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
Four human infective species
50%
P. f.
7%
P.M.
<1%
P.O.
43%
P.V.
分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疟疾
2.4 billion people at risk (40% world’s population) 300-500 million cases each year
• 2、厚血膜疟原虫计数:疟原虫数/ul血= 疟原虫数/白细胞数*白细胞数/ ul血。计 数200个以上白细胞,白细胞数/ ul血: 6000。 • 3、薄血膜疟原虫计数:疟原虫数/ul血= RBC疟原虫感染率* RBC数/ ul血。检查 1000个RBC, 男:500万个/ ul血,女: 450万个/ ul血
孢子生殖 雌按蚊叮咬疟疾患者,疟原虫随血液进入蚊 胃内,其他各期原虫在蚊胃中均被破坏和消 化,只剩下大小配子体(即 雌雄配子体)继续在蚊胃内 发育。配子、合子、动合子、 卵囊,发育至这个阶段约需 24~48小时。
随后,卵囊逐渐长大,呈瘤状向蚊胃壁外突起 。在卵囊内,核和细胞浆进行 孢子增殖,形成子孢子。一个 囊内可有1千以至上万个子孢 子。成熟的卵囊破裂后,子孢 子通过蚊体的血腔到达唾液腺。
3、裂殖体
核分裂、胞质也分裂,形成裂殖子。疟色 素成堆。被寄生RBC胀大明显。 4、配子体 圆形或椭圆形,疟色素 分散,核增大,1个。胞质占 满胀大RBC。♀配子体,♂配 子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P.V.、P.F.疟原虫形态区别
p.v.
环 状 体 (早期 滋养 体)
p.f.
环较大,核1 环纤细,核1
个,占RBC直 个或2个,占
30000 红内裂殖 12-24 子 36-48h 配子体 圆形 无
新月蜡肠
蚊内发育 105 / T- 111 / T-16 14.5
形态
• 疟原虫包括核、胞浆和色素。 • 吉氏或瑞氏染色:核呈鲜红色或紫红色 ,胞浆呈兰色,色素呈黄褐色或深褐色 。
形态 以p.v.为例。吉氏或瑞氏染色。
1、环状体(早期滋养体) 胞质环状、蓝色。细胞 核1个,红色。 2、滋养体 胞核增大,胞质增多 。伪足、疟色素(棕黄色) 、薛氏小点(淡黄色)、被 寄生RBC胀大。
子孢子注进人体。
(2)输血感染。 (3)胎传感染。
4、在RBC内发育时间: p.v.和 p.f. 48h p.m. 72h
生物学特征
P.V. 红外发育 8d 休眠体 有 P.F. 5d 无 斑点 P.V. 薛氏 P.F. 茂氏
疟色素
棕黄色 黑褐色
8-26
红外裂殖 10000 子 增殖周期 48h RBC胀 大 有
血 片
制
作
采血部位:无名指或耳垂末梢血液。小孩在足 后根。 采血时间:p.v. 在发作数小时至10余小时内。 p.f. 在发作开始时采血。 血液涂片:
染色方法
• 一、吉氏染色: 用甲醇固定薄血膜,待干。将吉氏 染液用水配成3%的稀释液,用滴管将此稀释液滴在 厚、薄血膜上,染色25-30分钟后,用水沿玻片边缘 轻轻冲洗,晾干。大批血片染色时可将玻片插入染色 缸内染色。 • 二、 瑞氏染色: 染色时,在厚、薄血膜间用蜡笔划 一条横线,在厚血膜上加清水2~3滴溶去血红蛋白, 在薄血膜上直接加约1ml瑞氏染液染色2分钟,然后 在薄血膜上再加与染液等量的水、稀释,将染液引到 厚血膜上,使厚、薄血膜同时再染色5~6分钟,水洗 晾干。
红细胞外期
子孢子侵入人体后30分钟内存在于血液循 环里,而随后即离开周围血液,这个阶 段血液内无任何时期的疟原虫。恶性疟 到第7天,间日疟到第9天,血液的感染 性才恢复。 • 红前期裂体增殖时间为:间日疟8天,恶 性疟5.5~6天,蛋形疟9天,三日疟11~ 12天。
迟发性红细胞外期
• 间日疟、蛋型疟有迟发性红外期,且三 日疟感染原可在5~8年原再发,最长者 达30~40年。 • 通常认为恶性疟原虫没有迟发性红外期 。
裂殖体和配子体
• 除虫体略有缩小而着色较深外,几乎与 薄血片一样。
径1/3,常见 RBC直径1/5.
1个原虫。
常见2个原虫
。
P.V.、P.F.疟原虫形态区别
p.v.
虫体变大,
滋 养 体
p.f.
外周血液难
形状不规则 查到,疟色 ,伪足、空 素黑褐色。 泡、疟色素 。RBC胀大
P.V.、P.F.疟原虫形态区别
p.v.
未 成 熟 裂 殖 体
p.f.
