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公共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大学美育:
电影艺术鉴赏指南任课老师:
学生姓名:
学院:
学号:
我观中国电影
【摘要】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
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
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
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十九世30年代,电影开始了它的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也叫做发明期。
1896-1912年,电影从幼年期迅速成为一种艺术——摘自百度百科【关键词】中国电影发展现状前景
(一)、中国电影发展史(1896-1949)
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
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中国电影[1]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
商务印书局“活动电影部”的出现,才真正代表中国制片业的开始。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2]。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都留下了优秀的代表作:①20年代拓荒时期,有《孤儿救祖记》等关注社会改造的进步电影;②抗日救亡时期[3],有《狂流》《中华儿女》等鼓舞斗志、弘扬爱国主义的影片;③抗战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又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和本质,形成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
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涌现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⑤经历十年文革浩劫,中国电影走出低潮,迎来第二次高潮;⑥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艺术质量和形式都有崭新的突破和提高[4]。
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形成了国有、集体、民营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标志着第三次发展高潮的到来。
(二)、中国电影现状
这几年,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电影正越来越多,电影市场也越来越“热”。
可能早些年前,大家还会觉得电影院里比较萧条,电影院生意很难做,但是最近两三年,人们对电影院的投资热情逐渐高涨。
总之,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
这也是我今天谈中国电影现状的第一点看法。
中国电影市场正走向复苏,但整体票房收入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我想先请大家看一些数据:2004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进入了高速成长时期,2004年我国拍摄了200部电影,票房收入是15亿元(包括引进的国外影片在中国的票房收入,下同);2005年拍了260部影片,票房收入达20亿元;2006年拍了330部影片,票房收入达26亿元;2007年拍了402部影片,票房收入达33亿元;2008年拍了406部影片,票房收入达43亿元;2009年拍了456部影片,票房收入为62亿元。
从这组数据大家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市场影片产量和票房收入都增长得非常快,已成为世界年影片产量排名第二的大国,仅次于印度。
但是,我仍然认为中国电影市场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消费水平整体仍较低下。
这得从三方面来看。
首先,我们应该把票房收入这个数字放到国民文化消费总支出中去看,而不是孤立地看,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出中国电影市场在中国整个文化产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
事实上,这几年,我国文化产业消费支出额正快速增长,2005年,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已达到4000多亿元,而到了2007年则达到了8000多亿元。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电影年票房收入不过占了当年文化消费总支出的很小一部分,曾经有人做过统计,电影产业年收入只占了整个传媒产业年收入的 1.5%。
由此可见,在整个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电影产业不过处于发展的低水平状态。
其次,如果我们把中国电影年票房收入与其他国家电影年票房收入作比较的话,就会发现之间的差距非常大。
比如2006年美国国内电影票房收入达到了94.4
亿美元,当年的全球电影票房收入则是258亿美元;2007年美国国内电影票房收入达到了96亿美元,当年的全球电影票房收入则是271亿美元。
再看我们的邻国韩国。
虽然韩国年电影产量不算高,大概也就一年60部左右,但年票房收入很高,折算一下的话,我国50部电影的票房收入可能才抵得上韩国1部电影的票房收入。
第三,从人均电影消费来看,我国观影人次非常少。
比如2007年,我国电影观影人次仅为1.3亿人次,也就是说当时10个中国人中只有1个人去看了电影,人均电影年消费额仅为2.5元。
这个数据与中国电影鼎盛时期(1979年)相比,差距非常明显。
统计显示,1979年,中国电影创造了293.1亿的观影人次纪录,这意味着当时10亿中国人人均年观影次数近30次。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肯定中国电影市场目前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电影市场[5]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当然,换一个角度看,中国电影市场还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这也是很多国外电影公司对中国电影市场虎视眈眈的原因。
比如这两年,好莱坞电影大量启用中国演员,也经常跑到中国来取景,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国外电影公司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企图。
(三)、中国电影发展前景
回顾了2006年--2010年中国电影市场的轨迹,年度总票房从2006年的26.2亿元,到 2010年票房超过101万亿元,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五。
按照这个速度,未来五年,预计中国电影市场规模将达到300亿元以上,年度规模上映影片有望达到300部,真正成为全球瞩目的电影市场。
虽然专家们对中国电影未来的预测很美好,但事实上,很多电影并没有看上去那么赚钱。
报告还显示,目前全国银幕总数达5105块,银幕数量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其中近1/5银幕可放映3D影片。
而到2015年,全国有效银幕数量在12000块左右。
未来5年国产片年产量将稳中微增,品质将缓慢改善,类型将逐步多样化。
这几年中国电影更多走向国际,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电影。
随着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程度,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大,很多外国电影愿意到中国取景、拍摄。
中国文化目前在全世界具有相当影响力,未来中国电影会
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现仅以一个电影爱好者的角度,略谈中国电影发展至今最后枝末浅显的几个分类。
一、文艺片二、商业片三、恐怖片。
之所以从繁复的电影类型中挑选这三类,是因为它们正是代表了中国电影最顶端辉煌阶段和最默然黔驴技穷的境地。
从早期文艺片的身影不难看出,文艺片是为中国电影的大宗。
尽管林林七侠五义、江湖儿女情愁(多为香港电影)在数量上远远胜出文艺片,但电影的好坏[6],并不单单从票房上说话。
总而言之,中国电影发展至今,优缺参半,在外表看似飞速发展的同时,是缺失内容和实质流于形式主义的架势,这些不足不是某一位电影人[7]或者某一部具体电影暴露的缺点,这是在发展中忽视客观规律过分追求某个目的进而泛泛于所有电影上的通病。
如同某知名品牌日用品一样,美白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企图拥有一次就能美白的产品,这个产品在理论上本身就是不存在的。
倘若有这样的产品,不是浮夸的宣传效果,就是形而上学的“科学”。
这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的问题,但我们要对我们的电影报有希望,因为任何一个电影大国的崛起,也都是从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历经曲折,反复,而不是单单用票房,用炒作,用观众的口水来获取这个尊贵的地位的。
这个地位应该是无可争议的,权威的,经典传承的。
那么,反过头来看我们的电影,恰恰是忽视了这些。
趋利于功力,过于浮躁,不能辩证看待发展问题,一味想要从某一部某一阶段大踏步前进,所以显得空洞和粗糙。
尽管国人对中国电影给予了无限宽容和尽可能多的支持,但放眼国际市场,中国电影仍然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高不成低不就。
如果能静下心来,重返文化层面,踏实做电影,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可以学习借鉴但不可模仿,如此,变有更大更长远的发展前景。
在爆发全球金融危机的2008年,中国大陆电影历经五年攀升,终于出现了盼望已久的整体复苏迹象,因此堪称中国电影的分水岭,未来中国电影的乐观趋势初露端倪。
但是中国电影要真正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主流,目前仍看不到任何有很长一断路要走,因为中国电影缺少普世价值和东方核心文化价值,要走向世界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诸君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丁亚平.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
[2]佐藤忠男.中国电影百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6
[3]田本相,史博公.抗战电影[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20005,8
[4]王旭锋,候克明.电影导演方法—开拓前“看见你的电影”[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2
[5]狄蕊.中国民营影视发展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2007,7
[6]彭吉象.影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7]周慧.谁制造了中国电影的神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