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文本分析《汤姆·索亚历险记》以美国密西西比河上的圣比得斯堡镇为背景,描写少年汤姆·索亚和他的伙伴哈克及贝奇的冒险故事,其中不少事情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蕴含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刻怀念之情。
课文节选的内容是汤姆和贝奇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
先描述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悲痛绝望的心情,以及汤姆和贝奇回来后小镇上欢乐的情景;接着通过汤姆的讲述介绍了汤姆和贝奇在洞中的历险经历;最后写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奇,从萨契尔法官口中得知山洞被封,乔埃被困洞中。
本课篇幅较长,阅读量较大,教师可以采取导引法,把时间充分还给学生,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品读精彩词句,使学生习得方法,从而感知文本,内化文本语言,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故事的主要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自主阅读,读中感悟,体会汤姆的性格特点。
3.品味文章语言,体会幽默诙谐的语言特点。
4.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学习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与欣赏文学名著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汤姆和贝奇在洞中的历险经历,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中心,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责任心强的特点;体会幽默诙谐的语言特点,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引入,激起学生说冒险经历的兴趣。
导语:同学们,读了《鲁滨逊漂流记》我们认识了勇敢坚毅、积极乐观的鲁滨逊,他孤身一人在荒岛上克服重重困难、顽强生存的故事让我们惊叹不已;读了《骑鹅旅行记》我们认识了调皮可爱、知错能改的小男孩尼尔斯,他在变成小狐仙之后骑鹅旅行的奇妙经历也让我们羡慕不已。
其实,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同学们,你们的心中是不是也有一个环游世界的梦想呢?1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冒险经历呢?大家一起来说一说吧。
2.学生畅谈自己的冒险经历。
预设:学生在畅谈自己的冒险经历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白任何冒险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不应盲目地去冒险,不要单纯地为了寻求刺激而去冒险。
3.板书课题,引出课文。
师:大家的冒险故事都很精彩,让老师很佩服,也很羡慕。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汤姆·索亚也是一个喜欢冒险的孩子,相信大家在读了他的故事之后也会深深地喜欢上他的。
(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教师检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预习情况。
过渡:课前预习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好习惯,在课前大家通过查资料的方式了解了《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有关知识,现在请同学们来汇报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1)汇报有关作者的知识。
师: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下《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的作者呢?生:《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他也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师:马克·吐温这个名字真有趣,谁能说说这个名字的意思呢?生:马克·吐温是笔名。
他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这句话原是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意思是“水深十二英尺”。
师:他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呢?生:他的语言以幽默诙谐著称,是颇有名气的幽默作家。
师:除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他还有哪些著名的作品?2生:他的一生著作颇丰。
《百万英镑》《乞丐王子》《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都是他的不朽名作。
师:的确如此,他因此被称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汇报有关《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知识。
◆内容概要:《汤姆·索亚历险记》讲述了19世纪密西西比河畔一个小镇上一个名叫汤姆·索亚的孩子和他的一群小伙伴的故事。
汤姆幼年丧母,由姨妈收养。
他天性纯真、热爱自由,不喜欢学校呆板枯燥的教育,并极度厌恶牧师骗人的鬼话。
他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先后经历了目睹凶杀案、“海盗”营地生活、鬼屋寻宝、山洞被困、山洞再次寻宝等历险生活,最终成功获得了宝藏。
◆艺术特色:《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以其浓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对人物的敏锐观察,一跃成为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
小说中,马克·吐温用幽默且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将主人公一个个冒险故事相互串联,在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的同时,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2.教师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朗读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教师纠正字音。
(3)教师出示词语,要求学生读准并理解。
哀悼祈祷诚心诚意倾听喧嚣喜讯大肆渲染荒唐监督讽刺满不在乎3(4)词语理解。
根据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
①悲痛地悼念(死者)。
(哀悼)②声音杂乱,不清净。
叫嚣;喧嚷。
(喧嚣)③(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荒唐)④完全不放在心上。
(满不在乎)⑤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祈求)3.教师检查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
