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医结合 外阴肿瘤

中西医结合 外阴肿瘤


西医治疗—外阴鳞状细胞癌
(3)化学药物治疗 抗癌药可作为较晚期癌或复 发癌的综合治疗手段。常用药物有阿霉素类, 顺铂类,博莱霉素,氟尿嘧啶和氮芥等。为提 高局部药物浓度,也可采用盆腔动脉灌注给药。
西医治疗—外阴恶性肿瘤
2.外阴恶性黑色素瘤
治疗原则是行外阴根治术及腹股沟淋巴结及盆腔淋 巴结清扫术。由于外阴部黑痣有潜在恶变的可能,应 及早切除,切除范围应在病灶外1~2cm处,深部应达 正常组织。 3.外阴基底细胞瘤 治疗原则是较广切除局部病灶,不需做外阴根治 术及腹股沟淋巴清扫术
———外阴(左大阴唇)
上皮包涵囊肿
外阴粘液囊肿——
——圆韧带腹膜 鞘突囊肿
——汗腺瘤
血管瘤——
皮脂溢性角化病
——黑变病 [外阴(良性)黑色素沉着病]
外阴鳞状细胞癌——
黑色素瘤——
——外阴的转移性 子宫内膜癌
尿道口的(移行细胞)尿道癌
——阴蒂纤维瘤
右侧大阴唇带蒂的纤维瘤——
包皮上可见结节性鳞状细胞癌
西医治疗—外阴良性肿瘤
1.平滑肌瘤 治疗原则为有蒂肌瘤局部切除或深部肌瘤摘除。 2.纤维瘤 治疗原则为沿肿瘤根部切除。 3.脂肪瘤 小脂肪瘤无需处理,肿瘤较大,引起行走不适和 性生活困难,需手术切除。 4.乳头瘤 2%~3%有恶变倾向,应手术切除。术时作冰冻 切片,若证实有恶变,应作较广泛的外阴切除。 5.汗腺瘤 切除。 治疗原则为先作活组织检查,确诊后再作局部
证候特点:阴户赘生肿物,或有瘙痒疼痛、溃烂,伴口干 心烦,小便淋涩,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化瘀。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 地黄,柴胡,甘草,苡米,黄柏。
中医辨证论治—寒邪凝滞
证候特点:外阴肿块坚硬,皮色不变,不肿痛,伴神疲
西医治疗—外阴恶性肿瘤
4. 随访 治疗后的外阴癌应按下列时间进行随访。
第1年:1~6个月每月1次;7~12个月每2月一
次;第2年:每3个月1次;第3~4年:每半年1
次;第5年及以后,每年1次。
中西医结合思路
中药内外治法对某些外阴良性肿瘤在改善症状方面有 一定的作用。从目前的情况看,对外阴肿瘤的治疗,手 术摘除比较理想,但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使疗效更加满
病理—外阴良性肿瘤
(五)汗腺瘤
汗腺瘤(hidradenoma)由汗腺上皮增生而成。生 长缓慢,直径为1~2cm。肿瘤包膜完整,与表皮不粘 连。镜下见高柱状或立方形的腺上皮交织形成绒毛状 突起。病理特征为分泌形柱状细胞下衬有一层肌上皮
细胞。一般为良性,极少恶变。
病理—外阴上皮内瘤样变
(一)外阴鳞状上皮内瘤样变 分三级。
芋肉12,瓜蒌9,贝母10,鳖甲20(先煎)。
其他中医疗法
1.熏洗药
(1)黄芩洗方 当归、黄芩、白芍、大黄、枯矾、黄连、雄黄。煎水外洗, 每日3次。 (2)芎归汤 川芎、当归、白芷、甘草、龙胆草各等份。煎水外洗,每日 3次。 2.涂敷药 (1)雄黄藜芦散 雄黄、藜芦、轻粉、鳖头、冰片研细末,和匀外涂,早 晚2次。 (2)蝉蜕散 蝉蜕、枯矾、黄丹、萹蓄、蒿本、硫磺、荆芥穗、蛇床子为 细末,香油调搽。
表14-1 外阴癌的临床分期标准
FIGO 0期 Ⅰ期 肿瘤范围 原位癌,表皮内肿瘤 肿瘤局限于外阴和(或)会阴,肿物直径≤2CM, 无 淋巴结转移 Ⅱ期 肿瘤局限于外阴和(或)会阴,肿物直径>2CM, 无淋巴结转移 Ⅲ期 任何肿瘤大小,侵犯下尿道和(或)阴道,或肛门,和 (或) 有单侧区域淋巴结转移 (腹股沟淋巴结阳性) Ⅳa期 Ⅳb期 肿瘤侵犯尿道上段、膀胱粘膜、直肠粘膜,盆腔淋巴结和 (或)双侧区域淋巴结转移 任何远处转移,包括盆腔淋巴结转移
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饮食或 劳伤房欲亏阴,引起湿热下注、寒邪凝滞、郁 火内蕴、脾虚生湿、肝肾不足等,导致阴器局 部气血留滞、血虚不荣而发病。
常见的証型有热毒、寒凝、脾虚、肾虛。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至今尚不明确,但外阴癌患者常伴有外阴色
素减退疾病,其中仅5%~10%伴不典型增生者可能发
病理—外阴良性肿瘤
(三)脂肪瘤
脂肪瘤(lipoma)来自大阴唇或阴阜的脂肪组织, 为生长缓慢、质软肿瘤。位于皮下组织内,呈圆形分 叶状,大小不等。也可形成带蒂块物。镜下见成熟的 脂肪细胞间有纤维组织混杂。 (四)乳头瘤 乳头瘤(papilloma)为单个肿块,多发生于阴唇。 表面见多数小乳头状突起,覆有油脂性物质,呈指状, 突出于皮肤表面,其大小由数毫米至数厘米。大乳头 瘤表面因反复摩擦可破溃、出血、感染。镜下见指状 疏松纤维基质,其上有增生的鳞状上皮覆盖。表皮增 厚以棘细胞层和基底细胞层为主。
瘤,还有罕见的神经纤维瘤、淋巴管瘤、血管瘤等。 外阴恶性肿瘤是来源于外阴部皮肤、粘膜及其附属器和 前庭大腺的恶性肿瘤,在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中占第四位, 约占女性生殖系统原发肿瘤的3~4%。常见于60岁以上的
老年妇女。其中以鳞状细胞癌最为多见,约占整个外阴癌
的85~90%。腺癌、柏杰氏病(Paget’s disease)、恶性黑 色素瘤等较少见。
VIN Ⅰ:即轻度不典型增生。
VIN Ⅱ:即中度不典型增生。
VIN Ⅲ:即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二)外阴非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
主要指外阴
paget’s病,即未浸润的黑色素细胞瘤。
病理—外阴恶性肿瘤


