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潜意识与无意识的是是非非
张洪家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意识(conscious)在心理学的领域中是一个很重要又极具争议的概念。
说它重要一点都不为过,因为自大心理学家冯特开始,就开宗明义地提到,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主观经验即意识;说它极具争议是因为它的概念太宽泛,所涉及的东西太多,我们无法给出一个精确的定义。
不过,如果我们细细研究,我们就会发现,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既包括对外界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它既涉及觉知时的各种经验,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意识可以是名词,指我们觉知到的内容,比如我们走在海边,我们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和在海面上飞翔的海鸥都是我们的意识;意识也可以是动词,指我们觉知的行为;意识也可以指心理状态的不同水平,比如清醒,警觉,注意力集中等。
除去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以人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把意识完全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其他的各心理学流派无一不把意识作为研究的一部分。
一、潜意识与无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混淆
据资料可查,莱布尼茨(Gottfriend Wilhelm von Leibniz;1646~1716)就曾在他的单子论中第一次把统觉与微觉对立起来,统觉是一种清晰的对自身内部的反省与意识[1],或许是意识这一概念最早提出的人。
如果我们承认意识的存在,那么和意识相关的一些概念,像无意识,潜意识,前意识等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
然而国人对这些概念的解读并非像认识其它概念那样深刻,尤其是对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区别,就更加迷惑和不解了。
北京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的彭聃龄教授在其《普通心理学(第三版)》中并没有给出潜意识的概念,只提到了无意识,她认为,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常见的无意识现象大致包括三种,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和盲视。
[2]研究人员让盲人被试区分在纸上画有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材料,得到的结果是被试答对的几率远远大于它的概率水平,说明尽管被试“看”不到刺激,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盲视(blindsight)。
在南京师范大学叶浩生教授主编的《心理学史》中提到了潜意识的概念,他认为潜意识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3]虽然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被社会风俗、道德、习惯所容纳,被排挤到意识阈限之下,但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潜意识中积极活动,正常人的举止言谈,日思夜梦,偶然失误,神经病患者的各种症状以及宗教、科学、艺术等的活动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影响。
书中也提到了荣格的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弗洛姆的社会潜意识。
而这些概念在暨南大学郑雪教授主编的《人格心理学》中却不能得到解释,比如用了“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无意识、前意识、意识”[4]这样的短语词组,所有以我们平常思维所能理解的“潜意识”的概念在这本书中全部替换成了“无意识”。
本人查阅了大量期刊论文,其中大部分对潜意识和无意识没有做出区分,出现了“集体无意识”“社会无意识”等词语[1][5],甚至有的人干脆在硕士论文的题目中用了“潜(无)意识”这样的词语,本人认为我们完全有必
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澄清,正确地合理地运用“无意识”、“潜意识”这两个词语。
二、意识、无意识之分
在整个普通心理学章节安排的框架下,意识和注意是单独作为一章来讲的。
(以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为例)。
这里就涉及到教材中心理学各个领域章节的安排问题,一般我们常把人的心理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过程又分“知”“情”“意”三部分,而个性又分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
心理过程指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它表现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种形式。
而意识则属于心理过程的一部分。
我们知道“潜意识、前意识”都是人格心理学中的概念,分属人格结构的一部分,它们并不属于心理过程,所以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对“潜意识”和“无意识”做出诠释和区分。
三、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之分
潜意识、前意识、意识这三个概念如果我们把它们连在一起用,那么它们则是指人格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流派的人格理论中的概念。
这里的“意识”确切的含义并非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一种觉知或者一种心理状态,而是指“人格”。
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三个概念是作为人格结构的三个部分。
意识是人格的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注意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前意识是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
潜意识则指很难或根本不能进入到意识中去,永远不可能回忆起的内容,包括性本能,生本能,死本能等。
我们通常举冰山的例子,如果我们在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下讨论问题,那么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指意识部分,紧挨着水面之下的那部分是中间层,属于前意识领域,最下层占了冰山的大部分,他支撑着整个冰山,我们无法看到,代表潜意识。
在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看来,意识和前意识两者虽然有所区别,但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的东西可以通过注意的努力或者回忆进入意识中来,而意识的东西当没有被注意时,则转入前意识中。
因此弗洛伊德把他们看成同一个系统,与潜意识相对应。
弗洛伊德曾说:“人格中有两大系统,一个是潜意识系统,另一个是前意识系统(包括意识)”。
[4]在弗洛伊德看来,潜意识观念的能量远比前意识或意识中观念的能量大,它是人格结构中最大、最有力的部分。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潜意识作为人格结构来讲时,我们常常用“无意识”来代替“潜意识”。
如果我们是在普通心理学心理过程的框架下讨论问题,我们也常常提起冰山,而这里的冰山一角通常仅仅指意识部分,而冰山下的广大区域属于无意识的范围。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这几个词的英文表达形式来做一番探讨。
意识,无论我们做何种解释,均翻译为“conscious”,无意识,我们也没有异议,翻译为“unconscious”,前意识译为“preconscious”。
最令人不解的是,潜意识,我们通常翻译为“subconscious”,不过也可以译为“unconscious”,因为“潜意识”可用“无意识”来代替,所以在英文书写时,也常把“潜意识”译为“unconscious”了,这一点在某些硕士论文或者博士论文中可以得到验证[6]。
四、潜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分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第一,“意识、无意识”和“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前者是心理过程中的两种意识状态,后者是人格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三种人格结构。
第二,在“意识、无意识”之分中,意识和无意识作为冰山在水面上和下的两部分截然不同,而在“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之分中,意识和前意识通常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下面的潜意识(无意识)作为对应的系统。
第三,“潜意识”仅仅指一种特定的人格结构,而“无意识”既可以指属于潜意识的那部分人格结构,也可以指一种心理活动或过程。
在平时的学习中,如果把握了上面三点,我们就不难对“无意识”、“潜意识”这样的词做出区分,对彭聃龄、郑雪、叶浩生等人的书籍以及众多期刊论文中涉及的部分做出合理的解释,同时对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的理解也更进了一步。
参考文献:
[1]赵晓燕.论弗洛姆社会性格与社会无意识理论[J].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8:7-8.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3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3-178.
[3]叶浩生.心理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7-225.
[4]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53-59.
[5]许静.与自由背离----浅析大众文化中的“集体潜意识”[J].青春岁月,2010(8).
[6]陈永愉.潜意识、情绪劳动与服务质量关系的研究[J].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0:14-20
2011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