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1、古代文学:文雅、典重、庄严、高贵;写意——写实;淡雅、含蓄、隐喻、象征——意象与意境2、现代文学1919-19493、当代文学1949-至今古代文学分期: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四大文明之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国,延绵时间最长。
中国文化的源头1、散文2、甲骨卜辞3、诗歌——《诗经、楚辞、汉乐府》4、小说——神话、历史散文、寓言5、辞赋——楚辞6、戏曲——九歌7、儒道思想8、士大夫、文字——文学传播主体华夏子孙、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说文》:“华,荣也。
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
豆,古食肉器也。
——《说文》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
——《尔雅》《史记·五帝本纪》原文: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
诸侯咸赤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微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逸周书·尝麦解》:“蚩尤乃逐帝,争于涿(zhuō)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
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
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应龙畜水。
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图腾,多半是一种动物,也许可食或无害的,也可能是危险且可怖的;较少见的图腾,可以是一种植物,或一种自然力量(雨、水),它与整个宗族有着某种奇特的关系。
大抵说来,图腾总是宗族的祖先,同时也是其守护者;它发布神谕,虽然令人敬畏,但图腾能识得且眷怜它的子民。
同一图腾的人有着不得杀害(或毁坏)其图腾的神圣义务,不可以吃它的肉或用任何方法来取药。
任何对于这些禁令的违背者,都会自取祸殃。
图腾的特征并非仅只于某只动物或某种东西,而是遍及同一类的每一个体。
在时常举行的庆典里同一图腾的人跳者着正式的舞蹈,模仿表现着自己图腾动物的动作和特征。
闻一多《伏羲考》同一图腾的分子都自认为是这图腾的子孙。
如果图腾是一种动物,他们就认定那动物为他们的祖先,于是他们自己全团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都是那种动物了。
…凡图腾都是那一图腾团族的老祖宗,也是他们的监护神和防卫者,它给他们供给食物,驱除灾祸,给他们降示预言,以指导他们趋吉避凶。
如果它是一种毒虫或猛兽,那更好,因为那样它更能为儿孙们尽防卫之责。
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
灵魂-自然神-祖先神-图腾天人合一、物我混同的原始观念---原始信仰(宗教)日本本土宗教:万物有灵论——神佛各奉一神教——多神教——万物有灵鄂伦春、鄂温克族的萨满教——熊、日、月、北斗、风、火、河、山。
圣经:蛇说话-蛇解人意&隋侯之珠精卫填海、庄周化蝶、逍遥游、夸父逐日-化为邓林、望夫石、石老人-夏启生于石:涂山氏生启(有熊氏)-孙悟空、红楼梦-通灵宝玉、绛珠仙草韩国:熊女原始崇拜——龙飞凤舞的图腾殷商图腾图腾祖先的渐演:原生型——拟兽型;次生型——半人半兽型;完全人格化——祖先宗教学——原始宗教起源舞蹈——鸟兽形状?槃瓠——犬崇拜,畲族、瑶族喜以狗作人名祭祖——”跳盘王“哈萨克——狼土家族、彝族——虎侗族——”舞草龙”葫芦、灵竹、神树——合卺jǐn之礼先秦文学特点:诗乐舞合一文史哲不分先秦文化——巫史文化诗乐舞合一—祭祀原始宗教中国礼仪文化三礼、五礼瑟50弦;古琴5、7;古筝25、21古代音乐常识八音:我国古代八种制造乐器的材料。
孔颖达:“八音:金、石、丝、竹、匏(pao二声)、土、革、木。
”郑玄注:“金,钟也;石,磬也;土,埙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箫也。
”五音:古代指宫、商、角、徵(zhǐ)、羽;七音:宫(1)、商(2)、角(3)、变徵、(4)、徵(5)、羽(6)、变宫(7)。
六律,定音器(竹管)。
共有十二个,各有固定的音高和名称:1.黄钟(C),2.大吕(#C),3.太簇(D),4.夹钟(#D),5.姑洗(E),6.中吕(F),7.蕤宾(#F),8.林钟(G),9.夷则(#G),10.南吕(A),11.无射(#A),12.应钟(B),合称十二律。
礼乐——尊神与娱神周公制礼: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中国文学的演进文体发展:诗歌与散文——商周时期;小说——魏晋南北朝-唐;戏曲——宋杂剧-金院本;时代性: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地域性:发源地多。
楚辞——楚地;五代词——江南;杂剧——北方;南戏——南方;俚俗文化&精英文化的互动:《诗经》、南朝民歌、词、戏曲文体的渗透&融合:诗&赋、诗&词、词&文、小说&诗词;文&道的离合;文以载道:杜甫、韩愈、白居易、陆游诗以言情: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先秦文学——绪论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
这时所确立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学作为先秦文化的一部分,以其独有的魅力,昭示着中国文学强大的生命力。
先秦文学尚未从当时混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先秦文学的特征与这时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说时期的文学——文字产生之前的远古时期,通过口口相传的远古歌谣与神话。