多发生于小阴唇和阴蒂,其次为大阴唇和后 联合。病灶大体观开始多为一圆形小硬结, 日后表面破溃可形成溃疡。 根据肿瘤的不同生长方式,可分为外生型和 内生型。 1)外生型即肿瘤形成乳头状或菜花样,深层 浸润较少,且常伴有感染,坏死,易出血。 2)内生型即肿瘤形成浸润性肿块,表面成为 火山口样溃疡。另外,在癌肿的邻近或边缘 部分常可见到白色增厚而无弹性的病变区。
成束状,与胶原纤维束纵横交错或形成漩涡状结构,
常伴退行性变。
病理—外阴良性肿瘤
(二)纤维瘤
纤维瘤(fibroma)由纤维母细胞增生而成。多见 于大阴唇。初起为硬的皮下结节,继而可增大,形成 有蒂的硬的实性块物,大小不一,表面可有溃疡和坏 死。其切面为致密、灰白色纤维结构。镜下见波浪状
或相互盘绕的胶质束和纤维母细胞。
外阴肿瘤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妇科教研室
定义与概说
外阴肿瘤包括大小阴唇、阴蒂、阴阜、前
庭、会阴、尿道口等处的肿瘤,有恶性与良
性肿瘤之分。因外阴位于体表,肿瘤易于较
早发现,有利于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但传统
意识常常延误了本病的诊断,故影响了疗效。
中医称本病为阴肿、阴疮。
概说
外阴良性肿瘤主要有乳头瘤、纤维瘤、脂肪瘤、汗腺
治疗—中医辨证论治
外阴肿瘤的辨证应注重局部的改变,再参合全身
症状分别论治。主要分型有湿热蕴结、寒邪凝滯、脾 虛痰阻、肝肾不足, 治疗以调整肝、脾、肾三脏功能 及清热泻火、解毒化湿、祛瘀泻浊为主。以内服、熏 洗、坐导、贴敷等多种方式用药,内外兼治、局部与 整体配合,驱邪治病。
中医辨证论治—湿热蕴结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采用甲苯胺蓝染色外阴部,再用冰醋酸 洗去染料,在蓝染部位作活检。 二、 阴道镜观察外阴皮肤也有助于定位活检。 三、 活体组织病理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不难。早期 常被患者本人及医务人员忽略而漏诊。 本病需与外阴尖锐湿疣相鉴别,根据活
组织病理检查,鉴别诊断不难。临床表现症状
良性肿瘤一般无症状,
外阴癌主要症状为不易治愈的外阴瘙痒和各种
不同形态的肿物,如结节状、菜花状、溃疡状。 肿物合并感染或较晚期癌可出现疼痛、渗液和 出血。
临床表现
体征

