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属矿床地下开采(2)PPT课件

金属矿床地下开采(2)PPT课件

四、上下盘沿脉加穿脉布置(即环形运输布置)
如图9-4所示。 从线路布置上讲设有重车线、空车线和环形线,环 形线既是装车线,又是空重车的联接线。
主井:翻笼硐室、储矿仓、箕斗装载硐室
副井:马头门、水泵房、变电室、侯罐室
二、井底车场的形式 有三种形式 如图8-2所示
1、尽头式井底车场:井筒单侧进、出车,空重车的储车 线和调车场均设在井筒一侧,需从罐笼拉出空车后,在推进 重车。这种车厂通过能力小,多用于小型矿井或副井。
2、折返式井底车场:井筒或卸车设备的两侧均设线路, 一侧进重车,另一侧出空车,空车经过另外敷设的平行线路 或从原线路变头返回。
六、系统简单,工程量小,开拓时间短,巷道平直,布置紧凑,一 巷多用。
七、其他技术要求::
如果涌水量大,且石中含泥较多,则放矿溜井装矿口应尽量布置
在穿脉内,以避免主要运输巷道被泥浆污染。
11
第三节 阶段运输巷道的布置形式
一、单一沿脉巷道布置 1、单线回让式:除会让站外运输巷道皆为单线,重车通
部分运输巷道并用天井、溜井与下主阶段贯通。
9
第二节 阶段运输巷道布置的影响因素 和基本条件
一、必须满足阶段运输能力的要求 首先满足阶段生产能力的要求,并留有余地。 二、矿体厚度和矿石、围岩的稳定性 矿体厚度小于4~15米,采用一条沿脉巷道,厚度在
15~30米,多采用一条(或两条)下盘沿脉运输巷道加穿脉 巷道。极厚矿体多采用环形运输巷道。 阶段运输巷应布置在稳定的围岩中,以利于巷道维护。 三、应贯彻探采结合的原则 应满足探矿的要求,又能为今后采矿,运输所利用。
运输设备和调车方式、井筒数量及各种硐室及其布置要求、
地面生产系统要求、岩石稳固性以及井筒与运输巷道的相
对位置等。
矿井生产能力大的应选用通过能力大的车场形式。年产 量在30×104t以上可采用环形或折返式车场;10~30×104t 的可采用折返式车场;10×104t以下可采用尽头式车场。
总的原则:在满足生产能力要求的条件下,尽量使结构 简单。这样可节省工程量,管理方便,生产操作安全可靠,
3、环形井底车场:由井筒或卸车设备出来的空车经由绕 道返回,形成环形线路。
4
5
6
三、井底车场形式的选择
选择合理的井底车场形式和线路结构是井底车场设计
中的首要问题。பைடு நூலகம்影响选择井底车场形式的因素很多,如:
生产能力、提升容器类型、运输设备和调车方式、井筒数
量及各种硐室及其布置要求、地面生产、提升容器类型、
第八章 井底车场及硐室
井底车场连接着井下运输与井筒提升,提升 矿石、废石和下送材料、设备等,都要经由这 里转运。因此,要在井筒附近设置储车线,调 车线、调车线和绕道等。此外井底车场也为升 降人员排水及通风等工作服务。所以,相应地 还要在井筒附近设置一些硐室,例如水泵房与 水仓、井下变电站、侯罐室等。井底车场是这 些巷道和硐室的总称。
12
三、 脉外平巷加穿脉布置:
一般多采用下盘脉外巷道和若干穿脉配合。这种布置的优点是阶段运 输能力大,穿脉装矿安全、方便、可靠,还可起探矿作用。缺点是掘 进 工 程 量 大 , 但 比 环 形 布 置 工 程 量 小 。 这 种 布 置 通 过 能 力 可 达 60 ~ 150×104t/a。
共同构成一个双环形的井底车场。(图见P54)
1、井底车场线路
(1) 储车线路:在其中储放空、重车辆,包括主井 的重车线和空车线、副井的重车线和空车线,以及停放 材料车的材料支线。
(2)行车线路:即调度空、重车辆的行车线路、调车 场支线,供矿车出进罐笼的马头门线路也是行车线路。
3
2.井底车场硐室:
过,空车待避,或相反。因此通过能力小,多用于薄或中厚 矿体中。
2、双线渡线式:即在运输巷道中设双线路,在适当位置 用渡线连接起来。 对于极薄矿脉,应使巷道断面位于矿脉中央,以利于掘进 适应矿脉的变化,如果矿脉形态稳定,则将巷道布置在围岩 稳固的一侧。这种布置通过能力可达20~60×104t/a。 二、下盘双巷加联络道(即下盘环行式或折反式)布置 :沿走向下盘布置两条平巷,一条为装车巷道,一条为行车 巷道,每隔一定距离用联络道连接起来。
8
主运输阶段: 需开掘一系列巷道如井底车场、石门、
运输巷道及硐室。 功能:连接矿块与井筒,形成完整的
运输,通风,排水系统。即:能将矿块中采出的矿石运出
地表;将材料,设备运到工作面;把入风井进来的新鲜空
气顺利地流到各工作面,将地下污风排出地表。是以解决
矿石运输为主,并满足探矿、通风和排水等要求。因此,
阶段运输巷道布置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地下工作人员
的安全和工作条件、开拓工作量的大小、运输能力及矿块
的生产能力等。 正确地选择和设计阶段运输巷道是十分
必要的。
副阶段是在主运输阶段之间增设的中间阶段,一般
是因主阶段过高致使回采产生困难或因地质和矿床赋存条
件发生变化而加设的阶段。副阶段一般不联通井筒,只掘
1
整体概述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2
第一节 竖井井底车场
一、井底车场的线路和硐室
组成井底车场的线路和硐室如图8-1所示。主、副井
均设在井田中央,主井为箕斗井,副井为罐笼井,两者
10
四、必须考虑所采用的采矿方法(包括矿柱回采方法)
例如崩落法,一般布置在脉外,并且要布置在下阶段的移动界限以 外,以保证下阶段开采时作回风巷道。根据采矿方法,装矿点的位置, 数目及装车方式来定。
五、符合通风要求
阶段巷道的布置应有明确的通风和回风路线,尽量减少转弯,避免 巷道断面突然扩大或缩小,以减少通风阻力.并在一定时间内保留阶段 回风巷道。
并且易于施工与维护。
7
第九章 阶段运输巷道的布置
第一节 运输阶段和副阶段
阶段运输巷道的布置或称阶段平面开拓设计,是矿床 开拓的一部分。 矿床开拓分为立面开拓和平面开拓。
阶段立面开拓:确定竖井、斜井、通风井、溜井、充 填井的位置、数目、断面形状及大小及与它们相连接的 矿石破碎系统转运系统等。
阶段平面开拓:主要是确定阶段开拓巷道的布置。 阶段平面开拓分主运输阶段和副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