原始劳动歌谣——社稷、生活原始劳动歌谣特点1、无阶级性,产生于无阶级社会,反映人与外物的关系。
2、我国最早的民间口头创作,口头流传。
3、集体智慧的结晶,带有匿名性。
4、从内容来看,揭示了文学艺术起源另一观点——劳动说。
文学艺术的起源——劳动说:劳动成就了人“邪许”说——《淮南子.道应训》“杭育”说——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巫——最初的语言控制者。
诗歌&咒语同相信歌舞、行动可以影响自然界也可以影响神明(自然力)一样,他们认为语言也是如此有魔力的。
语言(文学)控制权决定作者巫的职掌与分化一、求雨二、占梦三、预言四、毒杀五、祓凶史:宰(分胙肉)祝:(祭祀主持祷告)宗:(祭祀掌管礼仪)医:乐:阴阳家:(天文)卜人殷商之巫——西周之史原始文化理性文化的嬗变1.夏商时期,巫觋的低位非常高,同时也是文学的创造者。
2.商周之际,鬼神地位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从宗教脱离,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尽人事、观天象、悉旧典”。
3.春秋时期达到高潮。
各国皆有《春秋》。
史官文化成熟。
4.西周时期,学在官府。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5.春秋战国,学在四夷。
“士”阶层的兴起。
6.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7.脱离传说时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甲骨卜辞&青铜铭文——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字形态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1、诗乐舞合一与文史哲不分的先秦文学形态2、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独立出来。
3、宗教颂赞祷祝诗-政治叙事诗-言志抒情诗汉字的故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四体二用: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先秦文学——敬礼重德的礼乐之邦中华文学之源——巫史文化原始神话劳动歌谣先秦文学分期一、原始社会文学:公元前21世纪。
二、奴隶社会文学:公元前21—前11世纪。
商代甲骨文片,铜器铭文(金文)。
三、早期封建社会文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
1、西周春秋文学2、战国文学内容:1、解释自然、人类由来:开辟神话、造人神话、日神话、月神话2、描述战胜、改造、支配自然艰苦卓绝的历程与不尽期冀:女娲补天、治水神话,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3、歌颂劳动赞美发明创造与英雄人物:燧人钻木。
3、原始末期,私有制出现,部族间的斗争与融合:黄帝战蚩尤,共工触山。
发明创造伏羲作瑟,神农作琴,伶伦造律吕,女娲作笙簧,随作竽,夷作鼓,无勾作磬,夔作乐。
钻燧取火::“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躁,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仓颉造字:《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 神农尝百草公元前21世纪到前11世纪,夏商时代,文字出现,即时为散文的萌芽时期。
散文继歌谣之后出现,是记事要求的产物。
1根据大批的甲骨文片。
2殷商大批青铜器铭文,也称“钟鼎文”。
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3《尚书》记载,虞夏商周四部。
商之后则为信史。
《商书》中许多篇章都是商代的散文,包括一些文告。
“尚书”即“上古之书”,记言体,记录古代政治家的治国言论,属于古代官方文告。
商书已有许多名篇。
如,《盘庚》表现出散文文体已成型,并已具备一定的文才,不仅道理清楚,且有生动形象的比喻。
1、西周《周易》、《尚书-周书》2、春秋诗歌:《诗经》散文:《春秋》、《论语》3、战国诗歌:楚辞散文:A历史(左传、国语、战国策)B诸子尚书-周书大部分周书中的篇章的内容:警戒王者失德则天命不能保。
周朝统治者吸取了夏、商两朝“重刑辟”招致亡国的历史教训——夏、商朝之所以灭亡是由于“失德”,商朝之所以灭夏是因为“有德”,周朝之所以灭商也是因为“有德”,因此提出了“德”的观念,认为天命总是归属于有德者,于是形成了以德为核心的新天命观——“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第一章诗经名为《诗》——第一部诗歌总集(相对于别集的概念,个人作品集)众多诗歌的合集,编成始于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时,创作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
标志着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大成就,现实主义精神源头,奠定了后代现实主义的基础,是先秦文学的重点。
“不学诗,无以言”——孔子一、结集成书全书311,6篇笙诗有目无辞,余305。
成书于公元前11~6世纪,绵延数百年,来自我国版图上大部分地区,属于人为收集整理而成。
1“采诗说”2”献诗说“3”删诗说“ 孔子最早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
“删诗说”产生在汉代,在传统社会一直影响很大,至唐代孔颖达时推翻——“季札观乐”,时年孔子7岁。
二、汉四家诗汉代尊《诗》为经学,董仲舒“独尊儒术,抑黜百家”,研究此显学的四大流派:齐——辕固;鲁——申培;韩——韩婴(燕人);毛——毛亨,毛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