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眸历史,展望未来

回眸历史,展望未来

回眸历史,展望未来——雩田镇南坊自然村掠影南坊村位于遂川县东北部,地处赣西南河谷平原。

这里东临105国道和遂川江(泉江),南望龙溪村至新江乡公路,西连郁郁葱葱的一片田野,北靠人口稠密的于田、上彭自然村。

距遂川第一大圩镇——雩田镇,仅有百米。

南坊村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田园风光,一览无余。

南坊村的田园风光一、文先公艰苦创业远在九百多年前的北宋庆历年间,当南坊李氏的始祖文先公(字少美),孑然一身,从三百里之遥的吉水县谷村,跋山涉水来到龙泉县(现遂川)南坊时,这里还十分荒凉。

(家谱中清楚记载:北宋庆历二年,文先从吉水谷村徙居龙泉雩田南坊)据老人们相传:年青的文先公面对这片尚未开垦的荒草地,没有被吓倒,更没有退缩。

为了子孙后辈的发展,文先公凭着满腔热血和坚强毅力,用勤劳的双手、简单的工具,搭草棚、垒土灶、种食粮、养鸭群。

然后,娶妻生子、成家立业。

之后,又带领子孙后代历经艰辛、百折不挠,才逐步开创出南坊这片新天地。

尤其令人钦佩的是:文先公传承了西平堂列祖列宗中众多文臣武将的优良基因,以耕读为本,忠厚传家,教子有方。

长子仲和,乡试获第一,中解元,任湖南道州刺史。

仲和公离任后,恪遵父志,坚守南坊,繁衍生息,世代相传;文先公次子季和迁洲尾村开基。

仲和公生崇仁,崇仁公生天麒,天麒公生德茂,德茂公生行叔,行叔公生三子:庆祖、真祖、继祖。

二、迁居赣县长洛一支行叔公长子庆祖从南坊迁居于都县利村花檀甲。

其后裔庆权、庆槐兄弟又迁居赣县长洛乡下坊长嵊头。

庆权之子兆德、兆仁兄弟再迁居赣县长洛乡砖坑,现在,砖坑李氏发展良好。

公元1995年前后,砖坑李氏多次派人前来南坊寻根问祖,并合作完成了《西平堂南坊、砖坑李氏族谱》的第四次续修,2015年,砖坑李氏又出资数万元,共建南坊新宗祠。

三、坚守遂川南坊一支(一)、南坊村的发展概况行叔公次子真祖生宗瑞,宗瑞公生均召,均召公生存郁,存郁公生广深,广深公生深持-------南坊李氏现有人口948余人,均属文先公、仲和公、崇仁公、天麒公、德茂公、行叔公、真祖公、宗瑞公、均召公、存郁公、广深公、深持公的后裔。

追根溯源,自一世祖李晟公创立西平堂以来,在南坊已传至西平堂44世(隆字辈),从西平堂十五世文先于公元1042年迁居南坊开基算起,至今已974年,历30代。

目前,南坊李氏是兆、源、启、绍、膺、隆六辈同村。

(二)、南坊村的历史人才南坊历代先祖,崇德尚文,耕读传家,代有贤才。

宋朝以来,南坊李氏出例授恩进士2名、解元1名、例授大学生、国学生6名、正四品官员2名、六品顶戴1名、从六品3名、正七品1名、正八品6名、正九品22名。

从九品1名。

南坊村部分历史人才表(三)、南坊村的农耕经济和手工业九百多年来,南坊村的先辈们多数以耕种水稻为生。

由于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基本上能解决温饱。

因为临近圩镇,有人做起了小生意,有人做手艺。

其中篾匠居多,其次是木工、泥工。

鼎盛时期,全村从事篾业者达二、三十户,加上辅助人员足有七、八十人,占了当时全村人口的十分之一强。

因此,邻村常说——“南坊是个篾匠村”。

尽管乡亲们精耕细作,勤俭持家,但在土地上的收获十分有限,手工业的收入也很微薄,多数人仅能过上粗茶淡饭的日子,甚至还有负债度日的人家。

(四)、“大跃进”时期的南坊村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后,高指标、浮夸风泛滥,农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民生活异常艰苦。

