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1章 绪 论
现代建筑装饰集建筑风格、材料功能、施工技术、环境学、美学、 生理学及心理学多种科学技术于一体,已成为一种新兴行业。
现代建筑装饰离不开装饰材料,近二十年来,我国新型建材工业有 了很大的发展,其中装饰材料更为迅速,集中体现在建造三星级宾馆所 用的材料全部由国内生产供应,北京亚运会工程所用材料国产化率达 95%以上,从而结束了我国建筑用高档装饰材料依靠进口的历史。
目前,我国十分注意墙体改革,即墙体少用或不用实心粘土烧结砖 (红砖)。作者认为应该把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拓宽,不要拘泥于用新 型砌筑材料替代红砖,而更要着眼于从建筑设计开始采用新型建筑板 材。因为墙体改革的最大出路在于实现建筑业的现代化,在这方面板材 要比砌筑材料材高一筹。采用板材可使建筑结构轻型化、合理化,可以
(3) 密切联系工程实际。
无机材料基复 装饰砂浆 合材料:
有机材料基复 人造石材、胶合板、保丽板 合材料:
其它基复合材 塑钢等 料:
新型建材产品门类多品种也多,但一个时期里总有它的主导产品, 主导产品是指那些能够使建筑业的进步或现代化进程发生很大作用的新 型建材产品。
目前有人提出当前新型建材主导产品应为新型建筑板材,所谓新型 建筑板材,既包括各种单板也包括各类复合板,既包括墙体板也包括楼 板、屋面板、天花板及其它板材。
指导思想之一:既要全面发展,又要重点突出。建材工业的特点之 一是地区性强,新型建材除具有建材工业的共同特性外,其另一特点是 某些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轻,可以辐射的范围广,能较多 的出口创汇。在建材行业中把新型建材视为“朝阳工业”已成为共识。例 如:塑料地板,美、日、德、法等工业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几家大公 司生产。玻纤薄毡全世界能生产的国家不多,出名的只有几家,这是因 为既需要玻璃纤维和树脂为原料,而且对原料的质量要求很高,生产技 术也相当复杂。纸面石膏板每个国家也只是集中在一个或数个大的集团 公司生产,从开采石膏矿,制造护面纸到石膏板的生产都在一个公司的 管辖下,效率高、成本低、质量好、竞争力强。所以,各地区在新型建 材的第二次飞跃阶段,除了抓地区配套外,应研究制定本地区的优势产 品。
指导思想之二:建筑是龙头,建材是基础,两者必须密切结合。没 有建筑的需要,何必生产建材;但没有新型建材的不断出现,建筑也难 以有新的发展。特别是墙体材料,两者关系尤不可分。比如,国外住宅 通用轻质复合墙体,但如果建筑结构上不把墙体承重改为框架承重或大 开间,就无法推广。
指导思想之三:既要对看准的项目抓早、抓紧,又不可一轰而上。 看准的项目,就是国际上已经盛行,但国内还没有,或虽然已有生产, 但质量不高或产量还满足不了需要的。这种项目建成后,有的会有一个 推广阶段,但到了一定的时期,就会产生巨大的效益。 今后我国新型建材的发展进入第二次飞跃阶段,以下六个问题需要我 们认真研究探索。
按化学成分分:
无机装 饰材料





有机装
料பைடு நூலகம்
饰材料
复合装 饰材料
金属装 饰材料
黑色金属:钢、不锈钢、彩色 涂层钢板
有色金属:铝及铝合金,铜及 合金等
天然石材:花岗岩、大理石等
非金属装 饰材料
烧结与熔融制品:砖、陶瓷、 玻璃等
胶凝材料:石膏、(白)水泥 等
混凝土及砂浆
植物材料
木、竹材
合成高分子材 塑料、涂料、密封材料 料:
4. 远景
中央指出:“要大力开发新型建材和制品”。并强调“要不断提高人民 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重点解决住和行的问题”。这就明确提出了建材 工业今后发展的重点。
面对今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特别是重点解决提高全国人民的 居住条件使之达到小康水平,新型建材的担子很重。各方的迫切需要, 促使我国新型建材必须进行第二次飞跃。为使我国新型建材能够健康地 迅速发展,有必要对第二次飞跃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进行探索。
(2) 支持已经形成规模的新型建材企业第二次创业 (3) 加强科学研究,重视人才培养 新型建材是新的事业,人才问题更显重要。 (4) 把质量作为新型建材的生命来看待 新型建材的质量问题来自生产和施工两个方面。以建筑物渗水为 例,这是社会上普遍反映的严重问题,据调查,确有一批不合格产品流 入市场,如何确保进入市场的防水材料符合质量标准,应建立一套规 定。防水材料的施工应有专门的队伍,但很多地方大量使用未经培训的 民工,施工不符合规范,好的材料铺上去也会漏水。目前国际上对防水 工程采用保证期制度,就是合同中规定,在交付使用后的10年或15年内 如发生渗水问题,所造成的损失,由承包单位负责赔偿,而且还应有保 险公司参与,以保证合同的真正能够执行。 (5) 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国际贸易 由于我国新型建材起步晚,企业的科技力量在开发新技术方面还赶 不上需要,因此决不能放松对国际上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引进,与此同 时,还应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管理思想和方法,要管理与技术并重,
