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资源配置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研究》课题负责人:靳玉乐课题承担单位:西南大学一、本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一)学术价值与意义1.教育资源配臵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问题研究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课题,最初来自经济学对教育领域经济现象的关注,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教育经济学。
但仅仅从经济学的视角还不能解释和解决教育资源配臵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的许多问题,而应该由教育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共同研究。
尤其是教育学,必须在这个领域贡献自己的思想,与其他学科进行对话与合作。
本研究正是围绕着教育资源配臵中的各种理论问题,吸收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有利于研究视野的拓展以及方法论的创新,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
2.本研究从教育资源配臵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出发,对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及其与外部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行理论阐释,以多学科视角从理论上探讨新时代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深化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深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3.探讨教育资源配臵的特殊性,分析比较各种资源配臵方式的优劣,评价国外教育市场化实践,回应理论界关于教育市场化“应不应该”、“可不可能”的问题的论争,阐明学校、政府与市场三者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澄清教育市场化的理论误区,丰富和发展教育宏观管理理论。
同时,在分析教育资源配臵的基础上,厘清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标准以及模式,以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应用价值与意义1. 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臵(包括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和谐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社会整体,城市和乡村构成了完整的社会。
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民素质不提高,和谐社会难以形成。
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臵,优化学校布局结构,有利于农村学校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而有利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2.教育资源配臵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是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联系的核心,是在实践中解决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的关键之处,研究教育资源配臵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问题,对解决教育结构与国民经济结构整体协调发展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3.本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直面教育资源配臵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难题与困惑,总结国内外教育资源配臵的经验教训,对解决教育资源匮乏与浪费的矛盾,建立优化资源配臵,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完善教育体制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
4.教育资源配臵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农村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提高。
我国长期实行“城市优先”的教育发展战略,导致农村学校的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
而优化教育资源配臵,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必将大大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本课题国内外已有研究现状述评(一)国内相关研究国内关于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资源配臵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关于资源配臵的研究,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下述方面:1.教育资源来源的研究。
这一层面研究的目标是如何分配社会资源,使教育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上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相适应。
从更具体的层面考察,即研究不同教育资源供给主体对教育的投资和形成的分担结构。
大多数研究者(如厉以宁,1980、王善迈,1989,等)认为,长期以来我国投资结构单一是造成教育资源短缺的根源,主张根据“利益获得原则”、“能力原则”,实行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教育投资体制。
2.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的配臵研究。
关于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的配臵问题,包括教育资源在地区间分配、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分配、在不同学校之间分配。
大多数研究者(如李星云,2006、李善华,2006等)都注意到当前我国教育资源在区域间的配臵存在着极端的不平等,认为应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还有不少研究者指出政府对重点学校的倾斜性资源配臵,不利于教育公平。
更多的研究就如何提高教育资源的校内使用效率问题。
3.教育资源配臵方式的研究。
教育资源配臵方式的选择是目前国内争议最大的问题,研究者都承认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资源配臵方式——政府配臵与市场配臵。
在教育领域,能否采取市场配臵?围绕这个问题,学术界展开了较为激烈的争论。
王善迈(1997)、杜育红(1998)、吴怡兴(1999)、王红(1999)、卢育林(2001)、李明(2002)、吴忠才(2007)、王聿泼(2008)、张云(2009)、蒋玉珉(2009)等学者分别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目前,国内对教育资源配臵方式的选择问题基本上形成了三种基本观点:①义务教育为公共品,只能由政府垄断提供,非义务教育是准公共品可以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对教育资源进行调节,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②教育可以采取市场配臵方式,但就中国目前的具体国情而言,由于教育体制的相对滞后,教育市场主体没有形成,市场配臵的条件尚未成熟。
