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威风锣鼓单页

威风锣鼓单页

第一章认识威风锣鼓第一节什么是威风锣鼓威风锣鼓是诞生并主要流行在山西临汾一带的民间传统打击乐。

以鼓、锣、钹、铙四件乐器组成的四个声部的合奏为表现形式,由于其鼓声如雷,钹音清脆,锣鸣镗镗,威风凛凛,所以叫做威风锣鼓。

它属于清锣鼓,素锣鼓,不与丝竹管弦乐相配合(过去有的伴以小斗锣)。

四个声部,各自独立,有分有合。

不管出现哪个声部,鼓是核心,贯穿始终。

一般铙可以伴钹,出现重叠,而在铙击奏时,却不能出现钹的声音。

因此通常说:“有钹就有铙,有铙却无钹。

”就是这个道理。

威风锣鼓同其他民间打击乐一样,没有固定音高,只是由音响、节奏、力度、速度及其技巧来表现乐曲的感情。

它以连续击奏套曲为主,其节奏稳健,强弱分明,声震长空,引人入胜。

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

因此,当地村民以“华封三祝”寄寓多福、多寿、多子孙的愿望。

当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后,“威风锣鼓”也发展成为展现新时代农民心声的动态形象。

1990年9月山西临汾410名农民组成的“威风锣鼓”队在北京第八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大显身手,他们敲出、舞出震撼大地的强音,显示出了当代中国人民豪迈的气概。

第二节威风锣鼓的编制威风锣鼓的编制,包括乐器配备比例和队伍组建。

乐器配备,通常一个鼓配二至三个锣,召钹比鼓少些,铙钹比召少些。

如百人锣鼓队,一般是扁鼓二十二面(有的还另外配有三至五个大架子鼓),召钹十八副,铙钹十二副,锣四十八面。

这个比例,也不是绝对的,主要根据乐器体积音量大小而定,达到声部协调,音响和谐为目的。

每个声部的人数,必须配成偶数,以便排列队形。

锣鼓队的编制,不强求一律,规模可大可小,队员可多可少.一般来说,少则四十人,多则百人为宜。

特殊情况,亦可组成数百人大型锣鼓队,或在舞台上表演的二、三十人的微型锣鼓队。

因此,应视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定。

不论大型这是当前国内发现最早的乐器,这些古老的乐器,很早就在临汾一带流行。

威风锣鼓一开始,也可能只有鼓,其钹,锣由石片骨片,陶片,木头等代替。

进入青铜时代,发明了铜和冶炼技术,才逐渐有了铜质钹锣。

它在历史的长河里,在民间这块肥沃的土壤中成长着、健全着、完善着。

威风锣鼓,过去用于迎神赛社,朝山进香,求神祈雨,或在年节的社火活动中做前导。

没有社火活动的地方,只在村中十字街头,围成一圈,进行敲打,借此热闹。

建国以后,则成为节日喜庆中群众文艺活动的重要项目和游行队伍的仪仗音乐。

改革开放以来,在临汾地、市多次举行威风锣鼓专题比赛的基础上,从队伍、服饰、曲牌、队形、动作、舞姿、技巧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就连它的名称,也是在1980年元宵节地区举行的第一次锣鼓比赛时,从各地“锣鼓”,“威风”“锣鼓家伙”等不同的叫法中,统一为“威风锣鼓”的。

这样,既区别于其它锣鼓,更与本身特点名符其实。

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如今的威风锣鼓,已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

它不仅仅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参加文艺比赛的重要项目,而且成为省内外,海内外,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成为迎接宾客,举行盛会喜庆典礼,开工剪彩的礼乐;成为活跃贸易市场,促进经济交流的良好形式;也成为融洽感情,增进友谊的有效方式。

第五节威风锣鼓的特点威风锣鼓为什么如此诱人,博得人们的青睐呢?为什么能够有广泛的社会功能呢?其原因还是因为它有着独厚的自然特点。

一、个性突出,风格独具,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威风锣鼓突出表现在一个“威”字上。

