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英语课堂导入

大学英语课堂导入

浅谈大学英语的课堂导入
摘要: 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课上导入在课堂教学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导入的设计和操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导入得法可以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集中精力学习新的内容。

因此,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它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结合《新视野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通过探讨大学英语课前导入的必要性、课前导入应遵循的原则、导入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等,指出教师要围绕该课程各单元的主题来设计、组织和实施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发掘创造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前导入,必要性,原则,导入方法,注意问题
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提高英语综合素质,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无论是基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网
络教学的面授课,都是通过教师讲解课文的方式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因此导入新课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科学的导课形式和内容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补充新知识,启发学生对新的有关话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为学好整篇课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 当前大学英语课教学的现状
目前,很多地方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主要是通过教师“以教代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其教学过程大致如下:首先,学生朗读生词和教师讲解生词,然后教师从词性、词汇意义、词语搭配、语法结构及语篇理解等方面逐段解释课文内容,讲解知识要点,最后,就课文内容提问、对知识点进行训练或布置引导学生做课后的相关练习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占主导地位,侧重于语言知识的讲授,讲解成了英语课的核心;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就是听讲解、抄笔记、做练习,学生的求知欲和热情没有被调动起来,给教学质量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上课缺乏积极性
在传统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为学生安排好一切,整个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滔滔不绝讲个不停,从头至尾一个人唱独角戏,讲解占去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

学生语言实践机会少,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变成了以教为主,而不是以学为主。


期下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没了,兴趣丢了,感到英语学习枯燥乏味。

教师也觉得十分疲惫,抱怨学生上课死气沉沉,不积极,不配合,逐步开始厌倦这种教学模式。

1.2学生缺乏口语交际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导致教师只重视语法,忽视听说。

一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用汉语讲解,偶尔才穿插一两句英语,造成许多学生不能用英语自如地表达思想,无法用口语与他人进行自如的交流。

强调语义语法的应试教学对英语口语形成制约,导致学生通常使用的一些英语句子出现虽然语法正确,但在社交场合却不适宜的现象。

由此可见,他们只是机械地照搬书本上的东西,不懂得将其灵活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1.3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下降
英语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在课堂上,教师不顾语言的可理解性输人,对综合能力的训练不够,把大量时间花在语言知识点的讲授上,学生消极地获得信息输入,养成了不主动思考问题的坏习惯,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大学英语课的教学背离了它的培养目标,导致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下降。

2. 课前导入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大学英语读写课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活动(pre-reading activities),课中活动(while-reading activities)和课后活动(post-reading activities),这三个步骤可以说是相互促进,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

其中课堂上的“pre-reading activities”作为新课教学的一个序曲尤为关键,正如一位名人曾经说过:“reading is to the mind what exercise to the body. ”(读书对于思想,好比运动对于身体一样。

)上英语课好比上体育课,体育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好准备活动,以防在运动中受伤。

英语课前也需要做热身训练,学生经过热身后,处于良好的状态,为下一步教学作积极准备。

这里的“热身训练”也就是指课前的导入,成功的导入形式和内容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兴趣信增,印象深刻,为学好整篇课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教师也能很快找到讲课的感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反,如果导入欠佳,开始就会令学生觉得这节课没意思,学生的精力就会分散,注意力也不集中,教师讲课的情绪也会较低落。

因此,要使学生对所教的课感兴趣,课堂的导入是十分重要的。

3.课前导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设计的课堂导入显得牵强、呆板或流于形式,使课堂的第一个环节失去意义,甚至影响整个课堂的学习。

众所周知,每门课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每堂课都有
其各自的教学要求,大学英语课堂的导入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交际互动原则
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师生间的双向活动,英语教学应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来达到教学目的,因此不能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逐步认识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互动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深刻的。

课前导入由教师设计,主要还是靠学生来完成。

这好比导演和演员的关系,导和演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和影响,缺一不可。

所以,教师和学生要有真正的交际互动,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起来,学生在导入活动中才会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认真地投入到课堂教学训练中去。

情感交融原则
英语课的教学不但要传授学生英语知识,还要将情感融于课堂教学之中。

学生在学习中的动机、态度和情绪对语言学习的作用至少与认知同等重要。

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中所倡导的。

因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

当情感受到抑制甚至忽视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挥和实现,只有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课堂导入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若能有效地实施该原则,将成为一堂教学课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

教师要善于在该项活动中找到教学知识与情感心理的一个契合点,利用教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导入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到一种心理上
的满足和感情上的快乐。

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得积极努力、乐观向上,对提高学习效率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

3.3趣味性,多样性,时尚性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成功的教育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对学习内容的一种力求认识的倾向,伴着积极的情绪色彩,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关键。

新的教学理念也特别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主动思维、大胆实践。

因此,在导入的设计中应考虑采用那些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观、趣味十足的方式,教师不仅要精心挑选内容丰富、新颖独特的材料来组织和实施活动,还要注意导入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如多媒体视听、歌曲影视欣赏、图片、小组竞赛、讨论、游戏、新闻访谈等多种形式的导入方法,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前导入的趣味性和灵活性,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去体验和学习英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