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

解读《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

斜视为临床常见眼病,可因双眼单视异常或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肌肉异常以及机械性限制引起。

斜视不仅影响患者外观,造成自卑等心理障碍,而且可造成视力损伤,导致弱视,同时对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形成造成损伤[1]。

斜视种类繁多,分类相对复杂,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能涵盖所有类型斜视。

斜视的分类因切入点不同、所考量的因素不同而存在不同。

1996年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斜视弱视防治学组工作会议通过了斜视分类方法,其主要思路是依据眼球运动状态将斜视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非共同性斜视两大类。

该方法简单易懂,与当时国内眼科学著作内容保持一致。

但是,临床上许多所谓共同性斜视经仔细检查后,常发现合并不同程度的眼球运动异常等非共同性因素,这不符合共同性斜视的标准。

临床工作中单纯的共同性斜视患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多见。

又如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虽为共同性斜视,但复视是其第一症状,而在以往国内的教科书中有关共同性斜视与麻痹性斜视的鉴别诊断,复视属于麻痹性斜视的特征,忽略了斜视发生时双眼视觉功能发育成熟与否是斜视有无复视的重要因素。

因此,简单地将斜视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对于解释复杂多样的斜视颇为不足,容易引起歧义。

还有一些类似的例子。

初诊为共同性斜视的患者,经仔细检查后发现有非共同性因素,如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样的患者不宜诊断为共同性斜视,因为共同性斜视是不存在眼球运动异常的。

先天性内斜视常合并眼球震颤、下·焦点论坛·解读《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张伟【摘要】斜视为常见眼病,不仅影响患者外观,造成自卑等心理障碍,而且可造成双眼视力及视觉损伤。

斜视的种类繁多,分类复杂,目前国际上尚无满意的分类方法。

国内外不同学者和专著对斜视的分类因切入点不同、所考量的因素不同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使初学者及非斜视专业的眼科医师常感到困惑,甚至专业医师在临床工作中也常为之困扰。

因此,本文复习了国内外主流并具有重要影响性的斜视专著及眼科学教材中的斜视章节,结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近年来多次组织专家讨论并重新修订的《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解读修订后的分类及讨论中遇到的学术焦点,为临床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中华眼科杂志,2015,51:406-407)【关键词】斜视;分类法Interpretation the consensus of strabismus classification Zhang Wei.Clinical College of Ophthalmology,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Tianjin Eye Institute,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Ophthalmology and Vision Science,Tianjin Eye Hospital,Tianjin300020,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Zhang Wei,Email:weizhang02@【Abstract】Strabismus is a deviation of the visual axes relative to each other and is a very common eye disease.Strabismus is not only a cosmetic disease but more importantly damage to visual acuity, binocular vision and stereopsis.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strabismus forms.It is very difficult to accommodate all the different clinical forms with only one classification.Different author has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because of different concerns.In order to avoid clinical confus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ians,literatures from mainstream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nd new revised classification by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Strabismus and Pediatric Ophthalmology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Chin J Ophthalmol,2015,51:406-407)【Key words】Strabismus;ClassificationDOI:10.3760/cma.j.issn.0412-4081.2015.06.002作者单位:300020天津市眼科医院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眼科研究所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Email:weizhang02@ )斜肌功能亢进、分离性垂直斜视等,如果将其归入共同性斜视范畴就值得商榷[2-4]。

《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将不再把先天性内斜视归入共同性内斜视的范畴。

内斜视患者虽然原在位第一斜视角度等于第二斜视角度,眼球运动水平方向无明显异常,但向上与向下分别注视时斜视度数存在较大差异时,就可能是A型内斜视或V型内斜视(也称为内斜视A征或V征)。

由于向上与向下注视时斜视角度有明显区别,存在垂直方向的非共同性,此时就不能诊断为共同性内斜视了。

但在临床工作中,时常在病历中看到此类患者被诊断为共同性内斜视、A型内斜视(V型内斜视),或者诊断为共同性内斜视A征(或V征)。

既然诊断为A型内斜视(V型内斜视),就不能同时诊断共同性内斜视,否则互相矛盾。

由于斜视本身的特点及临床对斜视分类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较多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斜视分类进行梳理,进而科学规范地指导临床工作。

国际上在由von Noorden主编的具有重要影响性的斜视专著Binocular vision and ocular motility 中,将斜视先依据眼位偏斜方向分为内斜视、外斜视、垂直旋转性斜视、A-V型斜视,再依据眼球运动异常分为麻痹性斜视、特殊类型斜视以及集合和分开异常[5]。

国际眼科理事会推荐的美国眼科学会主编的斜视与小儿眼科教程也依据眼位偏斜方向将斜视分为内斜视、外斜视、A-V型水平斜视、垂直斜视及特殊类型斜视[6]。

Kenneth Wright主编的Pediatric Ophthalmology and Strabismus将斜视依据眼位偏斜方向分为内斜视、外斜视、字母征(即A-V 型斜视),再依据眼球运动分为斜肌功能异常、复杂斜视(含限制性、麻痹性和分离性)[7]。

广泛参考国外主流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著作,结合国内临床实践,赵堪兴和杨培增主编的规范化教材《眼科学》(第7版、第8版),在斜视各论中依据融合状态、眼位偏斜方向以及眼球运动和不同注视位置眼位偏斜的变化,分别对隐斜视、内斜视、外斜视、A-V型斜视、非共同性斜视和特殊类型斜视进行了详细描述[8],在国内眼科学教材中倡导使用了从眼位偏斜方向切入进行斜视分类的方法。

由此可见,近年来国内外斜视分类的主流方法主要是从眼位偏斜方向切入,再依据眼球运动和不同注视位置眼位偏斜角度的变化进行分类。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为了规范和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近年来多次组织本专业专家讨论并重新修订学组1996年推出的斜视分类方法,制定了更加适合我国眼科临床工作的斜视分类,即《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

该分类首先根据融合状态将斜视分为隐斜视和显斜视两大类,其次根据眼位偏斜方向分类,再依据眼球运动和不同注视位置眼位偏斜角度的变化进行详细分类,基本涵盖了临床所能见到的各种类型斜视。

这次修订的最大变化是采用了目前国际流行的、主要依据斜视方向分类的方法。

共同性斜视和非共同性斜视作为常见斜视类型,依然保留在内斜视和外斜视分类中。

这种分类思路的改变,不仅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便于交流,而且对于复杂的斜视类型,这种分类方法更具包容性,较少引起歧义,可以更好地规范指导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1]赵堪兴,史学锋.学习新版临床指南进一步规范弱视诊断治疗[J].中华眼科杂志,2014,50(7):482-484. [2]麦光焕.现代斜视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0.[3]胡聪,刘桂香.斜视诊断详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4]惠延年.眼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75-281.[5]von Noorden GK.Binocular Vision and Ocular Motility:Theory and Management of Strabismus[M].6th ed.St Louis:Morsby,2002:311-499.[6]Simon JW,Buckley EG,Drack AV,et al.Section6:pediatricophthalmology and strabismus[M]//Basic and clinical sciencecourse.San Francisco:American Academy ofOphthalmology,2014-2015:91-150.[7]Wright KW,Strube YJ.Pediatric ophthalmology andstrabismus[M].3th e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281-367.[8]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75-367.(收稿日期:2015-03-18)(本文编辑:黄翊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