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的选择
正向 负向 负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负向 正向 正向 负向
模型评价: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一套能够综合评价宜居城市水平的指标体系,希望运用其在评 价过程中可以发现宜居城市建设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和面临的问题,从而为科学发展宜居城市 战略的制定和问题的解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另外,本文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结合不 够,计算中也存在误差与漏洞。宜居城市选择研究对调查研究与当地人文环境有较高的依赖 性,只有实地调研考察与理论工作紧密结合,才能较好地实现研究的实证分析与理论规范的完 美结合。作者将在今后的研究建模中进行尽量多的实地调研,使研究更具实际意义。
对重要性进行判断,构造判断矩阵。某一指标相对于另一个指标重要性的涵义如表 1 所示
表 1 指标相对重要性标度含义
重要性标度含义
1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具有同等重要性
3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重要
5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
7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
9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
报:自然科学版,2008,24(1):132-136 3. 姜爱林.城镇化水平的五种测算方法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8):76-80.
4. 徐秋艳.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407-9408.
5.参考数据见以下表格
指标代码
指标
说明
I1
1
5
5
1/3
B7
5
5
1/3
1/3
3
1/5
1
1/7
1/7
B8
5
5
3
7
3
1/5
7
1
1/5
B9
9
7
5
7
7
3
7
5
1
其中: B1 B11 B12 B13 B14 B15 B16 B11 1 1/5 1/5 5 3 7 B12 5 1 5 7 3 1/5 B13 5 1/5 1 5 3 1/3 B14 1/5 1/7 1/5 1 3 1/5 B15 1/3 1/3 1/3 1/3 1 1/5 B16 1/7 5 3 5 5 1
2,4,6,8
表示上述判断的中间值
倒数
若元素 i 与元素 j 的重要性之比为 aij,则元素
j 与元素 i 的重要性之比为 aji=1/a
2.1 构造判断矩阵求特征值
通过以上分析,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及表 1 的重要性对判断矩阵进行赋值,如认为
住房条件比环境质量稍重要,则可赋 B1/B4=1/3,依次类推。最终判断矩阵见表 2。
I11 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元/人)
生活质量
I12 房屋销售价格(元/平方米) 住房条件
I13 人均年末实有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人)
I14 高校数
反映教育水平
I15 医院数
反映卫生条件
I16 剧场影剧院数(个)
I17 年末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立方米/天.人)
I18 城市燃气普及率%
反映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及数据:
1. 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 18 卷第 1 期 2009 年 3 月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镇化 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韩江涛,龚新蜀(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 2. 刘亚臣,常春光,刘宁,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镇化水平模糊综合评价[J].沈阳建筑大学学
I19 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座)
I20 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
I21 失业保险领取人人均累计节余(元)
I22 养老保险参保人人均累计节余(元)
模型假设:
将最适居住城市设为最高层,城市的反映各个条件因素的设为准则层,通过对各个因素中小 影响因素的数据对比,计算准则层的各个条件因素的权重,最后可解除最高层的城市。
模型建立与求解: 1. 考虑到宜居城市选择的复杂性和全方位性,宜居城市
