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概论第3章
由于地球轨道速度对于光速的影响,使星光视方向与真 方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离,这就是恒星的光行差位移。
图3-17 光行差椭圆
地球公转以一年为 周期,恒星视位置绕转 其真位置也以一年为周 期,恒星视位置的绕转 路线,被叫做光行差轨 道,其形状则因恒星的 黄纬而不同。在南北黄 极,光行差轨道是半径 为20" 的椭圆 (与地球 轨道形状相同)。在黄 道上,变成长度为20" 2的一段直线。在其他黄 纬,光行差轨道都是半 长轴为20的椭圆:愈近 黄极,椭圆扁率愈小; 愈近黄道,椭圆扁率愈 大。
地球公转及其证明 一、 恒星周年视差
恒星年视差
❖ 地球轨道位置对恒星视位置的影响;
❖ 当日地连线垂直星地连线时,视差位移 达最大值(每年二次),为该恒星年视 差大小。
图3-12(上) 恒星年视差
图3-12 (下)恒星年视差
当地球轨道半径垂 直于星地连线时, 同一恒星的视差位 移达极大,被称为 该恒星的年视差。
❖ 远日点(地球七月初经过) : 152 100 000km。
图3-20 地球的近日 点和远日点
二、 黄赤交角
图3-21 地球的轨道面
三、地球公转的周期
参考点 恒星 春分点 近日点
黄白交点
周期名称 恒星年 回归年 近点年
交点年(食年)
地球公转角度 周期长度(日)
360°
365.2564
359°59′9″.74
图3-9(B) 恒星日与太阴日比较
在一个恒星日内,地球 自转360°,在一个太阴日内, 月球公转31°38,地球自转 373°38,这13°38的差值是 月球公转造成的,使太阴日 比恒星日长约54分。
四、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除极地为0外,全球相等。 ❖线速度:随纬度增大而减小,随高度增 大而增大。
❖ 恒星愈远,其年视差愈小(比邻星年视 差为0.76 ) ;
❖ 恒星年视差的角秒值,与恒星距离的秒
差距互为倒数:D
图3-13 恒星年视差与恒星距离
恒星愈远,其年视差愈小。若 年视差以角秒为单位,距离以秒差 距为单位,则二者互为倒数。
椭圆的偏心率因黄 纬而不同:在黄极是正 圆,在黄道是一直线, 其余都是椭圆。不论偏 心率大小如何,圆的半 径,椭圆的半长轴和直 线的一半,都是恒星年 视差。
(或地轴绕黄轴的圆锥形运动)
地轴的一种圆锥运动
❖圆锥轴垂直于轨道平面,指向黄极; ❖圆锥半径23(黄赤交角);
❖方向向西(与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 反);
❖速度每年50(主要为日月岁差,还有 行星岁差) ;
❖周期25 800年。
地轴进动的原因 ❖ 地球形状; ❖ 黄赤交角; ❖ 地球自转。
• 出没星区宽度=2(90-
• 周日圈与地平交角=90
三、 水平运动偏转
偏转方向: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 科里奥利力(地转偏向力)
F Vm·sin
科里奥利力只改变运动方向,不改变速率 影响地球大气环流,对形成行星风带、天
气系统和洋流有重要作用
第七节 地球的公转
雨中奔跑的行人,跑得愈快, 雨伞愈应向前方倾斜。与此类似 的,地球的轨道速度:
= 30 km/s
星光光速:
V
V = 300 000 km/s
则:
tan = 30/300 000 = 0.0001
= 20.47
这个角度为光行差常数。
图3-15 光行差与雨行差示意图
图3-16 光行差
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一、 地轴和极移
地极:地球瞬时自转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CIO(国际习用原点):统一的地极坐标原点
极移(polar motion) ❖定义:地球瞬时自转轴在地球本体内的运动。 (或南北两极在地面上的移动) ❖原理:地球内部物质不均匀性,不规则椭球体 造成。
❖极移特征:南北两极在地面上的移动,极 移范围不超过±0.″4,15米
角为当地余纬(90-)。
❖ 恒显星区:恒显星在天球上的赤纬范围;
❖ 恒显圈:恒显星区的界线,即在北点与地 平圈相切的赤纬圈。
• 纬度越高,恒显(隐)星区愈大,出没星区 愈小:周日圈与地平的交角愈小;
• 纬度越低,恒显(隐)区愈小,出没区愈大: 周日圈与地平的交角愈大。
• 恒显(隐)圈的仰(俯)极距=
• ⒊相关概念 • 偏心率(c/a), • 扁率(f=(a-b)/c), • 天文单位(轨道半长轴), • 中距点(地球轨道短轴的两端,地球4月初
和10月初过中距点),
• 近日点与远日点(分别位于长轴的两端, 地球1月初归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
太阳在轨道中的位置:两焦点之一
❖ 近日点(地球一月初经过) : 147 100 000km;
