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代女子服饰

唐代女子服饰

《中国民俗史.隋唐卷》【女子篇】唐朝的女子十分爱美,尤其是上层贵族以及宫中的女子。

因此,唐朝流行于市井的时尚,都是从宫中流传开来的,所以说,那个时候宫中的嫔妃、皇族是引领时尚的先锋。

一、妆容一般妇女面部化妆是搽白粉(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为底,显得皮肤白皙细嫩,两腮涂胭脂红,搽胭脂后白里透红,使女性更加妩媚动人。

(一)花钿、额黄、面靥1、花钿她们在眉间贴花钿,俗称“花子”,亦称为面花、贴花,是贴在脸上、眉间的小装饰,所谓“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

起源于南朝宋,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制成花形。

在唐代,花钿的样式颇多,有菱形、圆形、月形。

各种美丽的花钿,如下:在唐朝制作花钿的材料,可以是纸、锡箔、鱼鳞、茶油花饼等,以梅花最为多见。

而以蜻蜓翅膀最为特别。

宋代陶谷所著《潸异录》中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

”——参考百度2、额黄额黄妆盛行在南北朝和唐朝,用黄颜料画月形,宫中尚鸦黄和蜂黄。

额黄是在额头涂上黄粉。

这种黄粉应该是以植物或矿物原料制成的化妆品,涂抹在额头成为风尚,涂黄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到唐朝蔚为时代风尚。

唐朝诗人笔下将涂黄称为“粉蝶蜂黄”之美。

李商隐诗云:“何处拂胸资粉蝶,几时额黄籍蜂黄。

”黄装可涂于额头、眉间、眉上。

据文献记载,妇女额部涂黄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为染画,一种为粘贴。

染画是用毛笔蘸黄色染画在额上。

其具体染画方法又分两种:一种为平涂法(额部全涂);一种为半涂法,在额部涂一半,或上或下,然后以清水过渡,由深而浅,呈晕染之状。

粘贴法较染画法容易,这种额黄是用黄色材料剪制成薄片状饰物,使用时以胶水粘贴于额上即可。

由于可剪成星、月、花、鸟等形,故又称“花黄”。

《木兰辞》中:“对镜贴花黄。

”3、面靥面靥是用丹红或墨色在脸颊上点痣状圆点,或钱状、星形的一种流行化妆方式。

面靥起初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

当某妃例假来临,不能接受帝王御幸,即在脸上点上小点,称为点痣,也叫点“的”,女史见了,即不用列名,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妆饰,而专门在嘴角边所点的,即是面靥。

面靥不仅是当时仕女追求美的化妆,还有迷信的成分在内。

如“旧言妇人在草蓐亡者,以墨点其面,不尔,则不利后人。

”(二)发式唐代妇女都是留一头乌丝长发(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因此,是不会轻易剪发的,男子最多也只是修理一下边发,还得看黄历选日期才行)。

头发梳妆绾结主要有鬟和髻两大类。

在这两类中又有许多样式。

1、鬟从年龄阶段上分,年轻未婚女子梳理的发式多为鬟。

鬟是把头发梳理挽结成中空的环形,形状有高、低、短、双、单、圆、垂等多种鬟式。

以双鬟垂髻为例:将发分为两部份,在头的两侧各盘成上卷下垂环。

一般未婚女子或宫女、侍婢、童仆多梳此发髻,据传这种发式在战国时已有,唐代还把它示为未婚女子的标志。

双鬟一般是两边各一,但在唐壁画中也有同心双鬟,高达尺余,衬托出高贵典雅风范。

唐仕女双鬟图:而低鬟则多为侍女、丫鬟、婢女,也有单鬟或双鬟,双鬟只是盘绾梳在两边。

人们根据发式形状称“丫鬟”、“丫髻”,当时也称为“鸦鬟”、“鸦髻”。

后世称服侍小姐的小侍女称丫鬟就此发展而来。

2、髻成年成婚后便梳绾为髻。

唐代妇女的发型十分繁多,以梳高髻为美,梳理比较麻烦,还需要内衬骨架定型,一般是官宦家仕女、富家小姐、宫女所梳,显示出高贵典雅风范。

成年妇女一般梳为发髻,发髻即发结,唐代时许多绾在头顶或侧面,与后世绾在脑后有区别。

唐朝妇女的发式有云髻、螺髻、反绾髻、半翻髻、三角髻、双环望仙髻、回鹘髻、乌蛮髻、侧髻、近香髻、祥云髻、凌虚髻、归秦髻、愁来髻、八鬟髻、九真髻、翻荷髻、坐愁髻、飞髻、百合髻、交心髻、长乐髻、花髻、凤髻、囚髻、慵来髻、圆锥髻、抛家髻(把我能找到的都找到了)等。

