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自然伽马测井
3、稳定核素和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核素: 原子核能自发的发生衰变,
由一种核素变为另一种核素
放射性核素衰变时能发射, 和 射线 r射线:波长小于0.2纳米的电磁波, 具有极强的穿 透能力。 稳定核素:原子核不能自发的变为另一种核
核衰变: , 和 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自发地由一种核素变 成另一种核素的过程
3、铀系、钍系、钾的伽马射线初始谱
初始谱:根据放射系中核素的原子核初始衰变产 生的伽马光子的能量和相对强度画出的能谱图 相对强度:衰变100个核产生的伽马光子数
钍系中最重要的
γ辐射体是208Tl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 中,选择208Tl发射 的2.62Mev 的伽马 射线来识别钍
214B 铀系中最重要的γ 辐射体是 i 40K产生的伽马射线是单能的,为1.46Mev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中选择214Bi发射的1.76Mev 的 伽马射线来识别铀
第七章
自然伽马测井(GR)
( natural gamma_ray log )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NGS) (natural gamma_ray spectral log )
自然伽马和自然伽马能谱测井
地质及核物理基础:岩石中含天然放射性核
素,主要有铀系,钍系和钾,自然衰变时产生 不同能量的伽马射线
质量数:A
A=Z+N
2、核素和同位素
同位素:是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同一化学元素 的两种或多种原子之一, 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占 同一位置。
核素:原子核中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中子, 并处在同一能态上的同类原子(或原子核),同一 核素的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都分别相等。
核素表示:
Z
A X
A 同位素表示: X
三、岩石的自然伽马放射性与岩石性质的关系 1、与三大类岩石的关系 岩浆岩及变质岩:放射性高于沉积岩,它含有 较多的放射性矿物 (锆石,独居石,揭帘石,角闪石及辉石等) 沉积岩:一般放射性低于岩浆岩和变质岩。通 常不含放射性矿物,其自然放射性主要是岩石 吸附放射性物质引起的,吸附能力有限
几种造岩矿物和副矿物的铀含量范围 矿物 石英、长石 黑云母、角闪石、磁铁 矿 磷灰石、榍石 揭帘石、独居石、锆石 铀含量的范围/g·t-1 1~2 3~10 n×10 n×100~1000
1、放射系:连续衰变时放射性核素所构成的 系列 1) 钍系:钍系是从232Th开始的,到208Pb结束, 它的半衰期为1.41×1010年 2)铀系:238U开始,到206Pb结束, 238U的半 衰期4.47×109年 2、放射系长期平衡: 子核与母核的核数比为常数
子核放射性活度恒等于母核放射性活度
40 19
K ek
40 18 r
40 m 18 r
A
(11%)
40 m 18
Ar A
40 20
1.46Mev (89%)
40 19
k Ca e
4、核衰变定律
N N 0e
t
式中 : N0 ——t=0 时的原子核数 N ——时刻 t 的原子核数 ——衰变常数 (表示单位时间内每个原子核发生衰变的几率) 半衰期T1/2:放射性核素因衰变而减少到原来 一半所需的时间
测量方法:用伽马射线探测器测量地层中总
的自然伽马射线强度(自然伽马测井)
测量方法:对伽马射线进行能谱分析,分别测
量岩石的铀、钍、钾含量(自然伽马能谱测井)
主要用途:划分岩性及渗透层,求泥质含量,
地层对比,沉积环境研究,烃源岩研究
§1 伽马测井基础一、放射性核和核衰变1、原子和原子核
元素符号:X 质子数:Z 中子数:N
3、1945年, purcell发现了 核磁共振现象,1949年出 现核磁测井技术,1988年 研制出第一台核磁测井样 机,1990—1995年核磁测 井得到市场的普遍确认, 区分油气水、可动与束缚 流体,求渗透率及研究孔 珀赛尔 (E.dward Purcell) 吼分布 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几种矿物的钍含量和钍铀比
矿物
石英 长石 黑云母 橄榄石 独居石 揭帘石 锆石 榍石 磷灰石 绿帘石
钍含量/g·t-1 0.5~10 0.5~10 0.5~50 0.02 12500~49700
9100 560 510 50~250 50~250
核测井的优点
1、对测量条件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在各种泥 浆的裸眼井、套管井中进行测量,服务期包括 勘探、开发的全过程。 2、能提供大量的物理参数,且大部分参数不 可能用其它方法获得,即具有不可替代性。
核安全: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 电站反应堆发生爆炸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 引发的核电站核泄露事故
二、岩石中的放射性核素及能谱 截至2007年, 总共有118种元素被发现,94种存 在于地球上 ,已发现的天然核素约有330多种, 其中273种为稳定核素,60余种为放射性核素 质量数小于209(质子数大于82)的大多数是稳 定核素,只有少数是放射性核素,如K40、Co60 、Cs137 、I131 而质量数大于209(质子数大于82)的全部是放 射性核素
核测井发展的三个时期
1、1896年,Becquerel 发现了自然放射性,随 后研究人员发展了伽马 射线探测技术和探测仪 器,到1935—1939年自 然伽马测井得到市场的 确认,成为当时唯一的 核测井方法,用于划分 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岩性、确定泥质含量 -因发现自然发放射性
2、1932年, Chadwick发现中子, 随后科学界研究了中 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和中子的探测技术, 1941年以后中子测井 成为代表核测井技术 的测井方法,确定岩 性、孔隙度、套管井 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因发现中子 饱和度
5、放射性活度(强弱的度量单位)
放射性活度: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 间内发生衰变的核数。
活度单位:“贝可勒尔”,简称“贝可”,符号 为Bq。1Bq=1次核衰变/s 单位质量的活度叫比活度,单位为Bq/kg 吸收剂量:每1千克受照物质吸收1焦耳核辐射 能时,其核辐射剂量称为1戈瑞 西弗:用于衡量辐射对生物组织的伤害, 定义为 1西弗=1焦耳(辐射能量)/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