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现代教育学也认为:“思维常常由问题引起”,新课程提倡的“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模式的核心,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堂提问作为教师们的“常规武器”被普遍地、经常性地运用在有效教学中,可以说,课堂提问是教师课堂有效教学中所运用的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若能很好的运用,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可以分为上新课前提问,课中提问,结尾提问,上新课前提问一般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进行,通常称为复习提问,课中提问一般是在课程进行中随着研究问题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提出问题,结尾提问一般是在课程将要结束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
今天我们在这里主要研究课程开始时的复习提问。
一、复习提问与导入新课概述复习提问就是教师在刚一上课时对学生有目的地设置疑问,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温故知新,引起深入而广泛的思考的一个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就是老师在上新课前的开场白,可以是复习、讲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示例等。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课堂导入是一个重要环节。
成功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气氛,增添课堂活力,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复习提问和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复习是为了巩固所学,导入是为了引入本节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为本节课作好铺垫。
二、复习提问的基本要求复习提问,它的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知识、能力和心理上的准备。
即为学习新知铺平道路,唤醒学生的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探索新知的活动。
这仅是新授知识的准备工作,不是目的,必须要做到“短、平、快”,迅速触及教学的重点。
在此,“短”是指短时高效;“平”是指平中见奇;“快”是指快速反馈。
具体地说:1.“短”时高效。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一般来说,上课后的第5分钟到第20分钟这段时域,是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最佳时域。
为了确保学生能在这最佳时域内学习新知,复习提问的时间要短,务必控制在3至5分钟内;效率要高,能为学习新知抛好“锚”,打好“桩”,架起认知桥梁。
例如,学习flash动画“引导线效果“涉及到时间轴,初始帧,结束帧,关键帧,空白关键帧,运动渐变动画等一系列旧知识,如果面面俱到地进行复习,势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与新知有紧密联系的旧知是运动渐变动画教师围绕教师可围绕这一新知的认知固定点,精心设计了一个沿直线运动的运动渐变动画,并与在此基础上添加了沿曲线(引导线)运动的动画相比较,把新旧知识之间的主要矛盾暴露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思考:如何使动画对象沿曲线运动?如何添加引导线效果?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这里把复习旧知与引进新知融于一体,达到了短时高效的目的。
2.“平”中见奇。
复习提问的练习和设问的难度要适宜,使学生一开始就有成功感。
同时,要在这适宜的练习和问题中,创设出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愤”、“悱”的求知心理,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的探究活动。
例如,教学“循环结构”时,教师首先设计准备题:“如何画100个同心圆?“让学生练习。
学生发现一个一个的画(多次应用画圆语句)很繁琐,如何简化程序哪?学生疑虑重重,产生解疑释惑的迫切心理,激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为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快”速反馈。
这里的反馈是双向的。
一方面是教师通过提问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以便对教学进程进行调控,所以教师在准备提问时,要考虑学生反馈的效果,是否能获取全面的正确的反馈信息。
所以需要反馈的信息不同,提问的类型也就不同,在准备提问的时候,要根据需要反馈的信息设计提问。
另一方面是要快速提高学生的认知清晰度,扫清学习新知上的障碍,及时给予纠正补充,缩小学生在旧知识上的差异,使所有学生的学习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为了同时达到这两个目的,可以运用“小题”引路,提高单位时间的复习效率。
例如讲“图文混排“需要的前期知识是页面设置和页面规划,可设计下列“小题”:题1.发给每个同学一张B5纸,口答(1)如何在Word将纸张的大小设置为B5纸?(2)如何设置纸张的页边距为上下2.5厘米?左右3厘米?教师指名学生回答,然后集体订正。
题 2.再提出问题,给你提供三段文字每段文字提供一张与文字内容相关的图片,如何布局你的版面?现在B5纸上规划。
从而导入新课,新知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三、复习提问的内容特点如何设计复习提问的内容?复习提问的问题来源于哪里?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1.复习提问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对课时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进行前期分析。
看看前几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本节课需要学习哪些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需要哪些旧知识?这些知识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这时可以设计几个问题进行测试。
并设想一旦测试出所需知识不巩固,应如何应对?再设计几个问题应对,巩固学生的前期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扫清障碍。
⒉复习提问的内容可以是多学科的。
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课件演示:回忆已有知识、观察现象、出示练习题等,再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巧设提问,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可以从多种角度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能促使他们去主动思考、不断探索。