从历史典籍记载以及唐人诗文中所见,唐朝发髻名堂极其多。

很多式样今天根本无法知晓,有些则能从发髻名称上做出一些判断。

唐高祖时有半翻髻、反绾髻。

唐代有半翻髻,《髻鬟品》说:“高祖宫中有半翻髻。

”是把头发梳向上、再倒卷下来的高髻。

半翻髻:云朵髻:发收于顶,玥血上梳成云朵状,髻前饰珠翠。

这种发式显得丰盈优雅,为唐代有身份有地位的贵族妇女所喜欢。

云朵髻:还有一种唐朝流行的飞仙髻和凌云髻:孔雀开屏髻:将发耸竖于头顶,梳成椎髻,用珠翠制成孔雀开屏状饰于髻前。

此发式多为唐代贵夫人所喜。

网上有两种孔雀开屏髻:其1:其2:PS:这两种孔雀开屏髻的区别在于束在头上的发鬟紧密程度,可以仔细看图,图1比较紧凑,图2比较松散。

双环望仙髻:将发分为两股,用黑毛线或黑带束缚成环,高耸于头顶,髻前饰一小孔雀开屏步摇,髻上珠翠如星。

此发式有追求之感,瞻望之状,故称双环望仙髻。

螺髻亦名翠髻,因其形而得名。

梳理时,先将头发用黑丝带束缚起来,在头顶部编盘成螺壳形状即成,并在髻后垂彩色丝带。

此发式在初唐时盛行于宫中,古人曾有「螺髻凝香晓黛浓」的诗句。

螺髻分为单螺和双螺:峨髻。

著名的周昉绘《簪花仕女图》上,几名穿纱衣的仕女都是梳着高髻,唐代叫做峨髻,高可达一尺以上,尽显女郎们的雍容华贵。

仕女峨髻图:唐代妇女为了使发髻更加高大,还制造了假发髻,叫做义髻。

这是由汉代的帼发展而来,用木或纸制作的,用时往头上一戴就行。

据《杨太真外传》说,杨贵妃就好戴这种义髻,“常以假髻为首饰。

杨妃所好义髻,以铁丝加发编织成。

另有一种义髻以薄木制成髻式,上面缀以珠宝或放以彩画,称为“木髻”。

其他:高椎髻(左)和抛家髻(右):唐朝惊雀式发型:到了唐末五代时,妇女的发髻奇饰化妆又出现了新的特点。

如后蜀的“后宫皆戴金莲花,冠衣道士服,酒酣免冠,其髻堕然。

更施朱粉,号醉妆,国人皆效之。

”而蜀末年“妇女竟治发为高髻”,一时从宫中到民间都很流行,并美其名曰“朝天髻”。

不久,蜀灭亡。

朝天髻:古代妇女的发型随着年龄和身份的变化而变化,年幼时以梳丫髻为多,成年后则改梳丫鬟,出嫁时将发鬟改为发髻,再配以金、银、花钿、珠宝裴翠等首饰形成一种富丽华贵的装饰风格。

(三)点唇点唇就是同现代妇女化妆一样用唇膏涂嘴唇。

一般都是涂成朱红色,或绯红、紫色,就是唐代诗文中经常描述的“朱唇”、“红唇”、“樱桃唇”。

但是,在唐代妇女也有“乌膏注唇唇似泥”,故意涂成黑色的,如白居易《时世妆》诗中描写了当时乌唇、八字眉、含悲啼、赭面妆等特异化妆,摘抄如下: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

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

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

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

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

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

在唐代也有讲究礼法之家坚决不允许家中妇女“时世妆”,如官居太尉的西平王李晟将女儿嫁给吏部尚书崔枢。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

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

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

”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因唇脂的颜色具有较强的覆盖力,故可改变嘴型。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社会就出现了崇拜妇女唇美的现象。

