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排采技术规范煤层气企业标准煤层气井排采工程技术规范(试行)2008-08-18发布 2008-08-18实施煤层气企业标准煤层气井排采工程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煤层气井排采工程施工过程中各工序的技术标准,包括排采总体方案的制定、泵抽系统、排采设备及地面流程的安装、场地标准、下泵作业、洗井、探冲砂、资料录取、分析化验、总结报告编制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煤层气井的排采作业工程。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对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文。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煤层气井排采作业管理暂行办法SY/T 5587.6-93 油水井常规修井作业起下油管作业规程 SY/T 5587.7-93 油水井常规修井作业洗井作业规程SY/T 5587.16-93 油水井常规修井作业通井、刮削套管作业规程 SY/T 5587.5-93 油水井常规修井作业探砂面、冲砂作业规程 SY/T5523-92 油气田水分析方法SY/T6258-1996 有杆泵系统设计计算方法3 排采总体方案的制定3.1基本数据3.1.1钻井基本数据钻井基本数据包括地理位置、构造位置、井别、井型、施工单位、目的层、开钻日期、完钻日期、完井日期、钻井周期、完钻井深、完钻层位、最大井斜、井深、方位、人工井底、补芯高。
3.1.2完成套管程序完成程序包括套管规范、下深、钢级、壁厚、水泥返高、固井质量、短套管、油补距。
3.1.3煤层深度、厚度及射孔井段3.1.4解吸/吸附分析成果包括含气量、含气饱和度、临界压力3.1.5注入/压降测试及原地应力测试数据包括渗透率、表皮系数、储层压力、压力梯度、研究半径、煤层温度、闭合压力、闭合压力梯度、破裂压力等。
3.2 排采总体方案3.2.1排采目的3.2.2排采目的层及排采方式3.2.3排采设备及工艺流程设计3.2.4排采周期3.3工艺技术要求3.3.1动力系统13.3.2抽油机3.3.3泵挂组合3.3.4 地面排采流程a.采气系统;b.排液系统;3.4排采作业管理3.4.1设备管理3.4.2排采场地、人员3.4.3排采资料录取3.4.4排采动态跟踪3.4.5排采汇报制度3.5安全、环保及质量要求3.6应提交的资料、报告3.6.1施工设计书(一式十份)3.6.2排采资料(一式两份)a.排采日报、班报b.排采水样半分析原始记录c.排采水样全分析报告d.排采气样全分析报告e.排采水、气产量动态曲线f.液面资料、示功图资料g.修井资料h.阶段性总结报告3.6.3总结报告(一式十份)3.7排采主要设备、材料4 泵抽系统及地面流程的安装4.1泵抽系统4.1.1执行《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煤层气井排采作业管理暂行办法》。
4.1.2 执行SY/T6258-1996标准《有杆泵系统设计计算方法》。
4.2地面流程执行《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煤层气井排采作业管理暂行办法》中的有关规定。
5 探冲砂5.1当油管或下井工具下至距煤层上界30m时,下放速度应小于1.2m/min,以悬重下降10,20kN时认为遇砂面,连探2次。
2000m以内的井深误差应小于0.3m。
5.2冲砂管柱可直接采用探砂面管柱。
管柱下端可接一笔尖或水动力涡轮钻具等有效冲砂工具。
5.2.1冲砂尾管提至离砂面3m以上,开泵循环正常后均匀缓慢下放管柱冲砂,冲砂时排量应达到设计要求。
5.2.2每次单根冲完必须充分循环,洗井时间不小于15min。
5.2.3直径139.7mm以上的套管,可采用正反冲砂的方式,并配以大排量。
改反冲砂前正洗井应不小于30min,再将管柱上提6,,m,反循环正常后方可下放。
5.2.4井口、绞车、泵车各岗位密切配合,根据泵压、出口排量来控制下放速度。
5.2.5连续冲砂超过5个单根后,要洗井1周后方可继续下冲。
泵车发生故障须停泵处理时,应上提管柱至原始砂面10m以上,并反复活动。
5.2.6提升设备发生故障时,必须保持正常循环。
5.2.7冲砂施工发现地层严重漏失,冲砂液不能返回地面时,应立即停止冲砂,将管柱提至2原始砂面以上,并反复活动。
可采用蜡球封堵、大排量联泵冲砂、气化液冲砂等方式继续进行。
5.2.8冲砂至井底或设计深度后,应保持400l/min以上的排量继续循环,当出口含砂量小于0.2%为冲砂合格。
然后上提管柱20m以上,沉降4h后复探砂面,记录深度。
5.2.9冲砂深度必须达到设计要求。
5.3资料录取5.3.1探砂面a. 时间;b. 方式;c. 悬重;d. 方入;e. 砂面深度。
5.3.2冲砂a. 时间;b. 方式;c. 冲砂液名称、性质、液量、泵压、排量;d. 返出物描述、累计砂量;e. 冲砂井段、厚度;f. 漏失量、喷吐量、停泵前的出口砂比;g. 沉降时间、复探砂面深度。
6 下泵作业6.1技术要求6.1.1下井油管及井下工具螺纹必须清洁,连接前要涂匀密封脂,并检查有无弯曲、腐蚀、裂缝、孔隙和螺纹损坏,不合格不准入井。
6.1.2油管外螺纹必须放在小滑车上或戴上护丝拉送。
6.1.3用动力钳上油管螺纹。
油管螺纹不准上斜,必须上满、旋紧,扭距符合规定。
6.1.4油管下到设计井深的最后几根时,下放速度不得超过5m/min,防止因长度误差顿弯油管。