演奏起来,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粗犷豪放,威武雄壮。

音响刚柔相济,跌宕起伏,时而缠绵婉转,曲折悠扬,象山间小溪,潺潺流水;时而紧锣密鼓,搅地荡天,似虎啸雷鸣,声震长空。

曲牌结构,严谨流畅,悦耳动听,雅俗共赏。

乐器音域宽广,声若洪钟,深沉浑厚,刚中有柔。

表演击奏多姿,形体健美,队形变化,繁而不乱,各种技巧交替施展。

再加槌缨,钹饰和鲜艳夺目的服虎下山》、《鸭子贩蛋》、《狗咬阵》、《风搅雪》、《厦坡里滚核桃》、《小茴香》、《乱插花》、《乱纽丝》等;有以锣鼓点数字和曲牌顺序,反映当地人们淳厚直爽,朴实无华优良传统美德的,如《三点子》、《四点子》、《八点子》、《五点子》、《六点子》、《十二牌》等等,这就说明,威风锣鼓总是把群众生活所熟悉的声音、景物、事象和感受到的情趣,通过艺术本能,通俗地、形象地表现出来,使其成为人民的心声,时代的脉搏。

因此,不论观赏它还是学习它都喜欢接受。

三、群众性,灵活性,自娱性,生命力强,易于普及。

在临汾一带的较大村镇,几乎都有单独的锣鼓队,不少小村也有联队,他们都有自己的传统锣鼓曲谱,不论男女老幼,都能参加击奏。

过去的锣鼓队,一般一、二十人,多系中老年,1980年以来,参与人员成倍增加,队伍日益扩大。

连妇女儿童都参加比赛登场表演。

因此出现了少儿锣鼓队、女子锣鼓队,这就说明了威风锣鼓的群众性。

威风锣鼓的娱乐性灵活性,具体反映在活动的时间场合和方式上。

平时、节日、白天、黑夜、舞台、广场,或动或静都可以演奏。

当人们劳动之余,高兴的时候,随时可以把乐器拿出来聚集在一起自敲自乐。

由于不受任何条件限制,所以在群众中很容易普及。

地人们却能习惯地把缺少的那一个八分音符读出来。

至于铙的声音,也没有显示,而当地群众却知道召钹只拍强拍,自然就把铙的声音现露出来了。

“口读谱”的例二、例四,都是一个道理,只是符号有所变化。

例三的符号,一般不常见,它以斜杠代表召钹,八叉代表铙钹,圈圈代表锣。

符号中每一个斜杠、圆点、八叉代表圈圈,都是一个八分音符。

其中,圆点没有念音,却有时值,所以每个四分音符(即一拍),都是由两个符号组成。

这些记法,在民间代代相传,它象“密电码”一样,只有本地、本村人知道。

从符号上看,只体现了锣钹配合的关系,却没有鼓的显示。

民间符号式口读谱的念音,也由于方言差别,把锣音念成镗、当、旦、刚、光、匡、康、锵和一二三四五六七等;把召钹声音念成平、庆、穷、恰等;把铙音念成嘁、嚓、叉等;把鼓音念成咚、嗵、噔等,各有不同。

第三节各种符号的说明威风锣鼓四种乐器发出的基本声音为平(召钹)、叉(铙钹)、匡(锣)、咚(鼓)属于正击。

但在运用技巧和闷击、花击以及击奏的位置变化时,字谱和符号则有变化。

威风锣鼓曲牌,按照简谱记谱规格,也标有各种记号,说明书如下:-----保持音记号。

即保持力度平衡、扎实、音响饱满,节拍要奏足。

||::|| 反复记号。

表示在这记号中间要反复击奏,有几个点就反复几次,最多不超过四个。

D.S 段落反复记号。

表示在这个记号中间要反复一次。

V 换气记号。

表示此外要换气。

〈渐强记号。

表示逐渐强起来。

〉渐弱记号。

表示逐渐弱起来。

而是浑厚沙哑,带有粗犷风味。

现在锣重量轻了,便于推、举、端、托、表演灵活,颇受群众欢迎。

也由于客观存在体小身轻,数量众多,所以编排队形,考虑动作时,总是以它为基础。

召钹铜制,直径在33至40公分之间。

它的称谓极不统一,它是由两扇钹对击而发出音响,在威风锣鼓里称召钹;也有因其共鸣腔大而叫“大碗钹”的;有的地方叫“铙钹”;临汾这一带简称叫“召”,为了统一,还是叫召钹为宜。

召钹,在威风锣鼓里的地位十分显要。

因它的音响清脆洪亮,它可领导一切乐器,而其它乐器,则无能为力。

另一方面,威风锣鼓曲牌,百分之九十五是从召钹开头的,如一首曲牌是这样开始的:||:平……平平平平……匡……匡匡匡匡:||,它非常自由,可任意延长,一人拍钹,可等待他人接锣。

