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如何推进儿童阅读的点滴思考

对如何推进儿童阅读的点滴思考

让孩子爱上课外阅读——对推进儿童阅读的点滴思考【内容摘要】课外阅读,拿什么吸引儿童?我们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关注他们在课外阅读中真正的需要。

本人将结合自己两年多的实践,阐述儿童课外阅读一些方法:让教师成为阅读的榜样,让教室成为阅读的引领地,让交流成为阅读的提升。

【关键字】儿童阅读阅读榜样营造氛围建设书库关注细节滋养情感我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已经12年了。

从初为人师起,我就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在儿童课外阅读指导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尝试,成效却不容乐观。

我们规定阅读时间(要家长签字),学生就一边看书一边看表;我们要求主题阅读,学生快捷地下载完毕却不愿多看一眼;我们布置摘抄背诵,学生则煞费苦心地找寻“短小精悍”之句段;我们倡导阅读贵在有悟,学生自觉打开了读后感范文;我们反复宣讲阅读的意义,可许多学生的书包里还是找不出一本像样的课外读物……造成儿童消极应付的根本原因,正是缘于课外阅读的“魅力”缺失。

我想,我们更应该思考:课外阅读,拿什么吸引儿童?我们更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关注他们在课外阅读中真正的需要。

上周日,听了将军晶老师的课和讲座以后,结合自己以前的实践,我进行了一番思考,略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让教师成为阅读的榜样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耳濡目染,语文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的。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审视当下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敷衍现象,是不是也和我们语文教师自己不读书有关呢?与其苦口婆心地诱导,声色俱厉地命令,不如身体力行做一个职业读书人。

我想,语文教师理应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

1、读给学生看。

“近苍则苍,染黄则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意识地在学生面前阅读,读给学生看,让每一位学生感受一种阅读的投入与激情,最好还能留下自己认真而细致的阅读痕迹,让每一位学生感受一种阅读的收获与成效。

一次自修课,我和孩子们一起静静地看课外书。

我手中拿着一本《俗世奇人》,时而眯眯笑,时而拿笔圈圈。

课后好几个孩子问我是什么书,看得如此津津有味。

之后,几个孩子约好轮流传阅。

我想,榜样就是最好的力量。

当然,要真正地臻于完美,语文教师还要拥有一个丰富得足以让学生羡慕的藏书室,拥有一种面对书籍比学生更强烈的“饥渴感”,拥有一份让人一目了然的阅读计划等。

2、读给学生听。

“教师朗读的声音是学生永久的记忆”,任何美妙的录音都不能代替教师的朗读,因为教师的朗读是有感情、有温度的,能把作品中潜在的意义、意趣和意蕴最直接、最生动地传递给学生,以至深入到学生心灵的深处,永久地保留下来。

所以,大力倡导教师为学生朗读作品,对激发和保持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作品读给他们听。

如为低年级学生朗读《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为中年级学生朗读《爱的教育》、《我要做好孩子》,为高年级学生朗读《青铜葵花》、《小王子》等。

我曾和学生约定:每周二的午间大阅读,我介绍童书给他们。

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开始期待经历童书阅读之旅。

于是,我们一起见证了《夏洛的网》中夏洛与威尔伯生死为证的友谊;一起倾听了《时代广场的蟋蟀》中柴斯特的天籁之音,感受了柴斯特与塔克鼠、亨利猫足以温暖世界的真挚友情;一起在《追踪小绿人》中感受了信任与诚实的价值……经典的文学开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动人的情节开始左右学生的情绪,期待在大声朗读中产生,一章读完产生的是对下一章的期待,一本读完产生的是对下一本的期盼……没有煽情的宣传和强制的要求,但学生的桌子上渐渐出现了童书的身影,一些学生的书包里开始出现童书的痕迹,学生的心田里渐渐种下了童书的种子。

我们同级段的老师们也纷纷开始效仿。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作品读给他们听。

如为低年级学生朗读《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为中年级学生朗读《爱的教育》、《我要做好孩子》,为高年级学生朗读《青铜葵花》、《小王子》《稻草人》等。

实践表明,语文教师大多非常善于朗读,他们朗读时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多样的表情和充沛淋漓的情感,无疑是对学生最好的语感培养和美感熏陶。

二、让教室成为阅读的引领地教室是儿童学习和活动时间相对较长的地方,儿童在这里感受语文的博大精深,体味数学的思维理趣,享受艺术的至美魅力,探索科学的神奇奥秘,更应该在这里养成阅读的习惯。

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是在学校、班级阅读文化的熏陶感染下逐渐形成的,而不是“依赖”家长的监管和督查。

让教室成为儿童阅读的地方,体现的正是语文教师的一种教育信念、追求和品味。

在我看来,语文教师教育能力的有无、教学水平的高低,最关键的就在于能否带领全班学生建设好真正意义上的“书香班级”。

这是需要下真功、下硬功、下苦功的。

1、营造氛围,阅读浸染。

在一种优雅的氛围里,人的言谈举止也会不由自主地优雅起来。

要儿童热爱阅读、自主阅读、有效阅读,语文教师要整体优化班级阅读环境,让教室处处飘溢书卷之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浸润下自觉融入广阔的阅读实践。