南坊村同样发生了大饥荒,乡亲们在“大食堂”吃不饱饭,只能依靠粗糠、树叶、野菜来补充。

还有人因吃粗糠、树叶,引起长时间的便秘和浮肿。

在生活条件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坚强的父老乡亲们仍然克服自身的困难,长时间前往十几里外的横陂去修水库,为子孙后代的农田灌溉打好了基础。

(五)、“生产队”时期的南坊村1961年初,国家对“大跃进”中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包括将基本核算单位由生产大队改为生产小队,到1962年,农村经济逐步得到了恢复。

生产大队成立之初,南坊村是与上彭村合并成立的南坊大队。

后来,南坊大队又并入于田大队,南坊村的乡亲们分属14~17四个生产队。

这一时期,大家聚在一起劳动,虽有说有笑,但因体制问题,劳动效率并不高。

因为解散了大食堂,生活境况有所好转。

各家除了从生产队分得部分口粮外,不足部分靠经营每家少量的自留地,或在门前屋后种点蔬菜,或到本村的“石馒头”山上开荒种杂粮予以补充。

再后来,允许生产队烧制砖瓦出售,此举为集体带来了一定的现金收入。

年底,乡亲们盼望已久的分配终于要兑现了,可是,南坊四个生产队,每个工分只值0.8~1.5角人民币。

也就是说: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劳动价值仅为一元人民币,且多年徘徊于此,几无增长。

劳力多的家庭一年最多能分得二、三百元,劳力少的家庭往往要超支,每到此时,超支户的脸上总是挂满愁容。

(六)、南坊村巨变1、多种途径搞活经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给古老的南坊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983年,南坊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改革的深入,一系列惠农政策为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契机。

村里年青人的思想活跃了,大胆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到外面去闯世界。

有一批年青人,连续多年包车,结伴前往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等地去煎“米果”、卖早点。

经过多年努力,他们掘得了第一桶金,带着这些资金,他们又分头创业去了。

还有一批年青人,充分利用南坊交通便利的优势,买车搞运输,从三轮车起步,然后小货车、大货车、再到大客车。

从货运到客运,从跑吉安、南昌,再到广东、福建、浙江,线路越来越长,业务越做越大。

另有一部分乡亲,继续发挥手艺的长处,有的继续从事篾匠、木工、泥工等老行当;有的则拉起了队伍,不仅为本村的建设服务,还承包了不少外地的建筑、公路等工程,在获得不菲收益的同时,还解决了不少乡亲的就业。

在党的富民政策引领下,乡亲们通过多种途径搞活了经济。

从此,南坊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2、南坊村的基础建设乡亲们解决了温饱后,想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路。

大家齐心协力,自筹资金、自己调剂加宽道路所需的土地、自己动手施工。

2004年,在原有沙土路的基础上,一条从105国道通往南坊村的水泥大道修成了。

大道修好后,不仅方便了本村人,也方便了每日经此路过的几十个村庄的乡邻。

接下来又修了几条通往村中不同地点的水泥支路,道路的“硬化”给乡亲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第二件大事是盖新房,乡亲们拆了土砖房,用钢筋水泥建起了3~4层的小洋房。

这种以往只在电影中见过的漂亮房子,现在已一幢又一幢地矗立在南坊这片土地上。

从“千年不变的土砖房”到“现代化小洋房”,这是南坊村居住条件的历史大跨越。

南坊全貌新建了楼房,添置完家电后,乡亲们又开始购买代步的小汽车,短短数年间,全村已拥有几十辆各种品牌的私家小轿车了,而且数量仍在不断增长。

3、为国家输送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乡亲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近年来,送子女到外面读书的更多了,愿意让子女留在外地工作的也更多了。

大批青年才俊,从南坊脱颖而出:博士、硕士、学士;国家干部、公务员、法官;主任医师、教授、高级教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建筑师、高级农艺师;总经理、企业家------各种人才,遍布各地。

他们心存故土而志在四方,既为国家效力,也为族人争光。

4、建设美丽乡村2015年,市、县两级都把南坊村定为建设“美丽乡村”的示范点,国家在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在雩田镇和于田村两级组织的领导下,在南坊理事会的直接管理和推动下,在全村乡亲的鼎力支持下,2015年的南坊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这已是全村人的共识。

