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提供的现象清晰、直观、生动,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到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间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的观察力的形成、想象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一、妙用电教媒体,诱发情感体验
1.借助音乐,引发情感共鸣。
在讲授鲁迅的《故乡》时,可以先请学生欣赏一支歌——《故乡的云》:“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归来把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回肠荡气的旋律把学生们带入到一个新鲜而亲切的情境中,充分体会作者对离开故乡的恋恋不舍的感情和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2.借助画面,撞击情感火花。
可借助教材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审美情趣。
如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先出示画面,向学生显示朝鲜战场上美机狂轰滥炸的惨烈情景,再加上老师的适当讲解,学生们无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切齿仇恨,对志愿军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对毛岸英的牺牲表示深切的哀痛,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这一情感体验,无疑拉近了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
3.借助录音,丰富情感世界。
如在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
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不看课文,集中听配乐朗读,优美的语言、动听的音乐、充沛的感情,把学生带入了一个阳光明媚、鸡犬相闻、人们怡然自乐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沉浸在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心灵得到净化。
二、活用电教媒体,剖析重点难点
1.借助幻灯,点明文章题旨。
有些课文的教学,可以运用幻灯片或投影胶片、实物投影等较为简易的多媒体手段,将与课文主题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景、物或事件,呈现于学生面前,即可以收到理解全文主题事半功倍之效。
比如《卖炭翁》一课,可以用powerpoint 制成四幅幻灯片:白发苍苍的老翁满面尘灰地烧炭,十指黑黑,衣着单薄;深雪寒天中,饥寒交迫的卖炭翁伛偻着身子蹲在泥中牛旁卖炭;两个太监骑在马上,驱赶着卖炭翁走向皇宫;卖炭翁伤心无奈地将不能御寒充饥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绢系在牛头,瘦弱肚瘪的老牛瞪着白眼呆呆地看着。
上课时先让学生看投影说故事,讲出四幅图所表现的中心意思,然后进入课文朗读、赏析教学过程。
2.借助课件,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巧妙借用《中国石拱桥》的cai课件,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有名的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解说词运用文中的语句,溶画文于一体,此外还附加一些思考题。
学生们一边听着缓慢的、充满感情的解说,一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雕刻等。
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比较、分析等过程,学生们终于得出结论:中国的石拱桥优美、坚固、精巧,
中国人民是具有高度智慧和创造性的人民。
三、巧用电教媒体,培养写作兴趣
1.借助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在植树节指导学生写作《植树》的过程中,可以作如下设计:在优美动听的《春天的旋律》音乐声中,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朱自清《春》一文的录音和画面,课堂上听到了“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气息。
当学生身心置于自然之春的意境时,接着向学生播放一组男女老少植树忙的情景,把一幅幅声音、图像、颜色交融,人与自然内和谐一体的阳春植树图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它们身临其境,心听其声,唤醒起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栽种心中一片绿的行动。
于是,课堂上同学们跃跃欲试,只听得“唰唰唰”的创作心声。
2.借助多媒体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
多媒体能够把活动的形象、逼真的音响和变化的情节展示给学生,并能以此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便根据多媒体中展示的内容再补充独有的想象世界。
如教师在教读《皇帝的新装》《渔夫的故事》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学生观看了课本剧录像片后,教师便可引导他们结合课后练习张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并表演出更加丰富更加精彩的“课本连续剧”。
3.借助多媒体开辟学生的思维通道。
多媒体设计的情景即“生活显示、实物演示、音乐烘托、图画再现、参与体悟、语言描述、想象创造”,能激发学生的思想解放,使思维的发散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4.借助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教《沁园春·雪》《白雪
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首诗词,用美术可以展示我国北方美丽而奇寒的雪域风光,诗中的实景和虚景、动景和和静景、远景和近景均能以流动的画片一一展现;用音乐还能表达两位不同时代诗人的不同胸襟,同时诗中豪迈、惆怅的情调,也能以此一一抒发出来,让学生得到审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