③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应不以营利为目的,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采取市场资源配臵方式。
4.教育资源配臵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
关于教育资源配臵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是教育研究中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也是理论上比较棘手的问题。
总括起来看,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如王玲玲,2001,等);第二种观点认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如杨茂东,2005,等);第三种观点主张,公平与效率是完全一致的(如李慧,2000,等);第四种观点主张,公平与效率非简单对应关系,二者辨证统一(如袁振国,1999,曹健、郭彩琴等,2003,等);第五种观点认为,公平和效率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发展目标(如杨东平,2004,等)。
其二,关于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扫视,可以发现:关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文章较多,但几乎都是对个体或局部地区学校具体调整政策、调整规划或成果的介绍,或是对某一区域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经验总结;关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文章远多于关于城市的。
(二)国外相关研究国外关于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资源配臵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关于教育资源配臵研究。
国外关于教育资源配臵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公平、效率和质量进行的。
国外关于教育公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种族、女童等弱势群体教育问题上。
非常典型的一项研究是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社会学教授科尔曼(James S.Coleman)《关于教育机会平等性的报告》(1966)。
科尔曼报告把教育的平等放到社会经济平等的背景上。
教育的平等受制于社会经济平等,反过来也影响社会经济平等,从而把教育平等问题提高到改造社会的整体目标上。
正是科尔曼报告的这一结论,为后来美国普遍实行的“肯定性行动”或称“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铺平了道路。
公共教育事业大幅度地向弱势人群倾斜,实行所谓“为了平等的反向歧视”。
在中小学强制性黑白合校的同时,大学招生,政府机关雇佣和提升等方面,普遍实行倾斜性政策,照顾黑人和其他弱势人群。
20世纪中后期特别是80年代以来,很多西方国家的公立学校由于种种原因相继走上教育市场化改革之路,以“质量”、“竞争”、“效率”为核心理念的“重建公立学校”运动,逐渐把公立学校推向市场,出现了诸如“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择校”(school choice)、“教育券”(educational vouchers)制度等实践模式。
从教育资源配臵的角度看,实质上是公共教育资源配臵方式的改革,打破政府垄断,实行教育资源市场配臵。
对公平、效率、质量的共同追求,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在教育资源配臵上,不仅关注教育投入,同时也更关注教育产出,为此,一系列的教育资源配臵模式改革也由此展开。
如“资源共享”模式、“财政充足”模式、“学校效能”模式等。
其二,关于学校布局的研究,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撤并学校的后果及对策研究上。
认为关闭学校至少带来几下几方面的影响:1.影响到原学校的学生,他们是关闭学校的负面影响的主要承担者。
2.在城市中心区关闭学校,会使一些地位较高者和较富裕者更倾向于搬离该地,而搬迁到有优质学校的地区,从而产生一种“滤出过程”,使得城市中心的教育问题更为集中。
3.任何学校对临近地区的服务远不止教育功能,作为学生及家长关注的焦点,学校是临近地区“适于居住性”的象征,居民常对关闭当地学校产生消极的反应。
4.关闭学校是对整合该地成为社会单位的一种破坏,并会使当地居民产生强烈的心理感受:认为是该地区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或一段时期的结束。
5.关闭学校的地方往往是一些不同种族居住临近和低地位人群集中的地方,因此,关闭学校对社会地位低的人影响更大。
6.在关闭学校之前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将受到影响。
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很有启示,事实上,很多情况下我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毫无疑问,国内外的已有研究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也可以看出:其一,国内的关于教育资源配臵的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较为宏观的理论研究层面,即使有微观层面的研究,也较为零散、不系统,缺少对学前、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以及中职学校的系统研究,缺少对教育资源优化配臵的模式研究。
其二,国外的研究者,在教育资源配臵的配臵方面,更倾向于市场化的运作,但由于国情的不同,对于这种主张,尚须持慎重态度。
其三,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研究方面,整个研究也较为零散,多局限于经验介绍,对于学校布局调整的标准、模型等研究不够,同时也缺少对学前、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以及中职学校的系统研究。
其四,无论是国内的研究者还是国外的研究者,对于把教育资源配臵与学校布局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都关注得还不够。
三、本课题研究的创新和突破之处(一)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突破1、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焦点小组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田野研究等方法,悬臵研究者的观点和看法,避免先入为主,从学校实际出发,了解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对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臵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看法。
2、运用文献法、比较法、分析法、实地参观考察(到统筹城乡教育做得较好的有关地区如成都)等方法,了解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的经验做法,进而为重庆市的教育资源配臵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和突破1、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越来越呈现出综合融通的趋势。
本项目虽然研究的是教育问题,但并局限于教育学的视野,而是力图尽力吸取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使本项目的研究视野更为宽阔,研究结果更为科学。
2、本研究突破以往教育学局限于对微观教育过程中的要素分析,以功能形态的“教育资源”替代实物形态的“教育要素”,突破了“教育要素”的实物形态的局限性,使分散的关于各“教育要素”的微观研究能够在宏观层次上进行整合,同时从资源配臵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视角打通教育与社会经济领域之间长期二元对立的研究范式,扩大了教育学的视阈,提高了教育学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