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法规类别】建设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建综[2006]53号【发布部门】建设部(已撤销)【发布日期】2006.03.15【实施日期】2006.03.1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建综[2006]53号)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有关部门,各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建委(建设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国资委管理的有关企业,部机关各司局,直属事业单位,部管有关社团:现将《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建设部二○○六年三月十五日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也是“十一五”期间,统揽整个建设领域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规划。

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战略部署,根据建设事业发展的现状基础,阐明“十一五”期间政府推进建设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明确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和引导调控机制,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基本情况“十五”期间,全国建设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战略决策,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建设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建设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总体上实施良好,按同口径核算,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指标如期完成,为实施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城镇化持续快速推进,城乡规划实施和监督管理的力度加大,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有所增强。

2005年底,我国设市城市数量661个,建制镇近2万个。

全国城镇人口数量约5.5亿,城镇化水平43%左右。

城乡规划编制与实施监管工作明显加强和改进。

12个省(区)和4个直辖市建立了规划委员会制度,4个省(市)实行了派驻规划督察员制度,一批城市开展了城乡规划动态监测试点。

编制、制定了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目前,全国27个省、自治区全部完成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其中17个省(区)的规划已批复实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城镇密集地区城镇群协调规划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90%的设市城市、82%的县城、80%的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已经过批准并在实施;设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全面展开,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有所提高,设市城市达到60%,县城达到35%。

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和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

“十五”期间,公布了4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3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新增设了三批共6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数量增加到187处;10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部完成了保护规划的编制。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和古典园林共计25处。

(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日益深化,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住房消费全面启动,市场秩序日趋规范,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

随着住房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城镇住房新体制初步建立。

住房公积金制度基本纳入法制化轨道,支持中低收入职工住房消费的作用明显增强。

通过稳步推进公有住房改革,明晰了住房产权,私有住房占城镇住房的比例超过了80%。

商品住房销售给个人的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稳步发展,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开始起步。

存量住房交易日趋活跃,初步形成了存量与增量联动的局面,基本建立了统一的房地产市场体系,房地产市场秩序整顿和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

“十五”期间,全国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约29亿平方米,约5亿平方米的危旧住房得到改造,近5000万个城镇家庭改善了住房条件,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2000年的20.3平方米,提高到2005年的26平方米左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0年24.8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29.7平方米,城乡居民居住水平明显改善。

住房市场化推动了住宅与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从投资、交易、中介服务到物业管理协同发展的完整的产业链,对国民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

房地产开发、中介和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达到500万人,房地产业对GDP的直接和间接贡献率合计在2个百分点以上,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三)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成绩显著,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城市公交、供水、燃气、环卫、园林等行业普遍引入竞争机制,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产业化稳步推进,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等经营性市政公用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市场日渐成熟,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初步确立。

2001年-2005年,全国城市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2万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7%,城市基础设施有效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

到2005年,全国城市用水普及率已达90.2%,燃气普及率达到82.9%,污水处理率达到48.4%。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54%,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网长度突破400公里。

节水、治污工作力度加大,“三河三湖”流域治理、三峡工程治污以及南水北调沿线治污工程稳步实施。

创建节水型城市活动深入开展,城市水价调整和审批程序逐步完善,部分城市开始了两部制水价试点。

全国城市累计节水18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量达2100亿立方米,对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

城市绿化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中国人居环境奖”的设立,有力地推动了城市政府改善人居环境的工作。

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8.13平方米。

创建园林城市的活动普遍开展,人居环境继续改善。

(四)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和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初步确立,工程质量稳步提高,建筑施工、勘察设计咨询行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企业效益和安全生产形势逐步好转。

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五”时期,建筑业增加值累计达到3.86万亿元,年均增长12.6%,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5.5%左右,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居第四位,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建筑业规模调控和结构优化取得重要进展。

建筑企业总数中,国有独资公司的比重下降为15%左右,股份制企业已占三分之二;90%的勘察设计单位实现了企业化改革。

建筑施工总承包类企业的比例由80%下降到51.3%,专业承包类企业的比例由20%上升到47.2%。

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十五”期间,全国已有325个地级以上城市设立了有形建筑市场,有形建筑市场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管理运作进一步规范。

工程招标率逐年上升,转包、违法分包和挂靠行为得到遏制,建筑市场有关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信用档案制度初步建立。

各地清理并废止了一大批带有地区封锁内容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建筑市场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

建筑市场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新机制初步形成,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竣工验收备案等制度基本建立,工程质量监督制度逐步完善,为规范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行为,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工程质量稳步提高,安全生产状况平稳,百亿元产值死亡人数从2001年的6.8人降到3.44人。

(五)建设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加强,标准化、信息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十五”期间,建设系统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技术创新的各项战略决策,围绕“节能、节水、节地、治污”四个影响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环节,加大科技研究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扶持重点攻关项目、重大技术开发和成熟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小城镇科技发展重大项目,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数字化工程,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居住区与小城镇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等科技攻关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工程建设标准工作取得新进展。

“十五”期间,重点针对直接涉及工程质量、安全、卫生及环保、节能等关系国家和公众利益的关键领域,制定发布了城乡规划、城市建设、房屋建筑、工业建筑、水利工程、电力工程等十五个部分的《强制性条文》,确立了以强制性标准为基本脉络的技术路线,强化了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实施监督,初步建立了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框架。

建设系统办公自动化等政务信息化工作和重点业务资源网的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建筑市场监督管理、城市规划监督管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督管理四个信息系统初步成型,建设系统信息网络技术普及应用程度明显提高。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数字化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管理信息化步伐,促进了建设行政管理政务公开,提高了社会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

(六)建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逐步深化,建设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依法行政能力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新颁布实施了4部建设行政法规(含1项修订),新制定实施部门规章44项。

各地也相继制定颁布了一批相关的地方法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建设法律法规体系框架。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取得明显实效,依法行政能力逐步增强。

经过三次清理,建设系统精减取消了近70%的行政审批项目,并相应修订和废止了一批相关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建立了相关事项的后续监管制度。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通过集中办公、网上审批、一个窗口对外等形式,初步建立了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条件、公开审批结果、限定办事时限的行政管理新机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稳步推进。

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

各级建设行政部门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注重规范行政行为,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着力解决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专项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城镇建设投资增长过猛、部分城市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作出了贡献。

但是,由于部分行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进展较缓,政府职能转变还未完全到位等原因,建设事业改革与发展中还有不少问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主要是:阻碍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体制性因素仍比较突出,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村庄与集镇规划建设管理薄弱的状况仍未改观;建设领域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制度、经济政策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尚不完善;建筑、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不健全,防止拖欠工程款的长效机制还未完全建立;一些地方城市建设和开发不遵循客观规律,超标准、超规模建设的问题还较突出;一些地方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供应不足,城镇拆迁行为不规范,拆迁安置补偿中的纠纷和矛盾时有发生;城市运行管理的系统性、协调性不够,预警应急能力不强,影响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隐患和矛盾不容忽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