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计算教学成果报告泸州市江阳西路学校侯涛朱慧刘艳平一、成果解决的主要问题小学数学中计算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
对于每个人来说,仅在小学阶段学习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及其混合运算。
任何理科学科的规律归结为公式后基本上都要运用四则混合运算来计算。
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四则混合运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
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了计算教学值得深思的现象,以往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如计算方法、技巧与速度等,现在很少提了。
学生的计算能力比以前下降了,主要表现在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等,而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我们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了计算教学当前存在以下问题:1.计算教学依赖于情境。
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片面认为,计算教学离不开情境,缺少了情境,似乎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有的课堂上情境设置是牵强附会的,有的纯粹是为了引出算式,经过一番不着边际的“看图说话”,等到从情境引出算式,已经花去了10多分钟时间,影响了教学的进程。
2.算法多样化变成“形式化”。
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对算法只求量上的“多”,学生展示同一思维层面的算法,教师一概叫好,而不管思维层面即质上的提升。
一旦少了某种方法,教师就要千方百计牵引。
有的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意图,想一些低价值、原始的方法来充数。
这样一来,往往讨论一道题目就要花费10—15分钟。
而且算法“多”了以后,也不适时优化。
在计算时,有的学生甚至不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教师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3.课堂练习时间无保证。
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很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片面认为现在计算教学的要求降低了,学生做习题有机械、重复训练之嫌,翻来覆去说“算理”,挤占了练习时间,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
4.口算不讲速度。
主要表现在,忽视口算的正确率以及口算的速度,教师和学生口算意识淡薄,课堂上很少安排时间进行口算训练。
有的一年级学生连2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熟练,有的二年级学生连乘法口诀也没有做到脱口而出,这样势必影响计算速度。
二、主要改革措施和活动鉴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必须重新审视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纠正一些矫枉过正的想法和做法,继承我国传统计算教学的精髓,在培养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具体有以下三方面的对策。
(一)算法和算理有机结合传统的计算着眼于算法的单一化和最优化,学生是在教师亦步亦趋牵引状态下无条件地吸收教师讲授的知识。
而新课程倡导算法多样化,所以在现今的课堂中每当探索计算方法时,教师不断地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算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思维方法的多样化。
但往往一节课下来,方法是“多样化”了,但学困生连基本的方法都没掌握好。
所以应该将学生自主探索多样化与教师引领算法优化巧妙结合起来,在诸多算法的基础上突出最优的算法,在学生理解这种算法的算理基础上,以这种算法为主进行训练,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我们必须清楚知道,“算理”是学生走向“算法”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算法”的知识基础,而“算法”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任务。
单是强调“算理”,能理解了新问题,但无法实现计算方法上质的飞跃;单是强调“算法”,“知其然,必须知其所以然”,犹如建立在空中的楼阁,很难稳固。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这是计算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任何新事物的认识,都是由旧引新的过程,数学的特点犹为突出,算理可以说是学生已有的“旧知”,在计算教学中某些知识和技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已探究领悟、自己交流归纳算理、感悟算理、总结计算方法。
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作全面的了解,要对教材内容作细致的分析,把握教学的探究点,找准时机,巧设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走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感悟出数理,探究出计算的新方法。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在引导“14×12”的竖式计算时,教学中教师充分抓住竖式中“14”的转接理解,把学生带入探究活动中。
有学生说:“因为12中的1是表示10,1×4实质是表示10×14等于140,”有学生说:“14后面还有一个隐形的零。
”本课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向“两位数乘两位数”新旧知识跨越,也是小学生学习计算的重要转折点,如果教师找准了这一关键的连接点,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只有根据学生已有的“旧知”,并与抽象的竖式计算建立起联系,从而让学生经历竖式的形成过程,清晰理解竖式的算理,才能真正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二)多样化的练习是计算教学的延伸。
数学计算教学的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
这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有力措施.,同时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练习的兴趣,并且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提高练习的效果。
传统的计算教学只追求量不考虑形式,学生在枯燥的练习中熟练计算技能。
而在课改初期重探究轻练习的教学模式务必造成学生计算不扎实的不良趋向。
计算教学的理性回归需要巩固练习,而且需要考虑学生个体的不同形式的练习。
1、留有足够的时间:学生的练习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就会成为“夹生饭”。
