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懂得遇事不要墨守成规,要随机应变,相信实际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重点: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难点:理解“不要墨守成规,要随机应变”。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寓言1.同学们,什么是寓言?2.咱们都学过那些寓言?3.谁知道中国最早的寓言集?(出示PPT)《韩非子》是我国最早一部寓言故事集,我们学过的《自相矛盾》就是选自《韩非子》一书,而今天要学的《郑人买履》也同样出自这本书。
二总体感知1.板书课题:郑人买履2.自读课文,不会的音节看注释、查字典,读得通顺流利。
(1)学生自读(2)同桌两个人相互检查,互相提醒错误(3)指名读。
3.(出示PPT)大家看荧幕上的这几个词,一起来读一读4. 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PPT)看着屏幕上的提示简单说一说郑人买履的故事?(一个郑国人想买双鞋,量了尺码后放在坐席上就匆匆忙忙去了市场。
到了市场后发现忘了带尺码了,又匆匆忙忙回家去拿,等他再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他说:“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说得很好。
)过渡:“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就是讲这么一个故事。
5. 谁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呢?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为什么没有买到鞋?明确:郑国有个人想买双鞋,却因为只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而没有买到鞋的故事。
【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抓住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来进行概括。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1. 同学们,郑人如此买鞋,谁也没见过,假如你就是卖鞋的人,碰到一个人匆匆忙忙的买鞋却因没带尺码而回时,你会怎么做?A.叫住,劝他试鞋。
B.不理他,继续做生意。
C.……(学生自由发挥,教师适当鼓励学生好的点子,引导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
)1.假如你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鞋而得到一个啼笑皆非的答案时,你会想什么?郑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出示PPT)(顽固、固执己见、不懂得变通)2.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知道郑人为什么买不到鞋了么?(只相信尺码而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
)四、介绍作者,加深理解【过度】你们想想作者韩非子写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让我们看看作者的生平。
1.(出示PPT)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学问很高。
韩国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小的国家。
他目睹韩国日益衰弱,想让国家强大起来,多次向韩王上书,希望变法图强——改变一切不符合社会现实的,不起作用的管理方法。
但是韩王却不理不睬,依旧按照从书本中学到的老旧方法来治理国家,而不考虑社会现状。
于是韩非就写了《郑人买履》来讽刺当时的韩王。
这就是这则寓言故事的背景知识,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了吧?(出示PPT)【明确: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要随着事物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方法,要知道变通。
】2.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呢?举例说说3.现在,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你就是博学的韩非,你想要劝谏韩王不要墨守成规,要知变通从实际出发。
经过考虑你决定向韩王讲郑人买履的故事,如果成功了你就能拯救自己的国家。
【试着背诵古文】五、创编故事结合你对故事的理解,加上自己的想象,把这个小故事说得具体生动。
《刻舟求剑》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和译文对照,弄懂字义。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懂寓言的寓意,引导学生从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4、复述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字词意思;语句翻译;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影片导入学生观看《刻舟求剑》短片,讲述短片故事。
二、整体感知(一)朗读寓言1、学生自由朗读寓言后指名朗读。
2、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对比不同。
3、教师再次朗读,要求学生用分隔符画出文中停顿的地方。
4、学生按照分隔符号再次朗读。
(二)讲述寓言故事1、学生结合译文快速浏览课文。
2、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寓言故事。
(完整,流畅)三、品读寓言(一)重点字词意思1、对照译文说说下列字词的意思。
(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2、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二)讲解寓言内容1、根据对句子中重点字词的意思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
2、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同桌相互讲。
3、由同桌推荐或者自荐上台讲。
(声情并茂,可以加入适当的动作)(三)探索寓意1、讨论问题:求剑的人为什么找不到剑?(用自己的话或者文言文的话回答都可以)2、你觉得这个楚国人是个怎样的人?(用一个或几个词概括)3、你认为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4、假如你的剑掉入江里你该怎么办?三、小结本课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四、布置作业1、背诵《刻舟求剑》。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掉《刻舟求剑》刻不亦惑乎?愚蠢、不知变化求《语文天地》教学目标:1.采用多种形式搜集材料,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2.鼓励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鼓励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导学过程:自主学习:1.我会读这些词语和句子。
