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中下游的灾害类型

长江中下游的灾害类型

长江中下游地区
此区包括湖南、湖北、浙江、江西、上海及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地处我国中部,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其气候特征是,冬凉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

春夏之交的洪涝、伏秋期间的干旱是主要气象灾害,春季低温阴雨、秋季“寒露风”以及台风、冰雹等也可造成一定危害。

(1)雨涝:本区是全国多涝区之一。

春夏期间(5—7月),特别是6月中旬到7月上旬的梅雨季节,降雨集中,雨量大,持续性的大雨、暴雨是造成水涝的直接原因。

此区丘陵多,急骤的暴雨产生大量径流,倾注入湖区和江河,如果上游同时有洪水下泄,则更易造成江湖泛滥,冲毁堤垸,淹没房屋、农田,甚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受涝次数较多的是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及长江三角洲一带。

(2)干旱:一年四季均可出现旱象,但春季和初夏雨水丰沛,旱象少,且范围小、程度轻。

一般7月以后梅雨结束,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晴热少雨,常常出现伏旱或伏秋连旱。

此时正值中稻和晚稻生长需水量最大的时期,严重干旱可致使稻田龟裂,稻禾枯黄。

伏秋连旱是各类干旱中危害最重的灾害,多集中在7—9月。

重旱区多出现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

(3)春季低温阴雨:3,4月份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播种育秧季节,此时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如遇冷空气南下,也常出现低温阴雨天气,造成早稻烂秧。

(4)寒露风:“寒露风”(粳稻型)初日的平均日期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最早日期一般为9月上、中旬,最晚日期一般在10月中、下旬。

“寒露风”初日的出现规律大体是北部早,南部迟;内陆早,沿海迟。

“寒露风”总日数的分布特征是自北向南逐渐减少。

(5)台风:7—10月都曾有过台风在本区登陆,但主要集中在8月份。

台风主要对沿海地区影响较大,狂风暴雨常使农田被淹,作物倒伏,鱼船翻沉。

但台风深入内陆后带来的降雨往往对解除或缓和这一地区的伏秋干旱有利。

(6)冻害:秋季基本无冻害,春季也较少,冻害主要发生在冬季。

入冬后,如受强冷空气影响,在降温的同时往往伴有降雪、冻雨,发生冻害,这不仅对小麦、蚕豆、油菜等冬作物有危害,而且对交通、电讯及牲畜也有危害。

(7)冰雹: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冰雹,但大多发生在2—4月,主要危害冬作物及春播作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