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论述★教学法的“法”有两层含义?一是方法论的含义,即我们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研究。
二是语文教学的具体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
中学语文教学法课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语文学科的性质,可作如下表述: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
1、语文学科是基础课——是工作与学习的基础,是学习其他各学科的基础。
2、语文学科是文化基础课——指其饱含思想文化内涵。
3、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强调这门学科主要在四项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不在其他。
有关的语文知识、思想文化内涵、审美陶冶,要围绕和渗透在四项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
★语文学科的特点:1、语文学科的技能性和实践性。
2、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3、语文学科的社会性与综合性。
★根据什么来确定学科的目的任务呢?1、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2、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3、社会需要。
4、学生的年龄特征。
★正确理解中学语文学科目的任务,要注意以下各点:1、培养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基本目标,是语文教学问题的中心所在。
2、围绕读写听说能力训练来进行。
3、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4、重在打好基础。
★一份比较完备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其基础内容应包括如下各项:1、语文学科的任务及其重要性;2、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3、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
4、语文学科的教学法提示。
★学科的教学法提示,在内容上有哪些基本要求?1、紧扣学科教学的特点2、是文字准确简明。
★教学目的是依据学科教学的总任务来确定的。
确定的方向主要有哪些?1、知识积累,2、能力形成,3、思想培育。
★语文教材的功能特点主要体现在?1、智德启迪。
德,在这里主要是指思想品德修养,其中包括对国家、民族、社会、自然、事业、他人的正确认识和爱憎分明的感情,以及基于这种认识和感情所产生的坚定的纯正的、高尚的行为。
智,在这里是指智力,其核心是人的思维品质。
2、语文历练。
3、语言积累。
4、知识扩展。
★如何使用好中学语文教材?一是要有真本领,即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善读善写,能有实实在在的“货色”给学生;二是要有责任心,即愿意花力气,下苦功夫,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三、依纲守本,用活教材。
强调依纲守本,这是教学活动的原则性的体现。
1、灵活处理教学程序;2、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删减和修正。
★确定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的依据: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和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根本原则。
1、语文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规律。
2、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美育统一的规律。
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美育是紧密地融为一体的。
3、读、写、听、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特有任务。
4、语文教学中德育、美育的渗透性。
★如何贯彻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1、丰富语言,促进智力发展。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3、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必要的专门的智力训练。
4、发展智力的各个组成因素。
5、培养非智力因素。
★确定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的依据:教学方法的两重性、多样性、受制约性等特征。
1、教学方法具有两重性。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积极方面,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3、教学方法的受制约性。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与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1、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培养。
2、语文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改革至为重要的课题。
3、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更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4、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具体指导可以从一般思想方法的指导、一般学习方法的指导、语文学习的一般方法的指导和语文课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的指导、语文听说读写学习方法的指导五个方面入手。
★中学生自学能力的构成:1、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
2、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
3、具有良好的智力品质。
4、有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
★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要素有哪些?1、认读能力2、理解能力3、鉴赏能力4、评价能力★阅读教学的一般目的:1、丰富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情操,造就品格。
、2、发展智力、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3、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课文教学的过程:一篇课文的教学必须符合两个规律,一是“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的阅读规律,二是“预习——听课——巩固、运用”的教学规律。
★一篇课文教学过程五个环节:1、认读;2、了解课文大意;3、对课文内容作种种划分,以达到深入理解;4、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和扩展;5、结合课文作练习、留作业。
★导入的类型:1、总结情况,检查预习;2、承上启下,建立联系;3、激疑设问,启发思考。
4、渲染气氛,调动情绪。
5、变换刺激,引起兴趣。
★引起动机的有效方法:1、鼓励:鼓励对任何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鼓励是对给以充分肯定的反馈信息,会起到强化的作用。