角速度:平均每日59(因距离而变化) 线速度:平均每秒30km(因距离而变化) 面速度:不变(开普勒第二定动
二十四气
我国古代把黄道按黄经等分为24个弧段。从太阳黄 经270°冬至起,每段跨黄经15°。太阳在黄道上视 行通过这二十四等分点的日期时刻,结合地面上的 物候气候的特征给以专名,形成二十四节气。在二 十四节气中,逢单数的叫节气,逢双数的叫中气。
365.2422
360°0′11″
365.2596
341°.6
346.6200
恒星年,地球公转真正周期;回归年,季节变化周 期;近点年和交点年均与日月食发生有关。
参考点自东向西移动,对应周期缩短,如回归年、 食年;参考点自西向东移动,对应周期加长,如近点年。
图3-22 四种年的比较
四、 地球公转速度
年视差和光行差比较 ❖ 黄纬愈高,年视差椭圆的偏心率愈小; ❖ 恒星年视差沿轨道半径方向偏离其平均 位置;
❖ 恒星光行差则沿轨道切线方向偏离其真 位置。
三、多普勒效应
地球轨道速度对星光频率的影响。
图3-18 年视差(左)和光行差(右)的比较 恒星年视差位置的偏离方向,二者有90之差。
6634′
恒星周日运动的路线(周日圈),即各 自所在的赤纬圈,都以南北天极为不动 的中心
天和地的关系,犹如球面和球心的关系, 周日运动的方向应同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恒星周日运动的周期和速度,如实反映 了地球自转的周期和它的角速度
二、 不同纬度的周日运动
恒显星、恒显区和恒显圈
❖ 恒显星:在北半球看来,天北极周围恒星永 不落地平,这部分周日圈全部位于地平以上 的恒星;
❖极移周期:包括14个月的周期,1年为周期 的受迫摆动(主要成分)
❖结果:各地经纬度变化,不造成天北极在 天球上的变化。
图3-4 极移与 进动的比较
极移是地极的移动,不涉及天极在天球 上位置的变化;进动造成天极的移动,不 涉及地极在地面上的位置的变化
二、 地轴进动(岁差:Precession)
定义:在外力作用下,地轴绕黄轴的缓慢的 周期性的圆锥形运动,引起了春分点位置沿 黄道的西退和天北极位置在星空中的变迁。
➢ 地球公转的后果:恒星周年视差,太阳周年运动,行 星同太阳的会合运动,月球同太阳的会合运动
第六节 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及证明
一、傅科摆实验 北半球为顺时针偏转,证明了地球自转的为逆时
针(向东)方向; 偏转速度为sinφ·15°/ h,在两极,傅科摆偏
转速度最大,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30°N, θ=7.5°/ h) 证明了地球自转的周期
图3-19 地球与地球共转轨道面的交角
地球公转的规律性 一、 地球轨道
轨道形状:椭圆
❖ 轨道半长轴(a):149 600 000km; ❖ 轨道半短轴(b):149 580 000km; ❖ 半焦距(c):2 500 000km; ❖ 周长(l):940 000 000km; ❖ 偏心率(e):0.016; ❖ 扁 率 (f):7 000。
黄道十二宫
西方的天文学家把黄道按黄经等分成12个弧段,叫 做黄道十二宫,每宫跨黄经30°。名称来源于它们 几千年前所在的星座。
图 3-5 左:陀螺的进动(向东) 右:地球的进动(向西)
图 3-6 力矩 M1>M2,合力矩使地轴趋近黄轴
地轴进动的表现 ❖ 天极周期性运动; ❖ 北极星变迁; ❖ 赤道面(和天赤道)的系统的变化; ❖ 二分点沿黄道西移(交点退行) ;
图3-7 北极星的变迁
❖ 使回归年小于恒星年(我国古称“岁 差”)太阳巡天一周,有别于季节上的 一周岁,差值为20 ;
傅科摆的特点是绳长、锤重, 使摆动能持续较长时间,并 在沙盘上留下摆动的轨迹。
图 3-1 傅科摆示意图
该傅科摆是一个镀金 球体,球内装有一些铜,球体 由一根不锈钢丝从75英尺 高的天花板上悬吊下来。 万向接头使它可以自由地 朝任何方向摆动。傅科摆 下方的电磁铁抵销了空气 摩擦力,使摆可以持续地均 匀摆动。由于地球的自转, 摆在一天中摆动的方向似 乎会变化。这个球体需要 36小时45分钟才能完成一 个周期。
图3-14 恒星年视差椭圆
❖ 恒星愈远,其年视差愈小(比邻星年视 差为0.76 ) ;
❖ 恒星年视差的角秒值,与恒星距离的秒
差距互为倒数:D
二、 光行差
光行差是由于地球轨道速度对于光速的影响, 使星光视方向与真方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 离,这就是恒星的光行差位移。
地球向某一恒星接近,在相互关系上,也可 以看作该恒星向地球接近。在地球上的观测 者看来,来自恒星的光线,既以每秒300 000 千米的速率投向地球,同时,又以每秒30千 米的速率作平行于轨道面的运动。这样,地 球上所看到的星光的视方向,实际上是这两 种运动的合成方向,因而不同于星光的真方 向。
❖ 恒隐星:天南极周围恒星永不升起南方地平, 这部分周日圈全部位于地平以下的恒星;
❖ 出没星:介于上述两部分星区之间的恒星, 有东升西落,这部分周日圈与地平圈相交的 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