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要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也就不大可能了。
所以,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如每节课留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教师进行纠正。
2、提高练习质量: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
而是要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
首先,重视练习内容的选择。
包括封闭性问题,半开放性、开放性问题等,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开放性问题为辅;其次,练习形式多样。
计算教学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避免计算的单一、枯燥。
从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到拓展练习等层次要分明,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
教材上的、教师和学生设计的题目都要有,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要注意练习的趣味性。
在练习时添加一些新颖活动,诸如小竞赛、小游戏等,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a、繁复训练变精简训练随着科学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广泛,对计算的要求也随着降低。
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高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虽然,我们坚决反对大量的、繁复的计算练习,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业负担,但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是需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要从繁复的训练转变为精心设计的、精简地、有重点地训练。
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积末尾不能漏零等;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零的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异分母分数关键解决“通分母”的问题等。
“不同质的矛盾,只用不同质的方法对敌能解决。
”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
在组织训练时必须根据各教学内容的不同,明确重点练什么,难点在哪里易错点是哪些如果老师中时刻记住这些问题,计算课才会精练出成绩,教学才有提高。
b、强化训练变解决问题训练新课程,“应用题”这一名称已逐渐淡出教材,“解决问题”这一新名词、新题型已走向教学的前台,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能力和知识是目的和手段的矛盾统一。
”计算课要走出单纯的计算题巩固练习的误区,必须设计有广度和深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习题,让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估算、口算、笔算等多方面能力在应用中提高,下面笔者以《三位数连加》一课的巩固练习为例,列举出两道练习题,进行对比和分析,尝试寻找提升计算课教学质量的思路。
题一:胜利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人数统计:问:(1)一、二、三年级的女生共有多少人(2)一、二、三年级的男生共有多少人(3)一、二、三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题二:《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7页第2题)(图略)(1)妈妈想买一个电饭锅,一辆自行车和一块手表。
你估计大概需要多少元(2)如果妈妈带500元,她能买回哪三种商品(3)妈妈至少买几种商品才能获得大礼包以上两题,题一明显是单调的强化计算训练,学生很容易地列出算式,然后认真地计算就行了,这样简单思维、繁琐计算的练习,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帮助不大,繁琐的计算反而吓怕了学生;而题二的训练理念就明显不同,它考查了学生的多种能力,第一小题考查了学生的估算能力;第二、三小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尤其第三个问题,学生必须经过思考才能选择合适的数据才能再列式计算,因为,五种物品中只有电饭锅、自行车和一块手表加起来才能满1000元,妈妈要获得大礼包,必须选择这三种物品。
两道练习题,蕴含不同的教学理念,如果我们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眼光去考虑,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提高着想,当然选择第二题。
另外,计算课的练习,有时也可以与新课的教学情境串联一起,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如以上举例的《采松果》一课,笔者在新课教学部分设计了“小猫钓鱼”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课后,可以延续故事情境:(学生学习了“25-4=21,25+4=29”的新知识计算方法后)师:“同学们!小猫因三心两意只钓了4条鱼。
现在,她接受猫妈妈的教育,决心克服缺点,准备再钓鱼……(演示多媒体动画故事,小猫后来钓了23条鱼)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故事,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以上的练习情境设计,学生可能会提出多的数学问题,如“小猫比原来多钓了多少条鱼”“小猫两次一共钓了多少鱼”“与猫妈妈对比,谁钓的鱼多”等……,这样的教学设计,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巩固练习寓于有关趣的情境中,学生肯定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学习,教学效果自然显现。
c、封闭式训练变开放式训练开放,是改革的象征。
进行教学改革离不开开放式的教学。
传统的计算巩固练习,基本以“一题一练一评”的形式为主,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封闭,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学生练习缺乏自主性。
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朱慧设计了如下的三道练习题。
如下:巩固一:列竖式计算(1)87-69=(2)85-58=(3)100-58=巩固二:同桌互出算式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3)□-□=(2)100-□=巩固三:小组数学游戏游戏规则: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经过出题、计算、校对、订正、比一比等的学习过程。
小组长(轮换做)抛骰子,小组成员根据骰子表面组成的两个两位数,用较大数减去较小数,看哪位同学算得又快又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