良性肿瘤根据其性质有不同的体征。

外阴癌 癌灶可生长在外阴任何部位,大阴唇最多见,其
次为小阴唇、阴蒂、会阴、尿道口、肛门周围等。早期 局部丘疹、结节或小溃疡;晚期见不规则肿块,伴或不 伴破溃或呈乳头样肿瘤。若癌灶已转移腹股沟淋巴结, 可扪及一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增大、质硬、固定。
党参15,白术15,茯苓20,苡米20,砂仁6,淮山药15,
扁豆12,陈皮6,法半夏10,石菖蒲12,夏枯草15。
中医辨证论治—肝肾不足
证候特点:外阴赘生物或局部稍肿,皮色较深,或按之
褪色,伴腰膝酸软,头晕目眩,五心烦热,舌红少苔 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消症散结。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黄15,茯苓15,淮山药12,泽泻12,丹皮12,山
癌时,需作外阴根治术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西医治疗—外阴恶性肿瘤
1.外阴鳞状细胞癌 (1)手术治疗 0期 单侧外阴切除。 I期 外阴广泛切除及病灶同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 扫术。 Ⅱ期 外阴广泛切除及双侧腹股沟、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Ⅲ期 同Ⅱ期或加尿道前部切除与肛门皮肤切除。 Ⅳ期 外阴广泛切除、直肠下段和肛管切除、人工肛门 形成术及双侧腹股沟、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癌灶浸润 尿道上段与膀胱粘膜,则需作相应切除术。
意。
对于外阴恶性肿瘤,西医强调手术、放疗、化疗综合 治疗,但副作用较大,中医中药重在调整机体阴阳平衡,
攻补兼施,作用缓慢而持久,副作用小,可长期服用。
若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可提高 疗效。
展为外阴癌;其他如外阴受慢性长期刺激如乳头瘤、尖
锐湿疣、慢性溃疡等也可发生癌变;外阴癌可与宫颈癌、 阴道癌合并存在。现已公认,单纯疱疹病毒Ⅱ 型、人 乳头瘤病毒、巨细胞病毒等与外阴癌的发生可能有关。
病理—外阴良性肿瘤
(一)平滑肌瘤
平滑肌瘤(leiomyoma)来源于外阴平滑肌、毛囊 立毛肌或血管平滑 肌。多发生在生育年龄,主要发生 在大阴唇、阴蒂及小阴唇。呈有蒂或突出于皮肤表面, 形成质硬、表面光滑的块物。镜下见平滑肌细胞排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