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麦主要病虫害

小麦主要病虫害


3、 倒伏:由于茎部腐烂,后期极易造成倒伏。 4 、枯孕穗: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 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够抽穗,但结实减少,籽 粒秕瘦,形成“枯白穗”。枯白穗在小麦灌浆乳熟期 最为明显,发病严重时田间出现成片的枯死。此时若 田间湿度较大,病植株 下部可见病菌产生的菌 核,菌核近似油菜籽状, 极易脱落到地面上。
纹枯病发展 趋势(病指)
病菌大量存在于土壤及病残体 病菌生长温5-35度,
播种早、密度大、湿度大
氮肥过多、冬暖、 3-4月份雨水多 4月湿度回升慢
适宜温度20-25度
10-10
11,30
12,30
1,30
2,28
3,20
4-30
5,30
6-15
播种
出苗及分蘖
越冬期
返青-拨节
抽穗—灌浆
收获
再侵染:
小麦纹枯病靠病部产生的菌丝向周围蔓延扩展引起再侵 染。田间发病有两个侵染高峰,第一个是在冬前秋苗期;第
叶部病害
锈病:条锈、叶锈、秆锈 白粉病 叶枯病:交链孢、德氏霉 赤霉病 黑穗病:病害
根茎部病害 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
病毒病
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
形成白穗的原因?
全蚀病前期
全蚀病中后期
全蚀病 黑脚
根腐病
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
发生非常普遍。我国 80 年代以来,
全蚀病不同时期症状

分蘖期 轻病株的地上部症状不明显, 重病株稍矮, 下部黄叶多, 根及地下茎局部或全部变为灰黑色, 次生根也渐变为黑色。 严重的可造成麦苗连片枯死。

拔节期 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禁少,叶片自下而上发黄, 似干早缺 肥状。病株根部大部分变为黑色, 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可
出现较明显的灰褐色菌丝。


粗糙的颗粒(子囊壳)。
三、病害循环
1.越冬 :小麦赤霉病菌腐生能力强,在北方地区麦收后可继续在麦秸、玉 米秆、豆秸、稻桩、稗草等植物残体上存活,并以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 子在各种寄主植物的残体上越冬。土壤和带病种子也是重要的越冬场所。病 残体上的子囊壳和分生孢子以及带病种子是下一个生长季节的主要初侵染源。 种子带菌是造成苗枯的主要原因,而土壤中如有较多的病菌则有利于产生茎 基腐症状。 2.传播与侵染: 小麦抽穗后至扬花末期最易受病菌侵染(此时正遇病残体上 子囊孢子产生的高峰期),乳熟期以后,除非遇上特别适宜的阴雨天气,一 般很少侵染。病菌主要通过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少数可以从张开的颖缝处 直接侵入)。子囊孢子借气流和风雨传播,小穗被侵染后,条件适宜,3-5 天即可表现症状。然后菌丝逐渐向水平方向的相邻小穗扩展,也向垂直方向 穿透小穗轴进而侵害穗轴输导组织,导致侵染点以上的病穗出现枯萎。 3.再侵染: 潮湿条件下病部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再侵 染。
二个则是在春季小麦的返青拔节期。
全蚀病
全蚀病
16个主要播种省份 普遍发生区 重发区
小麦全蚀病,又叫立枯病,目前世界上已
有30多个国家有报道。为全国植物检疫对象。目前
我国云南、四川、江苏、浙江、河北、山东、内蒙 古等省(区)已有发生,尤以山东省发生重,危害 大。一旦传入,蔓延迅速,不宜根除。发病田轻者 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由 小麦顶囊壳菌引起。
混有病残体和病土而未腐熟的有机肥也可以传病。
初侵染与发病:
土壤中的菌核和病残体长出的菌丝接触寄主后,形成附着胞
或侵染垫产生侵入丝直接侵入寄主,或从根部伤口侵入。
冬前侵染期 越冬期 横向扩展期
严重度 增长期
白穗 倒伏期
纹枯病发展 趋势(病株率)
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 病病 禾谷丝核菌 立枯丝核菌 发病因素: 感病品种
病原菌
无性态为禾谷丝核菌Rizoctonia cerealis ,属于真菌半 知菌亚门丝核菌属。 有性态为担子菌亚门角担菌属(Cenatobasidium),自然情况 下不常见。 立枯丝核菌(Rizoctonia solani)也能侵染水稻引起纹枯病。
三、侵染循环
传播:
此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带菌土壤可以传播病害,

抽穗灌桨期 田间病株成簇, 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在潮湿麦田中, 茎基部表面布满条点状黑斑形成“黑脚”
1. 传播:
此病是一种土传病害,施用带有病残体的未腐熟的粪肥也可
传播病害。田间浇水、翻耕犁耙等导致病菌在较近距离的扩散。
种子间混杂的病残体的具有传病作用。无病区应禁止从病区调 运种子。
2 .病害自然衰退现象:
“全蚀病自然衰退”(Take-all Decline, TAD)即是指全蚀病田 连作小麦或大麦,当病害发展到高峰后,在不采取任何防治措 施情况下,病害自然减少的现象。国内外均发现了全蚀病的自 然衰退现象。
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分布很广,尤其是 多雨年份和潮湿地区发生更重。 小麦感染根腐病后,常造成叶 片早枯,影响籽粒灌浆,降低 千粒重。穗部感病后,可造成 枯白穗,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更 大。种子带菌率越高,幼苗发 病率和病情指数就越大。引起 幼根腐烂,严重影响小麦的出 苗和幼苗生长。
小麦赤霉病
一、分布、危害及症状 1、分布:麦类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全国麦
区都有发生,气候湿润多雨地区:长江中下游(上海、
江苏、浙江、皖、鄂、闽、粤等)和东北三江平原为 病害常发区和重病区,但近年有向北向西扩展蔓延之 势,大流行年份病穗率达50%-100%,减产10%-40%。 2、危害:减产 霉垛 病粒分泌毒素造成人畜中毒。
由于小麦品种更换、农业栽培制度 的改变以及肥水条件的改善,发病 逐年加重。目前已成为河南省发病 面积最大的病害。
小麦纹枯病对产量影响很大,
一般使小麦减产 10%-20% ,严重地块 减产50%左右,个别地块甚至绝收。
一、症状
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受害,造成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 茎、倒伏、枯孕穗等多种症状。 1 烂芽和死苗:种子发芽后,芽鞘受侵染变褐,继而烂芽 枯死,不能出苗。主要在小麦3-4叶期发生,在第一叶鞘上 呈现中央灰白、边缘褐色的病斑,严重时因抽不出新叶而造 成死苗。 2 花秆烂茎:返青拔节后,病斑最早出现在下部叶鞘上, 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多个病斑相连 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条件适宜时,病斑向上扩展,并向 内扩展到小麦的茎秆,在茎秆上出现近椭圆形的“眼斑”, 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两端稍尖。田间湿度大时, 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可见蛛丝状白色的菌丝体,以及由菌丝 纠缠形成的黄褐色的菌核。小麦茎秆上的云纹状病斑及菌核 是纹枯病诊断识别的典型症状。
3.症状

苗枯:种子带菌引起苗枯,使芽鞘和根鞘变成黄褐色、
水渍状腐烂,地上部叶色发黄,重者幼苗出土不久即
死亡。

基腐:麦的茎基部变褐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

穗腐:几个小穗或整穗受害,小穗被害初期在基部变
成水渍状,后逐渐褪色失绿呈褐色病斑。 潮湿时在颖壳合缝处及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霉层(分生 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籽粒发病以后逐渐皱缩干瘪,后期在病部出现紫黑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