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收稿日期:2012-07-19;修改稿日期:2012-07-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876086、21076112),国家重点基础 研究发展计划(973)(2010CB227202)项目。
性、间歇性和分散性的特点严重制约可再生能源市 场的发展。开发安全高效的储能技术,是解决可再 生能源发电非稳态特性的重要手段,是推进风能、 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大规模应用,保障国家能 源资源安全的关键环节。
第1期
贾志军等: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51
100
Science Direct
80
中国知网
60
᮷ㄐᮠ䟿ㇷ
40
20
0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ᒤԭᒤ
图 1 2000 年以来液流电池相关文献统计 Fig.1 Statistics of publications on redox flow batteries
V2+ e− Cd4+ + e−
负极:V 3+ 正极:Fe 2+
V2+ e− Fe 3+ + e−
1.25
正极活性物质的溶解度 [4]
低,工作温度范围窄,
V5+的析出
1.40
正负极活性物质的交叉 [5]
污染;溴具有毒性
1.54
负极反应可逆性差,硫 [5]
单质析出,溴具有毒性,
正负极活性物质的交叉
Fe-V体系液流电池是一种最新提出的双液流电 池体系[10],这种电池利用Fe3+/Fe2+作为正极电对, V3+/V2+作为负极电对,采用正负极电解液相混的方 法避免活性物质的渗透带来的容量损失。由于正负 极电对的溶解度较高,并且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 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拓宽了电 池的工作温度,但是这种电池的开路电压较低,功 率密度较低,并且需要严格控制充电状态,以避免 正极电解液中的V3+/V2+被氧化成更高价态,产生沉 淀,极大地限制了这种电池体系的应用。
1 双液流电池体系
双液流电池的概念最早于1974年由Thaller提 出,它包括电池、电解液储罐、泵以及电解液管 路,其结构如图2所示[1,4-5]。工作过程中,电解液 通过泵在电池和储罐之间循环,流过电池时在电极 上发生电化学反应。电池用离子交换膜将阴、阳极 电解液隔开,电池外接负载或者电源。与传统二次 电池不同,双液流电池的储能活性物质与电极完全 分开,功率和容量设计独立,易于模块组合;电解 液储存于储罐中不会发生自放电;电极只提供电化
1.19
Ti3+的沉积,负极反应
[1]
可逆性差
负极:V 3+
V2+ e−
正极:VO2+ + H2O
VO2+ + 2H + + e−
负极:V 3+ 正极:3Br −
V2+ e− Br3− + 2e−
负极:(x +1)Sx2−
x
S2− x +1
−
2e −
正极:3Br − Br3− + 2e−
负极:V 3+ 正极:Cd 3+
沉积型单液流电池是在双液流电池基础上发 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液流电池技术。沉积型单液流电 池中的正极、负极共用一种电解液,在充放电过程
52
氧化还 原体系 铁铬 体系
铁钛 体系
全钒 体系
钒溴 体系 多硫化 钠溴 体系
钒镉 体系
铁钒 体系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2 年第 1 卷
表 1 部分双液流电池系统的特性 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selected redox flow batteries
正负极电解液均为Fe2++V3+ 溶液 支持电解质:HCl
电极反应
负极:Cr 3& e− Fe 3+ + e−
负极:Ti 4+ 正极:Fe 2+
Ti 3+ e− Fe 3+ + e−
开路电 压 /V
电池特性
参考 文献
1.18
负极反应活性较低,负 [1]
极反应可逆性差
氧化还原电对是液流电池实现储能的活性物 质,是影响液流电池性能的主要因素。为了不断提 升电池性能,许多氧化还原体系被尝试应用于液流 电池系统,表1总结了其中一些液流电池系统的电 极反应和主要电池特性。
在众多的液流电池体系中,全钒体系是目前技 术相对成熟,最接近商业化的体系。由于正负极活 性物质为同种元素,消除了正负极活性物质交叉污 染的问题。但是由于V5+的溶解度较低,极大地限 制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并且V5+的溶解度与温度呈 负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会有V2O5沉淀析出,使得 钒电池的工作温度局限在10~40 ℃内。为了扩展 全钒液流电池的工作温度,提高能量密度,目前的 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电解液的改性方面[8-10]。Li等[9] 利用硫酸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作为支持电解液,在钒 浓度为3.0 mol/L的条件下将全钒液流电池的工作温 度扩展到-5~50 ℃范围,有效地拓展了钒电池的工 作温度。
由电池的电极反应发现,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会
出现活性物质在液相和固相之间转变,电极反应过
程比较复杂。当电池过充时,固相沉积物可能会填