(1)指名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节选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汤姆和贝奇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
(2)引导学生填空,梳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主要故事情节:孩子失踪,悲痛欲绝→脱险回家,________→讲述经历,开心得意→________(依次填写:欢乐庆祝看望伙伴,关心乔埃)(3)引导学生依据主要情节划分课文层次。
◆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汤姆和贝奇成功脱险后,人们由悲痛欲绝转为兴奋不已。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写汤姆讲述山洞历险经历。
第三部分(第7—16自然段):写汤姆探望朋友,得知乔埃被困在山洞中。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感受汤姆和贝奇脱险前后人们的心情。
(1)教师把学生分为两组,分别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和第2、3自然段。
4(2)边朗读边体会人们的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人们心情的句子。
(3)在小组内交流句子,体会写法及其作用。
预设:学生在交流感受句子的特点和作用的时候,为了降低难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汇报哪些语句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谈一谈为什么,进而教师进行引导,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
(4)教师出示句子,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感悟。
●萨契尔太太病得很厉害,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神智昏迷地乱说。
人家都说听见她呼喊她的孩子,看见她抬起头来,侧耳倾听一分钟之久,然后疲惫地呻吟一声,垂下头去,那情形实在令人伤心。
波莉阿姨已经陷入了无言的深愁,她那灰色的头发几乎都变白了。
①这三句话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②抓住动作描写体会萨契尔太太的伤心欲绝。
(描写萨契尔太太的动词:乱说、呼喊、抬起头、侧耳倾听、呻吟、垂下头。
)③引导学生交流读这几句话后的感受。
师:失去亲人是何等难受,每次萨契尔太太都要抬起头侧耳听上整整一分钟,此时萨契尔太太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
)可是她听到孩子的回答了吗?然后萨契尔太太一边呻吟着一边软弱无力地垂下头去,在垂下头去的时候她又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再次讨论交流。
)④抓住外貌描写体会波莉阿姨悲痛的心情。
(描写波莉阿姨外貌的词句:灰色的头发几乎都变白了。
)⑤学生带着悲伤的心情读句子。
●那天半夜里,村里的大钟忽然啷啷地大响起来,片刻之间,街上挤满了衣服还没有穿戴整齐的人,疯狂地大嚷大叫:“快出来!快出来!找到他们了!找到他们了!”除了这种喧嚣之外,还加上了洋铁盆子和号角的声音。
5①这两句话属于什么描写?(场面描写。
)②这两句话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热闹、兴奋。
)③句子中哪些词语最能表现这种气氛?(啷啷地大响、挤满了、疯狂地大嚷大叫。
)④“快出来!快出来!找到他们了!找到他们了!”连用四个感叹句有什么作用?(运用反复来加强语气,突出表现了人们得知汤姆和贝奇安全归来时的激动心情。
)⑤这两句描写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情?(欣喜若狂。
)(5)教师总结。
小结:汤姆和贝奇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人们的心,当他们失踪后整个小镇都笼罩在一片悲伤之中,当他们平安归来时整个小镇立马就沸腾起来了。
作者采用多种方法来细致刻画,让我们觉得仿佛此情此景就在眼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人们由悲转喜的心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听汤姆讲洞中历险的过程。
过渡:在人们的焦急等待中汤姆和贝奇终于平安归来,大家想不想知道他们是怎样脱离险境的呢?瞧!汤姆正躺在沙发上骄傲地叙述着这次稀奇的历险经过。
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吧!(1)指名读第4自然段,想象汤姆讲述历险经历时的神情和姿态。
(2)抓住文中描写汤姆的句子体会其性格特点。
(教师出示句子,学生品读,交流自己的感受。
)汤姆躺在一张沙发椅上,身边坐着许多热心的听众。
他叙述着这次稀奇的历险经过,同时还添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大肆渲染一番。
明确:这是一个细节描写。
汤姆爱冒险、机灵调皮,还很喜欢表现自己,因此,从山洞脱险回来后,尽管他身体虚弱,还是兴致勃勃地讲着这次精彩的历险过程,“同时还添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大肆渲染一番”,可见他在探险成功后心6里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人们把他们的平安归来看作奇迹,他也觉得自己成了真正的英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汤姆的天真、顽皮、可爱。
(3)找出描写脱险过程的相关词语,根据提示讲一讲他们脱险的过程。
提示:洞中迷路→()→找到出口→()→爬出洞口→()→安全脱险。
洞中迷路→(摸索出口)→找到出口→(说服贝奇)→爬出洞口→(进行呼救)→安全脱险。
(4)引导学生谈感受。
师:从“你们是在河的下游,离那个峡谷里的山洞有五英里远呢!”这句话可以知道这个山洞真是太大了,要想从洞中走出来真是太难了!但是汤姆和贝奇就这么一步步地摸索,最后终于安全脱险。
读了这句话大家有什么感受呢?生:他们经历了千辛万苦,脱离险境真是困难重重,汤姆真了不起,真勇敢。
(5)理清了汤姆在洞中历险的过程,你对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示例:汤姆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在洞中迷路后他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汤姆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汤姆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当贝奇绝望时他主动安慰贝奇;汤姆还是个顽皮的孩子,在讲述精彩的历险过程时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
3.跟随汤姆去探望朋友。
过渡:汤姆和哈克是好朋友,当汤姆得知哈克生病以后就迫不及待地要去看望哈克,并将自己在洞中的历险经历分享给他。
汤姆去探望哈克的时候发生了些什么事呢?(1)学生自学第7—16自然段,概括与汤姆有关的事件,从中感受其性格特点。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7事件一:汤姆去看望哈克和贝奇。
明确:汤姆的身体刚恢复就去探望哈克,在经过萨契尔法官的家时不忘去探望身体还未恢复的贝奇,这都表现了汤姆是一个富有爱心、关心朋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