评价指标体系由环境质量 B1(包括人均城市绿地面积(公顷/万人)B11, 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质量的天数 B1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B13, 交通噪声路段超标率(%)B1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B15,人均享有清扫保洁面积(平方米/ 人)B16), 气候条件 B2(包括月平均气温最高值 B21, 月平均气温最低值 B22,平均湿度 B23), 经济富裕程度生活质量 B3(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B31,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元/ 人)B32), 住 房条 件 B4( 包 括房 屋 销售 价 格(元 / 平 方米)B41,人 均年 末 实有 住 宅建 筑 面积 ( 平 方米 / 人)B42), 教育水平 B5(包括高校数 B51), 卫生条件 B6(包括医院数 B61), 基础设施 B7(包括剧场影院数(个)B71,年末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立方米/天.人)B72,城市燃 气普及率(%)B73,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座)B74,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B75), 社会保障 B8(包括失业保险领取人人均累计节余(元)B81,养老保险参保人人均累计节余 (元)B82,医疗保险参保人人均累计结余(元)B83) 公共安全 B9(包括违法犯罪刑事案件 B91)等 9 个一级指标和 24 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 指标是对宜居城市不同侧面的具体描述,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划。根据层次分 析法将上述指标构建递阶层次结构图[1](见图【一】)。
表 4 层次单排序权 值
A 总排序权值 B1 单排序权值 B2 单排序权 B3 单排序权值 B4 单排序权值 B5
单排序权值 B6 单排序权值 B7 单排序权值 B8 单排序权值 B9 单排序权值
B1
B11
B21
B31
B41
B51
B61
B71
B81
B91
B2
B12
B22
B32
B42
B72
B82
B3
B13
率 面积
万 级质 (%)B1 (%)B1 (%)B1 ( 平 方
均
湿
地
城
销
年
人)B1 量的
1
天数
34
5
米/ 人 )B1
气
气
度区
乡
售
末
B12
6
温 温 B23 生 居 价 实
图【一】递阶层
次结构图
2.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值
Hale Waihona Puke 本文采用 AHP 确定宜居城市各指标的权重, 采用德尔菲法利用比率标度技术对各指标的相
人均城市绿地面积(公顷/万人)
I2
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质量的天数
I3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I4
交通噪声路段超标率(%)
反映环境质量
I5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I6
人均享有清扫保洁面积(平方米/人)
I7
月平均气温最高值
I8
月平均气温最低值
反映气候条件
I9
平均湿度
I1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反映经济富裕程度
2.4 最终得出如表 6 所示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表 6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环境质量 B1
气候条件 B2
二级指标 B11(公顷/万人) B12(天) B13(%) B14(%) B15(%) B16(平方米/人) B21(度) B22(度) B23(%)
指标属性 正向 正向 正向 负向 负向 正向 正向 负向 正向
分权重
总权重
生活质量 B3 住房条件 B4 教育水平 B5 卫生条件 B6
基础设施 B7
社会保障 B8 公共安全 B9
B31(元) B32(元/人) B41(元/平方米) B42(平方米/人) B51(个) B61(个) B71(个) B72(立方米/天.人) B73(%) B74(座) B75(平方米) B81(元) B82(元) B83(元) B91(件)
B23
B73
B83
B4
B14
B74
B5
B15
B75
B6
B16
B7
B8
B9
表 5 二级指标组合权重值
二级 组 指标 合
B11 B12 B13 B14 B15 B16
二级
组
指标
合
B21 B22 B23 B31 B32 B41
二级
组
指标
合
B42 B51 B61 B71 B72 B73
二级
组
指标
合
B74 B75 B81 B82 B83 B91
选择宜居城市
经
环 境 质 量
气 候 条 件
济
质 量
富 裕
程
住 房 条 件
度
生
活
B4 B3
B2
B1
月 人均 空气 生活 交 通 工业 人 均
城市 质量 垃圾 噪 声 废水 享 有
月
平
人
人
房
人
平 绿地 达到 无害 路 段 排放 清 扫
面积 及好 化处 超 标 达标 保 洁
平
均
均
均
屋
均
均 (公顷/ 于二 理率 率
关键词:宜居城市,层次分析,判断矩阵,指标,总权重,组合权重 问题描述: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应该以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为中心提升城市的生活
质量,并提出了衡量城市生活质量和品牌价值的“五宜”标准,即“宜居、宜业、宜学、宜 商、宜游”。而“宜居”,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生活质量和品牌价值的首要标准。未来城市发展 应该是围绕以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这个中心,增加城市的竞争能力,提升城市的生活质量, 放大城市的品牌价值,最终把城市的发展引导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全 面、协调、可持续”以及“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的“五宜”轨道上来。而“宜 居”是城市品牌价值的“第一要义”,是城市发展的底线,是城市生活质量最核心的内容。 本文正是通过对全国各大城市各个综合的指标,选择出最适宜居住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