6.1.5下入井内的大直径工具在通过射孔井段时,下放速度不得超过5m/min,防止卡钻和工具损坏。
6.1.6油管未下到预定位置遇阻或上提受卡时,应及时分析井下情况,校对各项数据,查明原因及时解决。
6.1.7下井油管必须用油管规通过。
6.1.8入井油管及工具必须反复丈量三次,累计复合误差应小于0.02/100m。
6.1.9入井油管及工具的下入深度与设计深度误差应小于0.3/100。
6.1.10下泵管串完成后,清水反洗井至进出口液性一致,对管串正试压5Mpa,10min压降小于0.3 Mpa。
6.1.11下入泵杆缓慢探泵底,加压小于2KN,复探两次无误上提,调整防冲距0.5-0.6m。
6.1.12试抽憋压3,5Mpa,10min压降小于0.3 Mpa。
6.2资料录取6.2.1作业时间;6.2.2施工单位;6.2.3油管及井下工具数据:规格、钢级、壁厚、根数、完成深度。
6.2.4油杆及井下工具数据:规格、钢级、根数、完成深度等。
6.2.5管串完成后试压情况。
6.2.6试抽憋压情况。
7 洗井37.1技术要求7.1.1洗井液的相对密度、粘度、pH值和添加剂应符合施工设计要求。
7.1.2洗井液储备量为井筒容积的两倍以上。
7.1.3洗井开泵时应注意观察泵注压力变化,控制排量由小到大,同时注意观察出口返出液3情况。
若正常洗井,排量一般控制在25,,0m/h。
7.1.4洗井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泵压、排量、出口量及漏失量等数据。
泵压升高,洗井不通时,应停泵及时分析原因进行处理,不得强行憋泵。
7.1.5洗井过程中加深或上提管柱时,洗井液必须循环两周以上方可动管柱,并迅速连接好管柱,直到洗井至设计深度。
7.1.6进出口相对密度应一致,出口液体干净无杂质污物。
7.1.7洗井液不得漏入地层,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层的污染和损害。
7.1.8洗井施工中,提升动力设备要连续运转不得熄火。
7.1.9出口管线连接应平直,末端用地锚固定。
7.1.10严重漏失井要采取有效堵漏措施后再进行施工。
7.2洗井资料录取7.2.1作业时间;7.2.2洗井方式;7.2.3洗井液性质:名称、粘度、相对密度、切力、PH值、温度、添加剂及洗井液杂质含量等;7.2.4洗井参数:泵压、排量、注入排量、漏失量;7.2.5洗井液排出携带物:名称、形状及数量。
8 排采场地标准8.1井场平整、清洁、不污染、无杂草,井场边缘距高压线及其它设施一般不少于50m ,特殊情况时要采取防范措施。
8.2井场布局要考虑不同季节时的风向。
8.3井场范围一般为30,30m ,并要有围栏圈闭。
8.4消防器材齐全、性能良好,要有专人负责,定期检查。
危险区要有明显标志牌,如高压危险牌、禁止烟火牌等。
8.5井场内要有排水池,排液要符合工业卫生标准与环保标准。
8.6气水管线要有颜色标志。
8.7进入井场的工作人员要穿戴劳保用品,危险区有安全护栏。
8.9冬季有保温设施。
9 排采及资料录取9.1原始资料录取9.1.1排液数据a. 氯离子:每班(8小时)作一次分析,单位mg/l,修约到小数点后一位。
b. PH值:每班(8小时)作一次分析。
c. 含砂:每班(8小时)作一次分析,修约到小数点后两位。
3d. 水表初值、水表终值:每两小时记录一次,单位m,修约到小数点后一位。
3e. 产水量:产水量每两小时记录一次,单位m,修约到小数点后一位。
每班(8小时)作一次班产水量小计,三班汇总到日排采数据表。
f. 动液面:每班(8小时)作一次计算,单位m,修约到整数。
特殊情况如气水产量突然变化、检泵、改变工作制度前后、停抽前后等要及时测量。
9.1.2采气数据4a. 套压:每一小时记录一次,单位Mpa,修约到小数点后两位。
b. 系统压力:每一小时记录一次,单位Mpa,修约到小数点后两位。
3c. 气表初值、气表终值:每一小时记录一次,单位m,修约到小数点后一位。
d. 工作流量:气表终值与气表初值之差,e. 修正系数:将工作流量换算成标准流量时根据系统压力计算出的系数。
f. 标准流量:标准状态下的气体流量。
3g. 分离器量:每一小时记录一次,单位m,修约到小数点后一位。
h. 产气量:标准流量与分离器量之和。
每班(8小时)作一次班产气量小计,三班汇总到日排采数据表。
9.1.3示功图:每10日一次测量,包括功图、电流、载荷等,如发现抽油机及井下泵工作异常,要及时进行测量诊断。
9.2分析化验资料录取9.2.1每15日分别做一次气水全分析。
9.3排采动态分析根据所采集的原始数据,及时作产量、压力、液降等参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及时跟踪排采动态,分析排采变化,以便及时修正排采工作制度,使产能达到最佳状态,并预测未来产能的变化趋势。
10 气水分析10.1气样全分析10.1.1技术要求a. 采用排水取气法或球胆采气;b. 每次采样不少于两个样品(平行样);c. 每个样品不少于500ml;d. 采样后要在48小时内进行分析;e. 每个样品空气含量不超过10%。
10.1.2分析化验项目a. 采样日期;b. 分析日期;c. 样品编号;d. 项目:N、CH、CO、HS、CH、CH、iCH、nCH、IcH、nCH; 24222638410410512512e. 组分含量、总值、空气含量,单位:百分含量,修约到两位小数;f. 相对密度,修约到四位小数;10.2水样全分析10.2.1技术要求a. 采样瓶必须用水样清洗3次以上。
b. 每个样品不少于500ml。
c. 每次采样不少于两个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