2、及时了解个人成绩;3、明确学习目标;4、获得成功的满足;5、共同讨论的影响;6、限时和竞争的影响。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考虑的因素:1、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
2、提问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紧扣文章思路。
★中学作文教学的意义:1、在语文学科内部的意义: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
2、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意义: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文教学的要求:1、循序渐进,反复训练,螺旋式提高。
2、与听、说、读相结合。
3、同生活密切结合。
4、严格训练,注重实践作文训练有很强的实践性。
★积累材料的问题包括:1、定向性积累材料2、随机性积累材料的训练:★中学作文技法训练的内容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构思。
★作文育人的训练主要内容包括:1、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3、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修养。
4、培养学生优良文德文风。
5、培养良好写作习惯。
★常见的作文训练方式:1、口头作文训练2、命题作文训练★3、其他形式的作文训练★作文中情境的创设有三种方式:一是展现,二是捕捉,三是提供。
★作文指导包括:①作文前指导;②作文时指导。
★作文批改可遵循下列几个原则:①内容兼顾形式。
②多就少改。
③多批少改。
④多表扬少批评。
⑤因材施教。
★认真写好作文批语应做到哪几点?1、批语要实事求是。
2、批语要突出重点。
3、批语要有启发性。
★听说教学的意义:1、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听说能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是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能力有益于发展他们的智力。
听说与说话包含着复杂的心智活动。
听说与说话的能力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智力潜能的标志。
3、听说训练会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
★在听说训练中,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师的指导(包括讲评)应当以鼓励为主;②教师的指导(包括讲评)应当是具体的,对学生有切实的帮助,尽量避免空洞的评价和要求。
★把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分为“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文体知识”和“读写听说知识”四类。
★对语文基础知识,大纲作出了具体提示:1、汉语知识:语音、标点符号、汉字、词、短语、句子、修辞、句式的变换和选择;2、文体知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3、文学知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常识;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1、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
2、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的特点。
3、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的特点。
★语文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1、内容健康丰富与形式生动活泼相结合的原则。
2、寓教于乐,尊重自愿与积极指导、热情扶持相结合的原则。
3、发现人才、发挥特长,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4、立足课内,利用课外,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考试的功能:1、促进学习的功能。
2、选择的功能。
3、反馈功能。
考试的结果可以提供各种反馈信息,一是对试题、试卷自身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
★考试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考试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下面只介绍与教学关系较大的几种。
1、学业考试、水平考试、学能考试、诊断性考试。
2、标准参照考试和常模参照考试。
以解释分数的方法来看,可以分为标准参照和常模参照两类。
3、难度考试和速度考试。
4、个别考试、小规模考试和大规模考试。
根据考试规模的大小,可以分为个别考试、小规模考试和大规模考试。
★阅读的能力因素:感知;筛选;解释;综合、归纳;推导、联想。
★构成误差的教师方面的主要因素:A、思维定势。
B、风格偏爱。
C、第一印象。
D、位置效应。
E、光环效应。
F、在大规模考试中最容易出现趋中倾向。
一是打“保险分”;二是连续作战容易疲劳,反应的灵敏程度降低,对作文优劣的区分能力减弱。
★多媒体教学的理论依据:1、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2、思维科学的理论。
3、传播学理论。
★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一)、目的明确,讲究实效;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功能。
(二)、各种媒体综合运用,有机结合;运用多种媒体,从视、听、触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
(三)、及时反馈、调控;多媒体教学从要求及时的反馈以进行调控。
(四)、师生积极参与活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任何一方不积极参与,都不会有好的效果。
★学生对教师“教”的反馈,①教师要从各种渠道来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信息量越大,判断就越准确。
②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反馈。
1、教师方面:①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
②选择最恰当的媒体,准备好软件。
③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的反应作出正确判断,迅速采取调整措施。
名词解释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语文:“语文”实际上指的是汉语文。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
“语文”作为一个学科名称,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正式确定使用的。
中国历史上的语文教育,是综合在以儒家经典为基本内容的混合型的教育之中。
“五四”运动以后,言文一致,国语统一成了时代潮流。
在小学、初中设“国语”课,高中仍沿用“国文”。
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组织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任务的最重要的材料,它是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中介物,是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全面训练的凭借物。
综合组元法:在30年代中期,开明书店出版了夏丐尊、叶圣陶编的《国文百八课》,一种综合组元法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
教学原则: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根据教学规律确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