PS:第三种和第四种是在唐朝流行的点唇样式。

(四)眉画眉一直是妇女面部化妆的重要部分,在唐代富贵家庭中的女子尤其重视画眉,当时人们甚至把画眉作为妇女化妆的代称,如朱庆余《闺意》诗献张水部所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当时画眉风气极其盛行,甚至,连八岁的小女孩也学会了画眉,如李商隐《无题》诗“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唐朝时期画眉形式多样,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尚。

4.1唐初画眉流行“广眉”,喜欢画得又浓又阔。

4.2盛唐时期又流行画成淡而细长的长眉。

再者,与又浓又阔的广眉、细长入鬓的长眉相比,比较中性的是弯细的蛾眉,骆宾王就写到武则天曾是“蛾眉不肯让人”;杜甫诗中也有“淡扫蛾眉朝至尊”。

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

还有画成细柳叶形柳眉,吴融诗“柳眉梅额倩妆新”。

4.3在唐朝还有“小山眉”、“垂珠眉”、“分梢眉”、“远山眉”、“鸳鸯眉”、“五眉”、“三峰眉”、“月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等多种。

由于女子重视画眉,还有画工作“西蜀十眉图”,作为描眉画眉的样本。

不仅如此,《清异录》(该书主要撰述隋唐五代典故)记载范阳禅院里清修的妙龄尼姑也擅于画眉,自创“浅文殊眉”,因而可见画眉之风还影响到出家修行的尼姑。

4.4唐朝还有追求与众不同的特殊画眉,如白居易《时世妆》中所描写的“双眉画作八字低”,还有张萧远《送宫人入道》诗所写“金丹拟驻千年貌,玉指休匀八字眉”,都是一种求异的八字眉,妆成哭泣态;甚至有些妓女也追求时尚花八字眉。

一般画眉是黑颜色用青黛,所以称为“黛眉”,可是在唐朝也流行过用绿颜色的绿眉,所谓“朱唇翠眉”。

更出奇的是唐穆宗长庆年间:“妇人芝眉,以丹紫三四横约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

这种“血晕妆”的画眉法就是把眉毛刮掉,涂成宽阔的一道紫红色,看起来好像受了伤,所以到唐文宗时遭禁止。

血晕妆:唐朝的各个阶段画眉的式样:PS:景云元年之前的眉形为广眉居多,景云元年为蛾眉,先天二年至开元二年为长眉,天宝元年晕眉,天宝十一年为柳眉,天宝至元和初年为八字眉。

(五)斜红斜红是古代一种特殊的面饰。

梳妆时,在女子眼角两旁各画一条竖起的红色弯弯新月形。

斜红,也称“晓霞妆”,如两道红色的新月装饰于脸侧,酷似两道疤痕。

在唐代,斜红成为流行的装饰,翩翩一撇,尽展风流。

斜红是面颊上的一种妆饰,其形如月牙,色泽鲜红,分列于面颊两侧、鬓眉之间。

唐代妇女脸上的斜红,一般都描绘在太阳穴部位,工整者形如弦月,繁杂者状似伤痕,为了造成残破之感,有时还特在其下部,用胭脂晕染成血迹模样。

斜红:(六)几种在唐朝比较流行的女子妆容: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大致如次: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画黛眉;四贴花钿;五贴面靥;六描斜红;七点唇脂。

唐朝妇女化妆顺序图:PS:上图第六步开始鬓角那两道弯月状的红色就是斜红。

白妆,就是不施脂粉,单以铅粉敷面。

白妆上好了很美,上不好就像鬼。

个人认为日本艺伎的白妆就很吓人。

红妆:唐代最为流行的面妆是,其中最艳者是“酒晕妆”。

不分贵贱,均喜敷之。

“酒晕妆”则是先施白粉,然后在两颊抹以浓重的胭脂,如酒晕然。

《妆台记》“美人妆,面既敷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淡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

”酒晕妆:桃花妆:先抹白粉,再涂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两腮,所以双颊多呈红色,而额头、鼻子以及下颌则露出白粉的本色来,中国古代传统画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说,就是根据这种化妆方法而来(实物可见唐寅的绘画,里面大多数女性都是这样化妆的),从图象来看,这种妆式常用以青年女子,历史书中的“桃花妆”一词,即指这种妆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