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概述,推荐文档

(完整版)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概述,推荐文档

计算机基础概述1.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于1946 年,名字是 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主要是为了解决弹道计算问题。

ENIAC 不能存储程序,只能存20 个字长为10 位的十进制数。

ENIAC的问世,宣告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2.1946 年,美籍匈牙利科学及冯· 诺依曼撰写《关于电子计算机逻辑结构初探》,提出“存储程序”的概念,奠定了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理论基础,,确定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EDVAC。

3.根据冯· 诺依曼的改进方案,科学家研制出了第一台具有存储程序功能的计算机EDVAC计算机由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组成,使用二进制进行运算,将指令和数据存储到计算机里。

4.现代电子计算机仍被称作冯·诺依曼计算机。

5.按照使用的电子元器件种类把计算机发展阶段分成五个阶段:第一代: 1946-1957 ;电子管;体积巨大,耗电量大,存储容量小;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软件);二进制编码机器语言编写程序;军事与科学计算。

第二代: 1958-1964 ;晶体管;体积缩小,容量扩大;功能增强;可靠性提高;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接近于自然语言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程序;数据处理和事务管理,工业控制;主存储器是磁芯存储器,外存储器开始使用磁盘。

第三代: 1965-1970 ;小规模集成电路和中规模集成电路;体积大大缩小,内存容量进一步增加,耗电量减少,功能更强大;每秒几十万次到几百万次;多种高级程序语言(软件) ;文字处理,企业管理,自动控制;开始使用操作系统。

第四代: 1971- 至今;大规模集成电路( 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VLSI);性能大幅度提高;每秒几千万次到千百亿次;出现数据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面向对象语言;计算机往巨型和微型两极发展。

微型计算机( PC)在第四阶段出现。

第五代:未来;真正智能化的非冯·诺依曼计算机。

总结:未来计算机向着举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发展。

6.微型计算机( PC 或个人电脑)以微处理器为基础,配置内存储器和输入输出( I/0 )接口,遵循冯· 诺依曼体系结构,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组成。

运算器和控制器被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称为微处理器( CPU),微处理器的性能决定微型计算机的性能。

7.根据微处理器的字长和功能,可将微型计算机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 4 位和 8 位微处理器时代;采用PMOS 工艺,集成度低,主要采用机器语言和简单的汇编语言。

( 1971-1972 )第二阶段: 8 位微处理器时代;采用NMOS 工艺,集成度和运算速度提高;具有典型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和中断、DMA 控制功能;除了汇编语言,出现了BASIC、FORTRAN等高级语言和相应的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后期出现了操作系统。

( 1973-1977 )第三阶段: 16 位微处理器时代;采用HMOS 工艺;采用多级中断、多种寻址方式、段式存储结构;配置了软件系统。

( 1978-1984 )第四阶段: 32 位微处理器时代;首次增加了一个内置的数学协处理器,将复杂的数学功能从中央处理器中分离出来,大幅度提高计算速度;采用HMOS 或 CMOS 工艺;具有多任务处理能力。

( 1985-1992 )第五阶段: 64 位微处理器时代;支持商务运用和高端商务计算。

( 1993-2005)第六阶段:多核微处理器时代;双核/ 多核技术是目前提升处理器性能的解决方案,此得力于半导体工艺技术的发展。

( 2005- 至今)总结:微处理器的发展使得微型计算机高度微型化、快速化、大容量化和低成本化。

8.计算机的特点:运算速度快(以每秒完成基本加法指令的数目表示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具有存储和记忆的功能;自动化程度高(计算机能够高度自动化是与其他计算工具的本质区别);计算精度高(内部采用二进制计算);可靠性高;具有逻辑判断能力(这是计算机能处理逻辑推理问题的前提)。

9.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字长(计算机一次能够处理的二进制数字的位数;关系到计算机的计算精度、速度和功能;字长越长,处理数据的能力越强),时钟频率(也叫主频,计算机定时信号的一个源; CPU的主频是评价 CPU 性能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主频越高, CPU 速度越快,但还受内部结构的影响; CPU 主频等于倍频系数乘以外频得到),运算速度(计算机每秒钟能够执行的指令条数,常用百万条指令 / 秒 MIPS 或百万条浮点指令 / 秒 MFLOPS);内存容量(内存中 RAM 和 ROM 的容量总和;以 MB 为单位;内存容量越大,运算速度越大,处理数据能力就越强)。

10.计算机类型按规模分类:巨型机:每秒 10 亿以上浮点运算;尖端科学、战略武器、气象预报、社会经济现象模拟。

大型机:每秒几千万以上浮点计算,足以支持远程终端几百用户同时使用。

微型计算机:以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制作的微处理器为CPU的个人计算机,按功能和外形分为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

智能手机:具有五大特点(无线接入互联网,具有PDA功能,开放性的操作系统,人性化,功能强大)11.计算机按照用途分类:通用计算机: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和过程控制。