现在,当你从105国道沿着水泥大道步入南坊时,一个美丽的乡村定会映入你的眼帘。

左边是一排排整齐的新楼房,连墙接栋、鳞次栉比;右边是新修的篮球场、休闲广场、健身广场,设施齐全、布局合理;村庄正中是重新建造的李氏宗祠,巍峨恢宏,金碧辉煌。

新建宗祠与怡然亭宗祠内貌宗祠左前方池塘中央,新建一座纪念南坊开基祖文先公、仲和公父子的“文和亭“;宗祠右前方的健身广场边,建了一座“怡然亭“,意为现代人的生活“怡然自得”、“幸福愉快”。

双亭与宗祠互为犄角,交相辉映,成了南坊村的一道绚丽风景线,也是全村的活动中心。

此外,今年新整修的四口池塘,也为南坊增添了美丽,池塘周边,护栏环绕、花木茂文和亭盛。

如你站上楼顶,俯视南坊,四口池塘就像四面大小各异的镜子,串成了一条东西走向的中轴线,在阳光的照耀下,楼房、凉亭、蓝天、白云都倒映在水中,定睛一看,宛如一幅铺在池底的水彩画,蓝白相间,相互掩映,清新淡雅,美不胜收!水中倒映-----千姿百态5、乡亲们的业余生活(1)南坊村的传统文化——舞龙灯历史上,南坊村的传统文化同样别具特色。

例如,舞龙灯、闹花灯、采茶戏等,一直流传至今。

不管是何年代,村中总能找出一批能歌善舞、吹拉弹唱的人才。

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仅说一说舞龙灯。

笔者还在孩提时代就听老人们说起:南坊舞龙灯的历史很久远,加上制作精美,舞得精彩,在当地享有名气。

后来笔者多次目睹了南坊龙灯从制作到表演的全过程,至今印象深刻。

A、制作精美:舞龙灯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

龙灯的节数一般为7节、9节、13节或更多,南坊村祖传下来的是7节龙灯。

每次制作龙灯,村里就会挑出一批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来完成,他们先用竹篾扎成龙的外形,糊上透明纸,再涂上各种颜色。

龙头有角、有嘴、有眼、有胡须;龙身各节扎成圆筒形,龙尾扎成鱼尾形。

其中要数龙头最复杂、最难扎,份量也最重,但南坊的师父们,总能把龙头扎制得活龙活现,栩栩如生。

B、舞得精彩:龙灯扎好后,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晚上出灯,十五晚上结束。

舞龙灯的队伍十分壮观,前有四对提灯开道,灯上写上村名,游人一望就知是南坊的龙灯来了。

提灯后有鱼、虾、蚌壳、四季花卉等彩灯,还有年轻女孩组成的秧歌队、担花队。

龙灯是压轴节目,排在最后,红彤彤的“火龙”在锣鼓、号角声中晃头摆尾,畅游在雩田圩的街头巷尾或邻村的大道小巷中。

南坊龙灯的特点是各节之间并不相连,每节都具有独立性,这也是南坊龙灯与外地龙灯的不同之处。

为的是舞起来方便,不致互相影响。

但对舞龙者,要求就非常高,要在动态中舞成一条活龙活现的长龙,这需要娴熟的技巧和足够的体力。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舞龙头者,值得南坊人自豪的是:在不同时代,南坊村总能挑出几个舞龙头的高手,这也是南坊龙灯好看的必要条件之一。

舞龙者一般用碎步小跑,在锣鼓和乐曲声中,巨龙追逐着红色的“绣球”腾飞跳跃,好似蛟龙入海乘风破浪;又如“金蛇狂舞“上下翻飞。

龙灯所到之处鞭炮不断,烟花四起,围观者水泄不通。

不少人家为了迎接龙灯进屋,门前排列很多鞭炮、焰花。

只等龙头跃入院内,鞭炮、焰花就同时炸响,龙灯在鞭炮与焰火的余光中舞动,一会儿腾空飞舞,一会儿紧贴地面,场景相当壮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