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自身免疫性肝病》PPT课件
《自身免疫性肝病》PPT课件
争议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治疗: • 对症:消胆胺,维生素 • 免疫治疗: 目标:减轻胆汁淤积导致的细胞毒作用 用药:熊去氧胆酸、秋水仙碱、MTX • 肝移植
• UDCA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UDCA不仅对控制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 酶及-谷氨酰转移酶升高有效,而且可以显著改 善患者预后,尤其是对于胆红素尚未升高的患者 更为明显。
国外多家研究发现13-15mg/kg/d UDCA 可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炎(25%)等 (5)体征:肝掌、蜘蛛痔、黄色瘤等
注:黄色瘤:由于血脂、胆固醇持续增高,组织细胞吞噬大量胆固醇 沉积于皮肤而形成,常见于内疵、颈、手掌等部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实验室检查 • 肝酶:ALP、GGT、5-核苷酸酶升高 •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增高,以IgM增高为主 • AMA(敏感性和特异性均>90%),特别是AMA-M2
自身免疫性肝病
•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 • 重叠综合征 • 局外综合征
定义
自身免疫性肝炎 (autoimmune hepatitis)
• 定义:是一种病因未明,伴高球蛋白血症和自身抗体阳性,呈慢性炎性坏死的肝脏疾 病。
• 发病率:170/100万
• 肝酶:ALT、AST升高明显 • 高γ球蛋白血症,IgG升高明显 • 自身抗体:
• I型:ANA和/或抗SMA阳性,可能与P-ANCA有关 • II型:抗LKM-1阳性,ANA、抗SMA阴性 • III型:抗SLA/LP阳性,ANA、抗SMA、抗LKM-1阴性
注:抗肝肾微粒体抗体:anti-LKM-1;抗可溶肝细胞抗原抗体:anti-SLA; 抗肝胰抗体:anti-LP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自身免疫性胆管炎(autoimmune cholangitis) 约有5%的PBC患者,具有PBC典型的临床
、生化及组织学特征,但是AMA(-),称为抗线 粒体抗体阴性的PBC,即自身免疫性胆管炎。
AMA(-)的PBC患者血中IgM浓度较AMA (+)者低,但(-)者的ANA阳性率更高。
• 无明确性别比例
自身免疫性肝炎
• 临床表现
• 女性多见(>70%) • 隐袭起病,慢性迁延性病程 • 类似病毒性肝炎症状(低热、乏力、纳差、厌油、
右上腹隐痛等) • PE:皮肤巩膜黄染(80%),肝掌、蜘蛛痣,肝大
,后期门脉高压体征 • 有时伴SLE、SS或甲状腺疾病
自身免疫性肝炎
• 实验室检查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鉴别诊断: • AIH:可AMA阳性,ALT、AST升高、IgG升高,病理肝细胞损害为主。可重叠。 • PSC: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与干燥综合症的关系
二者之间密切相关
1、均在中年女性多见
2、二者相互高伴发率 3、均系主要以腺体上皮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4、二者均都可伴发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病理: • 肉芽肿性胆管炎,主要累及中等胆管 • 早期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 • 晚期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分期: (1)肝功能正常无症状期; (2)肝功能异常期; (3)症状期; (4)失代偿期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诊断 • 中年女性、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乏力、黄疸和体重下降伴右上腹不适,同时血 清ALP、GGT增高,AMA滴度>1:80特别是M2亚型阳性。 • 肝穿并非必要
自身免疫性肝炎
• 病理 • 淋巴细胞性碎屑样坏死 • 门管区周围肝炎 • 肝硬化形成
• 诊断:(诊自断A身IH免的积疫分性系统肝)炎
1. 血ANA阳性,抗SMA阳性或抗LKM-1阳性,滴度1:80以 上
2. 血清Y-球蛋白或IgG水平升高1.5倍以上 3. 血转氨酶升高 4. 病理上存在碎屑样坏死伴或不伴小叶型肝炎 5. 无活动性病毒感染标志,无过度饮酒、输血史及服用
致肝损药物史 6. 无胆系病变、肉芽肿、铜沉积症等其他表现
(肝活检的意义?)
• 鉴别诊断
自身免疫性肝炎Leabharlann • 嗜肝病毒感染和药物性肝炎
• SLE
• PBC、PSC
自身免疫性肝炎
• 治疗 • 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 强的松30-40mg/d,减至停用或5mg/d维持 • 硫唑嘌呤50-100mg/d • CysA • 肝移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存在着显著的不同点
1、抗体谱不同
2、单纯SS患者多表现为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且以IgG升高为主,而单纯PBC患者则以Ig M升高为主
3、治疗反应不同 4 、发病机制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Skupouli对300例SS患者进行研究,有7%的出现发热、肝掌、黄疸和/或肝酶(ALP、GG T、AST等)的升高,用免疫荧光法,6.6%的患者血清AMA为(+),其中92%AMA(+) 的患者经肝穿证实为PBC I期。
• AMA-M2的原意发义性:胆汁性肝硬化
高度特异(>97% )
AMA-M2亚型在PBC病程早期甚至肝功能正常无症状期即可阳性。Metcalf等对29例AM A-M2阳性但肝功能正常患者进行肝穿刺病理研究,发现27例病理表现提示或符合PBC, 经过18年的随访研究,76%患者在2年内出现PBC临床症状,83%患者在5年内出现肝酶 升高。
• 发病率:40-150/100万
• 女:男=10-20:1,常见于中老年女性
• 发病机制:
研究发现PBC患者泌尿系感染发病率上升,故有人推测可能 由细菌感染后交叉抗原所引起。
• 临床表现原: 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1)早期:嗜睡、瘙痒 (2)晚期:黄疸 (3)骨软化、骨质疏松、腹泻、营养不良、
胃肠出血、腹水等 (4)可合并干燥综合征(5-10%)、桥本甲状腺
自身免疫性肝炎
• 预后 • 疾病活动情况: • AST>正常值5-10倍以上 • Y球蛋白>正常值2倍且持续增高 • 急性病程 • 肝硬化迅速进展 • 病理: • 桥接坏死、纤维隔形成、再生结节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 定义: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胆汁性肝硬化,主要表现为肝内 细小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炎症,由于长期持续肝内胆汁淤 积,最终演变为再生结节不明显的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