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之洞的历史地位

张之洞的历史地位

[张之洞兴鄂方略的历史贡献及其启示]
刘慰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最近热播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塑造的清代湖广总督张之洞形象,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

张之洞所主持的“湖北新政”是“晚清新政”的重头戏,为武昌首义成功奠定了物质基础。

湖北地区的人们(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以此为契机,更多地了解一些张之洞开一时风气之先的现代化建设思想和方略,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清代名臣张之洞于1889年至1907年任湖广总督18年间,办工业、兴工商、重教育,使武汉一跃成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第二大港口、内陆地区第一大城市和现代化进程的带头者,成为与上海、天津鼎足而立的全国三大洋务中心之一,进而使在洋务运动中早期落后于其他地区的湖北后来居上,快速地从传统经济走向了现代化。

张之洞的“湖北新政”,作为兴鄂方略及其历史性贡献,可资借鉴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发展交通、通讯业,为工、商、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张之洞很重视交通,尤其重视铁路。

他认为,铁路是启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阀门。

张之洞正是因力主修筑芦汉铁路而调任湖广总督的。

在张之洞督鄂之前,铁路均在沿海地带,是他使湖北成为内陆第一个有铁路的省份。

1906年,他主持修建的芦汉铁路全线通车;1891年—1892年,他为了汉阳铁厂的生产,在大冶修筑铁山至石灰窑码头的运矿铁路35公里;1901年,他参与筹划粤汉铁路的分段施工;1903年,又提请清政府修筑川汉铁路。

铁路运输的形成,一方面为铁厂、枪炮厂等工业企业的原料运输减少了成本,另一方面也使武汉商品物流更加畅快。

张之洞也很重视水上交通运输。

1889年底,他以“鄂省轮船无多”为由,奏请调广东省兵轮“广昌号”归鄂使用,并改名为“楚材号”,归湖北铁政局调遣。

从此,两湖地区有了自己的轮船。

1897年,他批准成立鄂湘善后轮船局,置轮船六艘,航行于汉口和湘潭之间。

此后,一些大企业还自备有轮船码头,如汉阳铁厂在1907年已有轮船14艘,从株洲运萍乡之煤、从石灰窑运大冶之矿石至汉阳,从汉阳运铁至南京、九江、上海等地。

同时,国外的一些船商会也利用汉口的港口优势,开通各种国际航线,使汉口成为国际港。

至清末,由汉口驶向国外的轮船可直达德国、荷兰、埃及、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家的城市。

汉口港口的充分利用,使长江航道变成黄金水道,也使武汉自古以来的水运优势跃上一个新台阶。

张之洞还以武昌为中心,形成17省市的电报、信函通讯网。

1890年,铺设完成汉口至襄阳电报线;1900年,汉口、武昌设立电话局;1904年,成立电话公司;1897年,在汉口设邮政总局,办理邮件快递,并于第二年开办了汇兑业务。

在其离任时,湖北已形成汉沪、汉京、汉川、汉粤、汉湘5条有线电报干线;湖北省电报局有分局28家,大小邮局代办所300余处。

铁路、航运、电讯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诱发了制造业的发展,加快了本地商品流通,也为农业的商品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使湖北武汉成为铁路车辆、船舶制造业基地。

二、发展现代工业,以重工业带动轻工业,促进民族经济全面发展
张之洞督鄂期间大办工业,以重工业带动轻工业,以官办工业带动民族工业,加速了湖北经济的全面发展。

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在当时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规模的同类企业,引进的设备技术是亚洲最先进的,与当时钢铁工业发达的欧洲相比,也在先进行列。

1890年创办的枪炮厂,在技术和设备上在全国也是最先进的。

在轻工业方面,湖北缫丝局、湖北纺织局、湖北制麻局、湖北布官局、湖北毡呢厂等形成了纺织行业比较完备的系统,其设备和产量,在19世纪90年代前期居全国前列。

湖北武汉成为中国现代制造业的中心之一。

在官办企业出现一些困境时,张之洞还把私人资本吸引到现代工业领域,形成官督商办模式。

如:1902年湖北缫丝局连同织、麻、
纺三局,以官督商办的形式租给应贸公司。

汉阳铁厂在竞争加剧、资金欠缺的情况下,亦改成官督商办形式。

由于张之洞所办国有企业的前向效应,导致一批民营企业的兴起。

他也积极为这些商办企业出资,为他们批准专利,鼓励他们发展。

如汉口扬子机器厂、既济水电公司、汉口的火柴厂等,都得到了张之洞的大力支持。

据统计,张之洞督鄂期间(1890年—1907年),湖北工业的投资额约为1863年—1889年投资额的8倍,至1911年,武汉已有较大型的民族资本企业28家,资本额达1724万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二位。

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工业已经压倒了外资企业,中国商人资本已经超过了外商资本,甚至超过了国有资本,大大突破了以往外资独占武汉经济的局面,促进了私人资本的起步和发展。

