主要的市场经济国家也都无一例外地将利率政策作为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
在许多国家,利率几乎是唯一经常运用的宏观调控手段。
(二)国外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从国际上看,金融自由化成了近30年来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政策。
无论从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到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我国的台湾省,还是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如智利、阿根廷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这一浪潮。
虽然各个国家情况不仅相同,所选择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时机、途径和程度及结果也不一样。
但经有关对比研究和分析,总结出的一些共同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国深思和借鉴。
1、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概率与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发达国家不但利率放得彻底,没有反复,而且放开后对国内经济运行冲击较小,过渡也较平稳;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改革也较顺利,但不如发达国家进行得平稳;而发展中国家的则多反复。
条件好的有成功的,但以失败的居多。
其道路选择异常艰难,成本偏高。
2、改革方式的选择影响着改革进程的选择。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选择渐进改革者成功几率高,而选择激进改革者则多磨难。
3、宏观经济形势决定着改革的时机选择。
在宏观经济形势稳定的情况下,选择改革的多取得成功或进展顺利;而在宏观经济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下,改革多夭折。
4、微观基础建设的程度制约着改革的行进速度。
先培育金融市场(如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等),强壮金融机构后放开利率的成功者居多;而无扎实的市场基础就贸然完全放开利率管制者多以失败而告终5、监管体系健全可以弥补政策设计中的不足,保证改革能平稳进行。
建立起一套有效运作的金融监管体系、尤其是加强对银行行为的有效监管,可以弥补改革政策设计中的不足,缓和利率放开后短期内释放出的冲击波,缩少其对社会经济正常运行所带来的波动,保证改革能按既定的方向进行下去。
6、超高的正值实际利率水平与深度负利率一样,都不是正常市场运行的均衡利率。
实行利率市场化,将利率水平由负利率或低利率水平升至正利率和较高利率水平,是符合金融自由化理论最初设想的目标的。
但超过正常水平的“超高利率”也是扭曲利率,如果监管不足,其破坏作用比负利率还大,可以直接导致一国整个金融体系的几近崩溃。
7、金融开放可以推进也可以破坏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可在封闭经济环境中进行,但一般都是在开放经济环境中推进的。
在现代世界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一国不融入国际经济潮流,不开放经济已是不可能,关键是要掌握好开放度。
如把握不当,则可能触发金融危机,其破坏力也是相当大的。
8、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并非发达国家历程的简单翻版,切不可照搬照抄。
发达国家在金融改革方面已先行一步,其经验可资发展中国家借鉴,但其历程和具体方式、方法、时机选择并不一定都适合发展中国家。
这是因为它们在市场培育程度、财政依赖程度、经济管制程度和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均有差别。
9、改革的顺序的安排要讲究规律和技巧。
由于利率市场化只是金融自由化、经济自由化整体中的一部分所以必然要涉及到改革顺序安排问题,利率改革不可超前,当然也不能久拖不改。
10、对后利率市场化问题应尽早防范。
利率市场化后,由于管制已放松,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量信贷资金流向管制背景下发展不足、但可迅速升值的行业中去,从而引发“泡沫经济”危机;还有如银行如何处理其管制时代积累起来的大量不良资产问题、利率波动频繁、资金流动加速等问题,均应在改革设计时早作考虑,以免日后被动。
二、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其他改革都有关联,下一步推进这一改革需要讨论一下,应培育哪些条件,在哪些方面建立配合关系。
一是利率市场化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因此要有一个充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金融机构在正当的市场竞争条件下通过竞争来定价,虽然定价可能会有偏差,但是因为有竞争,有多样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有多个机构,总体来讲会产生合理的均衡价格。
市场竞争首先一个条件是要有财务硬约束,而不是软约束。
有财务硬约束的企业与只有软约束的企业放在一起竞争,会出现大量问题。
2003年—2004年间,我们曾讨论过,如果有的银行是政策性银行,另外一部分虽称之为商业银行,但尚不服从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它们与合规银行之间的竞争会有问题。
商业银行和现存政策性银行的财务约束完全不一样,有补贴的机构和没有补贴的机构之间、受资本约束和不受资本约束的机构之间是没有办法放在一起公平竞争的,因此首先一个条件是财务硬约束。
特别是我国,优胜劣汰的市场退出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市场约束并不是十分有效,对存款人的隐性担保还普遍存在。
除了硬约束,还要防止“病号型”或者“重病型”竞争,就是有问题的机构可能更加冒险,用不正常的利率进行竞争。
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发现,一些金融机构在出现问题时,往往通过高息揽储或发行一些高收益产品获取资金,以掩盖资产负债表出现的问题,企图继续残喘,并寄希望未来有机会缓过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