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推算干支纪年法
广东省电白县林头中学朱雄辉
学习中国历史,一定要了解中国土生土长的历史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否则对于一些史籍的阅读就如同雾里看花,不甚明了。
就中国近代史来说,不少历史事件就是直接用干支纪年法来表示,如辛酉政变、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
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纪年法,它是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互搭配(奇数对奇数,偶数对偶数),组成甲子、乙丑……直到癸亥共六十组,然后又回复到甲子循环使用。
因此,只能用公元纪年来推算干支纪年,不能用干支纪年来推算公元纪年。
怎样快速得知公元某年的干支名称呢?下面介绍一种简易的推算方法:
先将天干进行编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4、5、6、7、8、9、0、1、2、3
凡是公元某年的最后一位数字(个位数)是“4”,那么该年的天干就是“甲”;“5”就是“乙”;余类推。
如2003年的天干就是“癸”。
记住这一编码很实用,虽然不能用干支纪年来直接推算公元纪年,但可以给我们一点提示,凡是天干为“甲”的公元纪年数最后一位数必为“4”;“辛”为“1”;余类推。
如辛酉政变(1861)、辛丑条约(1901)、辛亥革命(1911)发生年代的最后一位数字都是“1”。
再将地支进行编码: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5、6、7、8、9、10、11、0、1、2、3
把公元某年的数字除以12,余数为“4”,那么该年的地支就是“子”;余数为“5”就是“丑”;余类推。
心算地支可将年份数减去12的倍数,如1800、1860、1920、1980等,再算就容易得多了。
最后将天干、地支合在一起,就是公元某年的干支纪年。
如1861年,最后一位数字是“1”,天干为“辛”,将1861除以12(或1861减去1860),余数为“1”,地支为“酉”,那么公元1861年就是辛酉年。
对于公元前某年换算成干支纪年的方法,天干地支的编码分别如下: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7、6、5、4、3、2、1、0、9、8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9、8、7、6、5、4、3、2、1、0、11、10
推算方法同前,如公元前475年,最后一位数字为“5”,天干为“丙”,475除以12,余数为“7”,地支为“寅”,即为丙寅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