武汉也成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民营企业基地。

张之洞以先重后轻的模式发展工业,以汉阳铁厂为龙头,带动铁矿、煤矿、建材等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发展轻纺工业;同时,以武汉为中心,以长江为依托,发挥都会城市在生产流通中的聚散作用和长江黄金水道的运输优势,带动了湖北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重商业,兴商埠,发挥传统商业优势,重塑现代城市流通功能
在张之洞看来:“农工商三事,相互表里,相互钩贯。

农瘠则病工,工钝则病商,工商聋瞽则病农。

三者交病,不可为国矣。

”张之洞在大兴工业的同时,也注意结合湖北商业的传统优势,实施一系列有影响的商政。

他认为,汉口地处长江中下游商业要冲,铁路之枢纽,应设立一商业机构。

他于1902年在汉口创办两湖劝业场,场内分三块:“内品劝业场”陈列湖北本土产品,“外品劝业场”陈列外省及外国产品,“天然劝业场”则陈列两湖各种土特产、五金矿产等,以此招揽中外商人购买。

张之洞按洋式组建商业机构,主张“采彼长技以为自强之助”。

1898年在汉口创设商务公所,陈列湖北农副产品,并邀请中外商人参观以拓展销路。

同时,张之洞还非常重视商业的管理与从商经验、方法和商业信息的传播。

他于1898年改汉口的劝工劝商公所为商务公所(1900年改为商务局),形成全省商政管理机构的核心。

在1905年—1907年间,成立各种民间商会,以利各地商人交流。

1900年汉口商务局还创办《湖北商务报》,以沟通商业信息、宣传商务政策。

同时,他对民族商品免厘轻税,以提高其竞争力。

在张之洞兴商的大力倡导下,通过沪汉联办的特色贸易优势,汉口从内贸型商业重镇一跃成为国内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埠。

汉口的茶叶每年外销80—90万担之间,进出口额在1905年突破3500万两。

汉口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市场,汉口的茶叶也多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

汉口港岸进出口货物净值由1889年的760万海关两增至1907年的11507万海关两(仅次于上海)。

商业的繁荣与发展,使武汉成为长江货流长廊与华中地区货流网的中枢。

四、规范货币发行,兴办金融机构,促使华中金融中心的形成
张之洞为便利商品交易,适应日益增多的华洋交易,解决银钱不够用的钱荒、银荒问题,采用了以下措施:一是在原来铜钱局的场所上添置机器铸造制钱;二是新铸面额较大的铜钱;三是开铸银元,避免华商和洋商在往来中由于折算而产生争执。

湖北所铸银元非常优良,在沿海、沿江等地通行。

湖北一度成为铸造银元的基地。

张之洞为了满足工矿企业在资金融通上的需要,在武昌开办湖北官钱局,这是湖北第一家具有现代特征的金融机构;1897年,成立湖北境内第一家本国资本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汉口分行;1906年,国家银行在汉最早设立的机构——户部银行汉口分行成立。

同时,传统的钱庄业务也从经营货币兑换扩大到从事商业款项收支、资金融通及划汇业务,并逐步向现代型金融机构转化。

至1925年,武汉本国银行已发展到32家,与当时的140家钱庄和15家外国银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是内地金融机构最多、现代货币铸造最多的地方,并成为了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

五、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探索近代教育体系
张之洞认为:“国势之强弱在人才,人才之消长在学校。

环球各国竞长争雄,莫不以教育为兴邦之急务。

”在他看来,实业教育不仅使人们具有生计的技能,也使人们学有所用,发挥各人的才智,于国于己都有好处。

张之洞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改变书院以往研习儒家经典的传统。

在兴办学堂方面,以提高学生技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创办的学堂涵盖多个领域,如湖北算术学堂,湖北自强学堂、湖北方言学堂(外语)、湖北务农学堂、湖北工艺学堂、湖北农务学院等,涉及了教育、军事、工、农、商等多个领域。

这些学堂不仅为近代湖北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使新式教育体系初具规模。

张之洞还选派学生出国“游学”,湖北成为当时清派留学生最多的省份。

武汉一度成为新式教育的中心,不仅引起朝野关注,甚至“东西各国文武官员及游历之士,来观鄂省书院学堂者不可胜数,往往遍览详询,视为至大至要之事。

”还有编练“新军”,也是张之洞“湖北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湖北新军首举义旗,全国响应,才彻底结束了中国数千年帝制,奠定了共和政制之基。

综上所述,从中可以看出:张之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胸怀、气魄、胆识和远见,和坚持以对外开放为先导、以科技为支撑、以工业——尤其是现代制造业为重点、以市场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方略,以及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教兴鄂、重视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重视发挥本地优势等战略举措。

在科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在湖北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可以从其历史经验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