所以有号召、呼唤人们来敲锣鼓的意思。

过去的召钹,共鸣腔(碗子)大,钹扇也大,一般八斤左右,拍起来嗡嗡作响,威震四方。

现在的召钹一般四斤左右,但由于锣鼓队人数众多,加之有了队形和表演,及服装的鲜艳,以视觉上的满足,弥补了音响上的不足。

铙钹称谓也不统一。

有叫钗钹的,还有叫召钹的,威风锣鼓里则称铙钹,简称“铙”。

起装饰作用),鼓的高低以背起鼓放在表演者腹部宜。

这样背起的鼓,鼓面平稳不会摇晃。

鼓棰厂家出厂即可使用。

锣锣的配件有:1.支撑杆一个(粗约3公分,直径长约30公分)2.尼龙绳一条(长约50公分)3.塑料管一条(长约20公分)随着威风锣鼓表演艺术的提高,锣的加工也做了改变,将支撑杆放在锣内三分之一的地方为其适宜的长度;支撑杆两面的剖面,要锯成马蹄形与锣内侧的弧圆面相吻合;支撑杆的位置要与锣原先钻的两个小孔成垂直状,然后在支撑杆与锣边接触处,从外边一边钻出两个小孔,用木镙丝拧紧,以防支撑杆转动(要注意撑杆尽量靠锣边,以防手握支撑杆后,接触锣面,影响声音),最后把塑料管套在尼龙绳的中间,将尼龙绳的两头,穿过锣边的两个小孔,拴在支撑杆上,绳子的长度,以手插进塑料管套握住支撑杆为宜。

锣棰厂家出厂即可使用。

召钹召钹的配件有:第三节乐器的操作方法鼓背鼓:双手拿好鼓棰,鼓带斜夸在左肩上,左手在鼓带下伸出以击鼓,右手则无鼓带的限制。

鼓挎好后,鼓腔贴腹部,鼓的前沿略低,双手握住鼓棰的后疙瘩(无缨穗的一端),左手举至胸前靠右,右手举至头顶,准备开打。

打鼓前,要思想集中,情绪饱满,精神振奋,昂首注目,好像即将冲锋陷阵的战士一样。

锣加工好后,锣手可用左手在锣面的一方,插进塑料套圈,握紧支撑杆,然后根据手的大小再整理绳子,至合适部位固定。

右手用拇、中、食指握住锣棰底端。

开打前和鼓一样要求,思想集中,目视前方,两腿平分,挺胸收腹,右手将锣棰举起,左手(锣)按教练要求,或提或端,准备开打。

召钹召钹加工好后,左手指平展,插入召钹与护手垫之间,呈握球状,如手感摇晃,还得紧握手垫,重新绑扎直至牢靠。

右手与左手同。

拍召前,两脚平分与肩同宽,两手握召,召面向上,曲肘托于胸前两侧,目视前方。

第四章击奏方法与基本技巧第一节鼓鼓的类别:威风锣鼓的鼓,基本上有三种。

一是现在最普遍通用的扁鼓;二是阴阳鼓,即一个鼓手打一大一小两个鼓。

大鼓架在架子上,小鼓架在其右侧,拍钹时敲其小鼓,敲锣时敲其大鼓。

优点是层次分明,音域宽广,更能显出阴阳对比。

三是架子鼓。

这种鼓在击奏时不能死打而要弹鼓,还要敲出阴阳鼓的效果。

即拍钹时敲鼓的前沿。

打锣时敲鼓心,听起来也是轻重缓急,音响丰富,对比显明,悦耳动听。

鼓是威风锣鼓的灵魂、核心。

它对威风锣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而敲鼓则十分讲究。

敲鼓,不论什么音符,都是右手打强拍,左手打弱拍。

如四分音符,|X X|(俗称一点子)如用单棰,即右手打,如用双棰,左右手同时打;八分音符|XX XX|(俗称二点子),则右左手先后均匀地各打一下;|XXX XXX|俗称三点子),则右手连续打二下,左手打一下;前十六后八分音符|XXX XXX|(也称三点子)则右左手各打下后,右手再打一下;动,发出|花儿花儿|的音响。

例如:匡匡匡匡|花儿匡|。

如花儿是一拍,鼓棰不要回划,如果是|花儿花儿匡|,那么两手从两侧向前划去,再从前向两侧划回,但必须是在一拍时间完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