决不能只重技术而轻管理。 (6)重视新型建材在节能、节地、节运上的作用。
5. 新型建材的特点
(1) 投资省,建设周期短; (2) 减少烧砖制瓦,节约土地资源; (3) 发展新型建材,节约大量能源; (4) 减轻建筑物自重,减少社会运输量。(砖混结构建筑面
积自重约1500~1800kg/m2,采用新型建材框架轻板建筑 面积自重约560~710 kg/m2); (5) 新型建材盖房,增加有效使用面积(大约增加 6~15%); (6) 加快建设速度,早日竣工投入使用; (7) 采用新型建材,防火性能好(如石膏板隔墙比铝合金窗 耐烧); (8) 应用新型建材建房,抗震性能好; (9) 平面布置灵活,便于房屋改造; (10) 利于发展高层建筑,节约城市用地; (11) 改善居住条件,提高装饰效果; (12) 有利于推行文明施工,提高劳动效率; (13) 综合利用工农业废料,变废为宝; (14) 工程造价经济合理,有利于推广发展。
解决泥水砌抹、千军万马齐上阵的落后施工状态,可以大大加快营建速 度。
3. 回顾
我国新型建筑材料是在改革开放方针下迅速发展起来的。1978年, 我国第一座大型的新型建材企业——北京新型建筑材料总厂的破土动工 就是标致。20多年来,我国新型建材行业实现了第一次飞跃。这次飞跃 是我国新型建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行业的 过程。其标志是:在全国建造了成万座工厂,相应地形成了全国新型建 材流通网;大部分国外产品,我国已有生产;三星级宾馆所需要的新型 建材国内已能供应;不同档次、不同花色品种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为我 国城乡人民改善居住水平提供了条件;各种新型建筑结构不断涌现,逐 步替代多年来一统天下的砖混结构住宅体系;新型建材能够节能、节 地、输运的显著效果已被越来越多的地区和部门所认可。
(1) 研究哪些是需要重点发展的产品 在第一次飞跃阶段,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项目上的一窝风现象走 了一些弯路。例如,在外墙装饰材料上,第一个高潮是玻璃马赛克,第 二个高潮是长方形黄色瓷砖,第三个高潮是全国一片白色的小块长条外 墙砖。显然,千篇一律决不是装饰材料的特点。再如内墙装饰材料,先 是全国都是压延法塑料壁纸,再就是从同一国家引进了几十条发泡塑料 壁纸生产线,以后又盛行多彩涂料,现在又有新的变化,几起几落。
6. 本课程的目的与学习方法
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建筑装饰材料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 今后从事材料设计与施工打下一定的基础(选用及使用)。
新型建材内容庞杂、品种多,涉及领域多、名词概念多、术语多, 且各材料相对独立。学习新型建材时应从材料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及实践 的观点来进行,否则就会感到无味,就掌握不了它们的组成、性质、应 用以及相互联系。
人们通常称建筑为凝固的音乐,而建筑材料则是凝固乐章的音符。
1. 定义
“新型建筑材料”的英文译词即New Building Materials,在国外它是一 个泛指的名词,意思是新的建筑材料。在中国“新型建筑材料”是一个专 业名词,因而尤为必要有一个定义来规范“新型”的含义。经与多方研究 后,把“新型建筑材料”的词意拟定为:除传统的砖、瓦、灰、砂、石之 外,其品种和功能处于增加、更新、完善状态的建筑材料。这就是说 把“新型”的概念规范为既不是传统材料,也不是在花色品种和性能方面 大致已经处于很少变化的材料。举例来说,水泥和平板玻璃当然只能包 括在传统材料之中,因为水泥和钢材、木材一起并列为基本建筑三大材 料,而玻璃实际上应是第四大材料,但新型的砖、瓦、石材以及水泥和 玻璃为原材料的制品,如水泥制品和中空玻璃等制品则应包括在新型建 材之内。按这一概念虽然难以绝对地分清“新”、“老”,但能相对地较好 勾画出新型建材的范畴,尽可能使所指范畴的认识一致起来。
2. 分类
中国新型建材(集团)公司和中国建材工业技术经济研究会新型建 材专业委员会编著的《新型建筑材料实用手册》(第二版)是采用“用 途原则”分类的好典型。(材料的分类方法一般采用按材质分类,按性 能分类和按用途等三种分类方法)。该书把新型建材分为以下十六类: 墙体板材;墙体块材(即砌筑材料);屋面和楼板构件;混凝土外加 剂;建筑防水材料;建筑密封材料;节热、吸声材料;墙面装饰材料; 顶棚装饰材料;地面装饰材料;卫生洁具;门窗、玻璃及配件;给排水 管道、工业管道及其配件;胶结剂(即粘结材料);灯饰和灯具(即采 光、照明器材和电工器材);其它。
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 以新型建材的性质和应用为主线,掌握其性质与应用是学习的目
的,但孤立地看待和学习,就难免不了要死记硬背,所以了解或 掌握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质间的关系,同时还应注意外界因素 对材料结构与性质的影响。
(2) 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对比各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来掌握它们的性 质和应用,特别是通过对比来掌握它们的共性和特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