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植物组织培养学时:60学时
授课对象: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学分:3学分
前导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
后续课程:顶岗实习
二、课程定位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技术含量高、应用价值广的现代园林技术课程,是园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组培实验室设计、管理、无菌操作;学会利用各种材料、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出组培苗木,并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苗木的脱毒与工厂化生产;学会正确分析解决组培异常问题,控制组培苗木质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植物组织培养工、植物组织培养接种工、生物制品培养基制备工所必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具备植物组织培养工的职业素质,
为今后从事苗木组织培养工作奠定基础,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完成苗木组织培养的学习和运用打下基础。

三、课程设计
(一)课程的设计理念
1、以组培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
2、基于植物组织培养工岗位工作过程;
3、对应植物组织培养工职业资格标准;
4、考虑学生个性需要和可持续发展需求;
5、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实现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据植物组织培养工作过程将课程设计为五大课程单元,15个典型项目。

(三)课程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运用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技术,从事植物组织培养苗木生产、管理、销售与服务。

(1)能对组培实验室进行设计与管理;
(2)会组培成本效益分析与市场营销;
(3)熟悉组培工作程序,能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接种、培养及组培苗驯化移栽;
(4)能够按照培养对象科学设计培养基配方,有效调控培养条件;成功培养任一植物器官;
(5)能科学设计培养方案,科学调控培养条件,及时发现、正确分析解决组培异常问题,从而控制组培苗质量;
(6)能正确使用、维护组培室的仪器与设备。

2、知识目标
(1)熟悉组培实验室的基本构造和工厂化生产设施与设备;熟悉培养室常用仪器、设备及用具;
(2)明确组培工作程序,掌握无菌操作原则;掌握培养基配制与灭菌、接种、培养及组培苗驯化移栽的方法。

(3)掌握影响组培苗生长发育的因素及其调控方法;
(4)掌握植物脱毒与快繁的原理和方法;
(5)了解种苗工厂化生产的流程和原则。

3、态度目标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2)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3)树立无菌操作意识;
(4)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通过网络、图书馆资料等途径获得更广泛的学习信息。

4、终极目标
具备植物组织培养工岗位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毕业时能够获得高级植物组织培养工资格证,能够胜任植物组织培养工岗位工作,最终培养成为组培生产、管理、组培苗木销售与服务需要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课程内容设计
1、基于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单元,整合序化学习单元(项目)
首先通过调研,从分析植物组织培养工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需求出发,基于工作过程,将植物组织培养工典型的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形成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的四个课程单元:植物组织培养基本技术、植物快速繁
殖技术、无病毒苗木培育技术、植物组织培养实际应用技术;然后,将每一个课程单元包括的若干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整合序化,共整合序化为15个项目。

这些项目覆盖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全部过程,同时也体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

见表1。

表1 课程单元与学习单元(项目)设计
2、从岗位工作任务出发,构建学习情境
在教学中,以课程单元为依据,基于工作任务和真实的工作情境,创设学习情境,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做、赛”一体化的项目实施模式,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就是通过7个课程单元,设计相应的7个学习情境,通过实施20个项目,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

将学习情境与真实的工作环境对接,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通过“教、学、做、赛”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模式和方法设计
1、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设计
依据植物组织培养工的工作过程和典型的工作任务,将本课程设计20个学习单元。

在教学中,以项目引领,以组培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融合、职业素质培养与实践活动融合为基本,基于项目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通过三个训练(即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创新设计训练)学习相关知识、技能,发展综合能力。

即一条主线(即以组培
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二个融合(即理论与实践融合、职业素质培养与实践活动融合)、三个训练(即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创新设计训练)”的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通过“一主线、二融合、三个训练”的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项目内容与真实岗位工作任务一致性;课堂与实训环境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做、赛”一体化。

2、教学方法设计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原则,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规律,根据每个项目特点,设计了项目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教学与生产科研结合、合作学习、持表训练、以赛促练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赛合一。

(1)教、学、做、赛合一。

项目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课件或录像等,以及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赛中练,师生通过共同实施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达到教、学、做、赛合一,使学生在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中懂工艺,会操作,能设计,生产出产品。

(2)项目教学法。

即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完成某个项目的教学活动。

教学中以典型岗位工作任务、科研、生产项目为载体,在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开展科研和生产同时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教学。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愿学、爱学、主动去做,每一次组培成功,激发了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加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研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了学生职业适应性。

(3)开放式教学。

一是开放思维空间。

在教学中通过研究性、探究式项目的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研究获得知识,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

二是开放教学过程。

其一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情境,如体现职业岗位工作的学习情境、案例展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二课堂向课外开放,即教师预先布置下次学习项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其三实验室全面对学生开放。

即学生参与实验室管理和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可自由选择时间、实验题目在实验室进行实验。

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空间。

三是开放教学内容。

不拘泥于教材、教案,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将生产项目、科研项目、学生的毕业设计等作为教学项目。

实施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四是开放教学评价。

其一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的综合。

其二评价内容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在线测试、能力(基本操作技能、组培室及组培方案规划设计能力、组培苗的观察与处理、组培进程与组培质量)和素质采用现场操作、技能比赛、论文或问题答辩、口试等多样化的考核方法,从过程和结果、从理论与实践,对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素质现状作出整体性评价。

(六)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七)进度表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