课前精心设计疑问,课堂巧妙提出疑问,以此来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波澜。
例1:通过制作有关广州历史文化的幻灯片,进一步了解广州的人文风貌,激发学生的热爱家乡之情。
师:同学们,你们生在广州,长在广州。
你对广州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有多少了解呢?师:同学们,假设现在你是一名导游,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向外地游客介绍广州的特色?是景点,美食或者购物或者其他?例2:观察校园里学生的不良行为,引出学生制作提示牌的想法。
让学生学会使用ps 的工具栏解决实际问题提问引入环节:师:播放学生在校园里的一些不良行为的图片,全体学生观看。
师:“你们看完以后有什么感受?”生的感受:“上面的同学不讲文明、不爱护花草、下课疯赶打闹……”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来保护身边的环境、同学之间要友好和谐相处。
那么,现在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来帮助那些同学们呢?生提议:“在校园里设监督岗、值日生检查、放置提示牌……”师:如何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制作警示牌哪?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去思考和讨论。
师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中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引入新课。
例3:师:同学们喜欢游戏吗?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好吗?起立,请同学们遵照老师的口令,画一个图形,并仔细观察重复了几次,是个什么样的图形。
(前进一步,左转90°;前进一步,左转90°;前进一步,左转90°;前进一步,左转90°)生:正方形,重复了4次。
师:同学们,这样画一个正方形是不是很麻烦呀?有更好的办法吗?神奇的LOGO就能帮助我们做出来。
屏幕显示“repeat4[fd100rt90]”,请同学在LOGO 语言中输入,看一看有何效果。
(也画出了一个正方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省时省力来画图》──如何使用LOGO重复命令(板书课题)。
(本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环境,利用孩子们喜欢的游戏,通过亲身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认识重复命令。
)例4:情景:水利部决定“水法宣传周”从每年的“世界水日”即3月22日开始,至3月28日为止。
任务:制作水法宣传小报。
师提问:世界水日是哪天?水利部的“水法宣传周”有哪些活动?请同学们上网查询讨论回答生答……师提问:请你思考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在“水法宣传周”里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哪?生答:用学生感兴趣的身边事创设情景,使学生分析需求,选择技术,引入课题。
例5:由于目前在电视剧上很流行《大长今》这部电视剧,相信同学们对这部戏的主题曲也很熟悉,所以在上课之前播放这首歌曲迎接同学们的到来。
然后上课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任务一:下载这首主题曲,然后再慢慢的深入到课程中的其他内容如:下载的途径、下载的方法、文件名的构成、文件的类型等等。
四、复习提问的目的根据前期分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情况,复习提问的目的不同,如以复习旧知识为目的,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复习旧知识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做铺垫等等。
1.巩固旧知识由于信息技术课一般每周安排1到2课时,因此课时间隔时间较长,学生每周到机房来一两次,这次来很容易把上节课学过的知识遗忘,通常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带领学生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能起到唤起学生的记忆,巩固旧知识的目的。
例1有一节课例上节课讲了机器人的概念,让学生上网搜集了现实中的机器人有哪些,知道了自己身边的玩具不能算作机器人。
本节课准备研究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教师开始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机器人的概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1)我们身边的一些玩具,比如说会叫的电子狗、会跑的玩具小汽车……它们是不是机器人?为什么?(2)上节课我们还上网搜集了现实中的许多机器人,请回忆一下现实中你知道有哪些机器人?各有什么用途?(3)什么叫机器人?机器人的定义可以简单写为:机器人是一种能够通过编程来完成任务的机器。
当一个程序编制完成后,它能够重复的执行这个特定的任务;并且能够在不需要设计新机器人的情况下,再次进行编程就可以执行另外的任务。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通过复习提问,让学生温故知新。
2.为顺利引入新课做准备。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复习提问的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往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自然,巧妙连接,节省教学时间,还可以创设情境巧妙导入新课。
例2:上一节课学生学习了“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本节课要研究“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课程开始时提出问题回顾前一节课知识: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是什么?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保存信息。
其中,采集信息的方法很多,按信息来源分为事物本身、他人、媒体。
从而引出本节课内容—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例3:课例“图文混排“,教师在开始上课是展示两个教学示例,进行对比(一个是第二节编辑文本时编辑好的只设置了艺术字标题的文档,另一个是经过图文混排编辑好的文档)让学生对比说说更喜欢哪一篇?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图片在文档中的装饰效果,总结图片在文档中的作用,明确图片在文档编辑中的重要性。
启发学生利用Word还可以制作贺年卡、名片,海报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进一步引导:想不想自己制作一篇图文混排的文档呢?从而导入本节课的课题:图文混排,同时说明图文混排的优点和重要性,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