满正负极之间的间隙,使电池短路,发生失效。这 种电池的Pb2+/Pb负极电位与H+浓度无关,在充放电 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并且Pb的溶解沉积反应速率 很快,不需要较大的反应过电势;而Pb2+/PbO2反应 过电势较大,反应比较慢,这样就造成正负极物质
果,由图1可知液流电池研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液流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电解液中储能活
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场所(电极)。根据 液流电池中固相电极的数量,可将液流电池分为 双液流电池、单液流电池以及金属/空气液流电 池。本文简要介绍液流电池的种类和研究概况, 通过分析比较提出不同的液流电池目前存在的问题 和可能的解决途径,展望液流电池技术可能的发展 方向。
第1卷 第1期 2012 年 9 月
特约文章
储能科学与技术 Energy Stor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l No.l Sep. 2012
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贾志军,宋士强,王保国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北京 100084)
摘 要:液流电池技术利用流动的电解液作为电化学储能介质,适合于进行大容量电能与化学能的转化与储存。液流电池
污染
1.85
正极反应可逆性差,正 [5]
极有析氧副反应发生,正
负极活性物质的交叉污染
1.02
单电池的端电压较低
[10]
中,至少有一个氧化还原电对的充放电产物沉积在 (或原本在)电极上。根据电化学沉积反应的数 目,沉积型单液流电池又分为双沉积型单液流电池 和单沉积型单液流电池。
2.1 双沉积型单液流电池
䋳ᵕ⬉㾷 ⎆ټ㔤
⬉⑤䋳䕑
䋳ᵕ⬉㾷 ⎆ټ㔤
⬉ේ
ᛄᗻᄨ ⬉ᵕ
ᕾ⦃⎆⋉ 行ᄤ䗝ᢽᗻ䱨㝰
ᕾ⦃⎆⋉
图 2 双液流电池电堆装置示意图 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a conventional redox flow
battery system
学反应的场所,自身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活性物 质溶于电解液,不存在电极枝晶生长刺破隔膜的危 险;流动的电解液可以把电池充电/放电过程产生 的热量移出,避免电池热失效问题。
时正负极分别在惰性基体上沉积金属Pb和PbO2;放 电时沉积物溶解转化为Pb2+回到溶液,其结构如图 3所示[11]。在电池充电/放电过程中,正负电极材料
需要保持一定距离,避免电极接触和短路。该电池
的电极反应为
正极:PbO 2 + 4H +
放电 充电
Pb2+ + 2H 2O − 2e−
负极:
Pb ᭮⭥ Pb 2+ + 2e− ⭥ݵ
在双沉积型单液流电池中,正负两个氧化还
原电对在充放电过程中,均有固相产物沉积在电极
上,可以采用同一种电解液,不再需要离子传导膜
分隔正负极活性物质。
全铅沉积型单液流电池是全沉积型单液流电池 的典型代表,最早由Pletcher等[11-19]于2004年提出。
该电池以酸性甲基磺酸铅水溶液作为电解液,充电
技术优势与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规模储能;液流电池;可再生能源;氧化还原电对
中图分类号:O 64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239(2012)01-050-08
A critical review on redox flow batteries for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applications
JIA Zhijun,SONG Shiqiang,WANG Baoguo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Redox flow batteries have a number of advantages for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including high roundtrip efficiency, long service life and suitable for large scale applications. Such a type of energy storage devices have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the use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such as wind and solar, smart grid and microgrid. This paper presents a brief review of the state-of-the-art development of the redox flow batteries. Major technological barriers are discussed. Future direction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re proposed. Key words:large-scale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flow battery;renewable energy;redox cou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