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政策解读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政策解读

持证人员的其他相关信息发生变化的,可以到所属会 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办理,也可以登陆上海财政网 ()进行信息变更。
会计从业人员后续管理
持证人员调转相关规定
同城调转
第二十条 持证人员所属会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在本 市范围内发生变化的,应当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工 作证明(或户籍证明、居住证明),按第五条规定,到 调入地所属会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办理调转登记。
创新规定和举措
夯实管理基础的新手段
建立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制度 引入继续教育学分制管理模式 强化会计从业资格信息化管理
上海市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施办法
发布时间:2013年4月26日 实施时间:2013年7月1日 补充规定
《关于转发〈财政部关于印发新“会计从业资格 管理办法”有关衔接规定的通知〉的通知》(沪 财会[2013] 26号,以下简称《衔接通知》)
会计从业人员后续管理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补发
第二十一条 持证人员应当妥善保管会计从业资 格证书。如有遗失,持证人员应当登报申明遗失 作废,填写补发申请表,持有关证明材料,向所 属会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申请补发会计从业资格 证书。会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核实无误后,应当 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补发。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给予持证 人员会计从业资格决定的; 超越法定职权或者违反法定程序,作出给予持证人员会计从业资格决 定的; 对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作出给予会计从业资格决定的。 持证人员以欺骗、贿赂、舞弊等不正当手段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会 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应当撤销其会计从业资格。
(二)与任何单位不存在任用(聘用)关系的人员,在本市有 常住户口的,由户口所在地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负责管理; 无常住户口的,由居住所在地的会计从业管理部门负责管理。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相关规定
第六条 国家实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 限制性条件 第七条
因有《会计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所列违 法情形,被依法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自被吊销之日 起5年以内不得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 业资格证书。
禁止性条件 第七条
因有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账,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 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 等与会计职务有关的违法行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 不得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会计从业 资格证书。
上海市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施办法
第九条 本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实行无 纸化考试。
会计从业人员后续管理
持证人员信息变更
第十八条 本市会计从业资格实行信息化管理。各会计从 业资格管理部门应当对本辖区内持证人员的基本情况建立 从业档案,及时记载、更新持证人员下列信息:
持证人员的相关基础信息; 持证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情况; 持证人员的变更、调转登记情况; 持证人员换发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情况; 持证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情况; 持证人员受到表彰奖励情况; 持证人员因违反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和会计职业道德被 处罚情况。
会计从业人员后续管理
省际调转
持有非本市颁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调入本市, 应当自办理调出手续之日起3个月内,持会计从业资格 证书、调转登记表和在调入地的工作证明(或户籍证 明、居住证明),按第五条规定,到调入地会计从业 资格管理部门办理调入手续。调入地会计从业资格管 理部门对持证人员提供的材料审核确认后,给予调入, 并负责管理。 持证人员调往本市以外的,应当及时填写调转登记表, 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在调入地的工作证明(或户籍 证明、居住证明),到原会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办理 调出手续,并自办理调出手续之日起3个月内,持相关 材料,到调入地办理调入手续。
不参加继续教育或参加继续教育未取得规定学分的; 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办理调转登记的; 未按照本办法规定进行信息更新的。
特殊规定
第三十三条 2013年7月1日前已被聘任为高 级会计师或者从事会计工作满20年,且年 满50周岁、目前尚在从事会计工作的,经 本人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会计从业资格 管理部门核实无误后,发给会计从业资格 证书,并在指定网站予以公示。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
其他形式
参加财政部组织的全国会计领军人才考试,以及市财政局 组织的高端会计人才考试; 参加会计、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以及注册会计师、注 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考试; 参加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承认的会计类专科以上学位学 历教育; 承担本市财政部门或市、区县会计学会的会计类研究课题, 或在有国内统一刊号(CN)的经济管理类报刊上发表会计 类论文; 公开出版会计类书籍; 参加财政部和市财政局组织或认可的会计类知识大赛; 市财政局认可的其他形式。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
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第七条 本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坚持统一规 划、属地管理的原则,按照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体 制,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市财政监督局和各区县 财政局(以下统称主管财政部门)分别组织实施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第十条 会计人员所在单位负责组织和督促本单 位的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第十四条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具备会计从 业资格的证明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以下简称持证人 员)不得涂改、出借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会计从业人员后续管理
持证人员继续教育
第十五条 持证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接受所 属会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提高 业务素质和会计职业道德水平。 第十六条 单位应当鼓励和支持持证人员参加继 续教育,保证学习时间,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
会计人员继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育规定
继续教育学分制管理
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学分不得少于24学分
上海市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三章 会计从业资格的取得和后续管 理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特殊规定
适用范围
明确取得会计从业资格人员的工作岗位
不属于会计岗位的规定
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人员的限制性规定
第四条 各单位不得任用(聘用)不具备会计从 业资格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 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会计工作, 不得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或评审、会计专 业职务的聘任,不得申请取得会计人员荣誉证书。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
修订后主要变化
丰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和手段 引入学分制管理 会计从业资格调转的学分管理 改进继续教育登记办法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
第六条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取得会 计从业资格的人员。
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应当自取得资格的次 年开始参加继续教育,并在规定时间内取得规定 学分。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体制
第五条 上海市财政局,各区、县财政局为本市会计从 业资格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从业资格管 理。上海市财政局指导和监督全市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工 作。对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工作的具体分工按下列规定实 施:
(一)与单位存在任用(聘用)关系的人员:
在已办理税务登记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所在地同 级会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负责管理; 在国家机关和其他事业单位工作的,按人员经费财政拨付关系,由同 级会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负责管理; 在本市其他组织工作的,由单位所在地的同级会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 负责管理。
特殊规定
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目前尚在从事会计 工作的,经本人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会 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核实无误后,发给会 计从业资格证书,并在指定网站予以公示。
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非CPA个人会员证书), 目前尚在从事会计工作的,财政部门还将在财政 会计行业管理网()的“信息查 询-注册会计师查询”功能中予以核实。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政策解读
徐汇区财政培训中心 二〇一四年
创新规定和举措
简化工作流程的新举措
公平公正,取消免试规定 简化领取程序 非特定信息自助网上办理 简化调转登记手续
创新规定和举措
完善管制体制的新规定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定期换证制度 建立会计从业资格退出机制 完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遗失毁损补发制度 充实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会计从业人员后续管理
换证要求
强调必须完成历年继续教育 关键基础信息可同时变更 如有工作调动、户籍地变更等原因,先调转,后换证 如有遗失证书,先办理补发手续,后换证 新证换发,老证收缴
会计从业人员后续管理
会计从业资格退出机制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可以撤销 持证人员的会计从业资格:
第二十四条 持证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部 门应当注销其会计从业资格:
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 会计从业资格被依法吊销的。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舞弊的,2年 内不得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由上海市财政局 取消其考试成绩。已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由会 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撤销其会计从业资格。 第三十条 持证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会计 从业资格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
如有毁损,持证人员应当填写补发申请表,持毁损证 书原件,向所属会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申请补发会计 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核实无误后, 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补发。
会计从业人员后续管理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定期换证
第二十二条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实行6年定期换证 制度。
持证人员应当在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到期前6个月内,填 写定期换证登记表,持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和会计从业 资格证书,到所属会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办理换证手 续。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到期后6个月内未办理换证手续的, 需通过相关培训后,再办理换证手续。
会计人员所在单位应当遵循教育、考核、使用相结合 的原则,鼓励、支持并组织本单位会计人员参加继续 教育,保证学习时间,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