2.我发现这些字词容易读错。
3.我要做摘录笔记,记住好词好句。
4.我会仿写句子。
5.我积累了很多成语。
交流合作1.大声读词语,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一会儿和学习伙伴交流。
2.对学:互读词语,正音。
我要把不理解的词语和对子交流。
3.群学:(1)组类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提出不大理解的词语,全班讨论。
(3)讨论:与方法有关的成语。
展示激励积累展示:我要把自己积累的词句和成语读给大家听。
书写展示:我要把这些词工整的抄下来。
达标测评:1.我会听写这些词语。
2.我会背诵并书写成语。
第二课时导学过程:自主学习:1.我会读古诗。
我发现这些字词容易读错。
我会仿写句子。
交流合作:大声读古诗,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一会儿和对子交流。
对学:互读古诗,正音。
我要把不理解的地方和对子交流。
群学:(1)组类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提出不大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
(3)讨论:诗句的意思。
作者的情感。
展示激励:积累展示:我要把自己积累的词句读给大家听。
朗读展示:我要融进自己的感受,感情读读这两首诗。
书写展示:我要把这两首诗工整的抄下来。
达标测评:我会背诵古诗。
我会默写古诗课后反思:《综合实践》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做事不仅要肯下功夫,更要肯动脑筋。
2.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育学生做事不仅要肯下功夫,更要肯动脑筋。
2.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教育学生做事不仅要肯下功夫,更要肯动脑筋。
2.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学习过程:导入:同学们,你们做事时遇到过困难吗?遇到困难你们是怎么做的?呈现目标:1.阅读课本上的故事,明白主人公是怎么做的?2.寻找学习中的好方法。
自学、交流:1.阅读故事,看看阿普拉是怎么做的?爱迪生是怎么做的?2.交流:读了故事,你想说点什么?你在学习时,注意总结和寻找最好的方法了吗?3.全班交流:结合实际,围绕“下功夫重要,科学方法更重要”来说。
4. 怎样才能更有效的复习知识?背书有什么窍门?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2.教育学生做个有心人,要善于积累学习和生活经验。
导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你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和窍门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献出好点子:小组交流(评出最佳点子)全班交流(师生评议)笔下生花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方法和窍门写下来。
第九单元礼物《献你一束花》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2.我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教学重点:我能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新词。
教学难点:我能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首尾呼应及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2.我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导学过程:一、预习案:(一)预习任务安排: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将诗歌中重点词语的拼写及释义、近反义词、多音字、形近字在家庭本上总结并掌握。
3.理解文中重要语句,你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并进行批注。
4.搜集你认为好的关于礼物的文章,认真阅读,摘抄优美语句。
(二)信息链接:时代背景:1.作者简介: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
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说集《雕花烟斗》等。
短篇小《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2.整体感知:(以习题形式呈现)写了()向()献花的故事,说明了鲜花不仅可以献给英雄和胜利者,更可以给失败者以鼓励。
同时渗透着思想上的教育()。
(三)预习自测:1、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两遍,我会给这些生字组词。
崇()垫()垮()丧()稍()股()2、我认真地把要求会写的字抄两遍。
3、我能理解词语的意思。
凯旋:沮丧:愧疚:茫然:4、我能找出文中插叙的段落。
二、探究案:(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展示:展示疑惑,互相解疑。
生字词的学习。
1.由各小组长组织组员,学习课文中重点词语,并进行抽读的检测。
2.每个小组用自己组的方式向全班展示生字、多音字,近反义词以及词语学习成果,其他小组专心听并纠错。
有感情地读课文。
1.接读课文。
(再接读前,各小组在组内接读)2.接读的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
3.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
由评价的同学朗读一遍,后在小组内进一步练读。
(三)质疑探究:我思考,我收获。
通过朗读诗歌同学们有了很多收获,同时也生成了很多问题。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走进课文。
阅读提示: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并把每段课文的意思和体会批注在书上,这里的批注不仅是对内容、思想方面的,还应该有对文章写作手法的认识。
三、交流协作:对学:1.我要和同桌互读生字。
2.我要和同桌互相读课文并正音。
3.我要和同桌交流词语的意思。
群学:1.我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我们共同找出插叙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