专用计算机:适用于某一特殊运用领域,如智能仪表、生产过程控制、军事装备的自动控制。

12.计算机的传统应用: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和过程控制。

计算机的应用有:科学计算:又名数值计算;用语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的数学问题的计算;通信卫星的法神、卫星轨道的计算、高能物理、工程设计、地震预测、天气预报。

信息处理:企业管理、物资管理、信息情报检索、图书管理等。

办公自动化: OA;主要特点是无纸办公。

生产自动化:实时控制(又叫过程控制)、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测试 CAT、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还包括人工智能,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13.完整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

硬件:构成计算机的有形的物理设备,是计算机工作的基础。

软件:在硬件设备上运行的各种程序和文件。

裸机:计算机只有硬件没有软件。

14.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硬件——软件【系统软件(操作系统-其他系统软件)-用户应用软件】15.计算机硬件系统:运算器:算数逻辑部件;进行算术计算和逻辑运算;由算术逻辑部件、移位器和若干暂存数据的寄存器组成)。

控制器:由程序计数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和操作控制器组成;是计算机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

存储器:主存储器(内存)和辅助存储器(外寸)组成。

输入设备:扫描仪,光笔等。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等。

16.计算机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类。

系统软件:负责管理、监测和维护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的一种软件;包括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及其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服务程序以及故障诊断程序等。

应用软件:财务管理、人事管理、 CAD、 CAM、 CAT等。

17.程序设计语言及其处理程序:机器语言:每一条指令都是由 0 和 1 组成的二进制代码序列;最底层面向机器硬件的计算机语言;可被计算机直接执行,不需要翻译;所有非机器语言程序最终都要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才能被执行。

汇编语言:将二进制形式的机器指令代码序列用符号(助记符)来表示的计算机语言;实质是符号化了的机器语言;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必须由配置的汇编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执行;将汇编语言源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目标程序的过程叫做汇编。

高级语言: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都是面向机器的程序语言,高级语言是面向问题的语言;用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成为源程序;高级语言可以通过解释和编译两种方式执行(解释方式是源程序由解释程序边解释边执行,不生成目标程序,速度较慢;编译方式是源程序经过编译程序编译处理产生相应的目标程序,然后再连接和装配成为可执行程序)18.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系统软件;提供数据描述语言( DDL)(负责描述和定义数据的各种特性)和数据操纵语言( DML)(说明对数据的操作);常用的有 Access,SQLServer,Oracle, DB2。

19.操作系统的功能:进程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作业管理。

20.操作系统的分类:单用户操作系统、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

21.常用操作系统: Windows (主要单用户操作系统)、 Unix(多任务、多用户操作系统)、Linux(PC机上的免费Unix 操作系统)、Andriod(基于Linux 平台的开源移动操作系统)。

22.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是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

23.存储程序原理:所有数据和指令都以二进制形式表示;所有数据和由指令组成的程序必须事先放在主存储器中,然后按顺序执行;计算机硬件系统都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

计算机工作的时候,两种信息在流动,即数据星系和指令信息。

24. 指令系统:是计算机基本功能具体而集中的体现;程序就是计算机指令的有序序列。

指令是对计算机进行控制的最小单位;25.程序执行过程: P12 图 1-7 和 P18。

26.微型计算机的硬件配置:中央处理器( CPU,即控制器和运算器)、主版(影响硬件系统的稳定性、兼容性和性能;串口主要连接鼠标键盘;并口连接打印机;通用串行总线口即 USB接口)、机箱、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

27.CPU 主要参数:内核数量、运行频率、缓存(进行高速存取的存储器;又称Cache;用于内存和 CPU 之间的数据交换;越大越好)、接口方式(主要有插针式和触点式,以触点式为发展方向)、指令集、工作电压( CPU的工作电压分为核心电压和I/0 电压;核心电压小于 I/0 电压)、制造工艺。

28.内存储器:随机存储器: RAM;静态随机存储器 SRAM 和动态随机存储器 DRAM; SRAM 存储速度极快主要用于高速缓存存储器Cache, DRAM 用于大容量存储器。

只读存储器: ROM;只能读出不能写入,信息永久写入,不受断电影响。

29.硬盘分为固态硬盘 SSD、机械硬盘 HDD、混合硬盘 HHD;硬盘厂商通常使用的是GB,1GB=1000MB。

30.数据的存储单位:位: bit ;计算机中最小的数据单位字节: byte ;表示存储空间大小的最基本的容量单位;计算机中最小的信息单位;8个二进制位为一个字节;存储容量是指存储器中能够包含的字节数。

字长:计算机存储、传送、处理数据的信息单位;用计算机一次操作(数据存储、传送、运算)的二进制位最大长度描述。

31.ACSII码(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基本 ACSII码:每个 ACSII码占用一个字节,由八个二进制位组成,每个二进制位是0 或1;ACSII 码中的二进制数最高位(最左边一位)为数字0 的称为基本ACSII 码;其范围是 0-127;基本 ACSII码代表 128 个不同字符(94个可显示字符和32个控制字符);在各种计算机上都是适用的;10 个数字字符是从小到大连续编码的,英文字母是按照a-z 的顺序编码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