比如,在教室门口张贴阅读宣言,设计阅读口号;在教室墙壁和廊柱上,布置学生自撰的读书格言,自编的读书小报;在宣传栏里介绍古今中外“大家”的读书故事,荐赏名家、名著、名篇;在板报上推介“书香教师”、“书香学生”、“书香家庭”的优秀事迹,展示他们的读书生活、读书心得;设计“攀登书山”的主题墙画,及时记录学生的阅读进展……一句话,要让教室成为学生到过的最好的阅读的地方,让学生走进教室就油然而生一种阅读的冲动和痴情。

2、建设书库,阅读接力。

我们要努力让教室成为学生触手可及、思接千载的“图书馆”,让学生坐拥书城,便捷地阅读“万卷书”。

教室要有专门的书橱,教师可发动家长每学期开学为学生购买5本新书,总类可以涉及文学、历史、科普、传记、哲理等,再刻一枚“书韵流香”、“腹有诗书气自华”等班级藏书章,让学生在自己的书上盖上藏书印并编写序号。

我想:每天当儿童望一眼琳琅满目的图书,一定会格外开心,读书自然会更加主动。

不同风格的书籍不仅能开阔儿童的眼界,那种读别人的书的愉悦感更能促使其不断地去阅读、阅读、再阅读。

为更好地促进智慧碰撞,教师可利用班级书库开展阅读接力。

即给每本图书配一本“阅读手记”,让阅读此书的学生写下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收获与问题等。

三、让交流成为阅读的提升儿童课外阅读是一项长期的学习,由于其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如何让学生聆听到阅读给自己带来的生命拔节的声音呢?我觉得交流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的过程相对独立和封闭,缺少交流,致使儿童课外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

事实上,学生也渴望阅读交流,但是由于受年龄、知识、能力、视野和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致使阅读交流随意化、浅显化。

而交流则应是丰富和开放的。

这就要求在交流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细节和情感,让阅读交流走向专题化、深刻化,切实提升阅读品味。

1、由沉迷情节到关注细节。

儿童阅读更多关注的是作品的情节,这是有必要的,它有助于帮助其更连贯地把握作品内容,更清晰地梳理作品条理,更深刻地巩固作品印象。

但是一味沉迷于故事情节,则容易造成学生阅读中的走马观花和浮光掠影,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阅读还需要一种“层层剥茧”式的细致与深刻。

细节是对情节的有力支撑,细节丰满了情节的血肉,关注细节的阅读交流才更具吸引力和震撼力。

因此,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在阅读交流中找准典型“细节”,它可以是一个片段、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语、一个字。

然后“于细微处摄神”,通过对文字的理解、朗读、想象、补充,对情境的体会、揣摩、再现、创生等充分体味蕴涵其中的情感、思想、精神等丰厚的营养元素。

《俗世奇人》一书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刻画得比较精妙,尤其是《张大力》、《酒婆》、《刷子李》等篇目。

读完整本书后,我让孩子说说你印象最深的篇目,给大家讲讲。

然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己找伙伴,选取书中的某些片断排演课本剧。

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对作品中的细节更是印象深刻。

两年来,我们的孩子全班共读了《夏洛的网》、《苹果树上的外婆》、《我和小姐姐克拉拉》、《火鞋与风鞋》、《火车老鼠》《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俗世奇人》等,我们边读边交流,在交流中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在交流中更有力地关注细节,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阅读方向。

2、由积累语言到滋养情感。

语言积累固然是儿童课外阅读的重要目的,但不是唯一目的,滋养情感的意义绝不亚于积累语言。

因为一旦儿童的情感被真正激发和感染,他一定会积极主动地、乐此不疲地诵读作品,品味语言。

情感是作品的生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儿童的课外阅读是满蘸情感的,有时多愁善感,有时手舞足蹈,有时心花怒放,有时喜笑颜开,有时热泪盈眶……通过阅读交流,师生可以共同探寻和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所寄托的情感,如情绪色彩、情趣意味、情调体验、情意流露、情操取向等,可以共同讲述和分享各自的情感体验,如精妙处忍不住击节叫好,伤感处止不住泪眼婆娑,激荡处耐不住拍案而起,谐趣处憋不住哑然失笑等。

薛瑞萍老师曾说:“书籍,一片丰沃的原野。

”在这片原野上积累语言、成长智慧、滋养情感,这将是很惬意的享受!“最是书香能致远。

腹有诗书气自华。

”愿书香伴我们和孩子一路远行,引领我们迈进“丰沃的原野”!参考文献:薛瑞萍:《我们班的阅读日志》,2007-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邱凤莲:《大声读给孩子听》,2007-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