中看不到,核 ,疟色素集成
红细胞外期
人体疟原虫的红细胞外期(红外期)是指 由雌蚊叮咬,子孢子进入人体后,在肝 脏实质细胞内进行的裂体增殖,称红细 胞前期(红前期)。红前期是指子孢子 随按蚊叮咬侵入人体后,尚未进入红细 胞内发育前,在肝实质细胞内进行裂体 增殖的阶段。在肝实质细胞发育的裂殖 体均称潜隐体。成熟的潜隐体分裂出来 的裂殖子则称潜隐子。
红细胞内期
• 潜隐子进入红细胞便开始在红细胞内进行裂体 增殖,这个时期称为红细胞内期(红内期)。 潜隐子进入红细胞后成为环状体,摄食红细胞 内的血红蛋白及其他营养,渐渐发育长大,细 胞浆呈阿米巴活动,称阿米巴样体或滋养体。 疟原虫摄食血红蛋白后的代谢产物,积蓄在细 胞浆内,成为疟色素。随着虫体发育,色素逐 渐增多。虫体发育到一定程度,核开始分裂, 经过反复分裂,即有一定数量的裂殖子。
分布
• 高传播地区:云南、海南 • 疫情不稳定地区:湖北、安徽、河南、 江苏等 • 基本控制地区:
分布
分布
• 全国有15个省、自治区近三亿人口的548个县 仍受疟疾威胁, • 其中 7个省的 29个县年发病率超过1%。 • 恶性疟疾仍在7个省、自治区部分县市流行, 其中已知有31个县出现抗氯喹株。 我省疟疾主要在襄樊、随州、孝感、荆门四市 的18个县(市、区)流行
• >1 million deaths each year
我国疟区分布:
1、北纬33以北 低疟区 单纯流行p.v. • 2、北纬25-33 中、低疟区 p.v.(重) • p.f.(存在) p.m.(少见) • 3、北纬25 以南 高疫区(山区) 低疟区(平原) • p.f.(多见) p.v.(次之)
影响染色效果的因素
• 血片染色好坏除了与玻片是否清洁,血片制作质量好 坏等有关外,还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 (一)染料和溶剂的质量 染料、甲醇和甘油如果不 纯,常使配制的染液偏酸或偏碱而影响染色效果。因 此必须用分析纯的甲醇和中性甘油,而且在配制时所 用的器具必须干净而无水份。 • (二) 染液的新旧 新配制的染液因色素尚未充分溶 解,染色力较弱且常呈偏碱性.染液存放时间越久, 染色力越强,尤以吉氏染液更甚。通常在染液配制 1~2周后才使用。盛装染液的瓶子应加塞盖密,以防 吸潮而影响染液质量。
生活史
子孢子
囊合子
动合子
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
合子 ♀♂配子
在蚊体内
子孢子
迟发型
在人体内
♀♂配子体
裂殖子
速发型
裂殖体 裂殖体
裂殖子 裂殖子
RBC外期(在肝细胞内)
环状体
裂殖体 滋养体
RBC内期(在红细胞内)
生活史
1、终宿主:按蚊 中间宿主:人
2、感染期;子孢子
3、感染方式: ( 1 ) 人 被 含 子 孢 子 按 蚊 叮 咬 ,
疟原虫
malaria parasite
种类
1、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P.v.)
2、三日疟原虫 (P. malariae)
3、恶性疟原虫 (P. falciparum)
(P.m.)
(P.f.)
4、卵形疟原虫 (P. ovale)
(P.o.)
Plasmodium disease statistics:
镜下形态
大滋养体
裂子体
厚血片形态
• 小滋养体:呈环状或因空泡消失而变成 各种形状,形状的改变因胞浆向核的一 侧,或同时向二侧收缩,或围住核,或 环中间有几处断裂开而决定。 镜检时常见“!”、 “,”、“飞 鸟”、“V”形 和“鸟眼”等。
大滋养体
• 间日疟大滋养体运动活泼,空泡大,故形态变 化较大, 呈阿米巴样或缩成各种形状,常见 有些原虫的胞浆缩为圆形,核和色素均被包在 中间,着色很深,只能看到深兰色的胞浆和黄 褐色的色素折光,核模糊不洁,或仅于调节显 微镜的亮光时,才隐约可见。有些 胞浆皱缩断裂成几个团块,大小不 一,互不连接,核位于胞浆之中或 外边,色素分布不匀。有些则仅见 胞浆和色素而核看不清楚。
团块状,黑褐 色
较大,核分裂 通常在外周血
为2个以上, 均匀 。RBC
疟色素分布不 分裂为2个以上
胀大。
P.V.、P.F.疟原虫形态区别
p.v.
成 熟 裂 殖 体
p.f.
裂殖子12- 外周血液难
24个,平均16 查到,裂殖
个。疟色素 子8-36个,
成堆。RBC 平均18-24
胀大。 个,疟色素
集中。
疟原虫 计数
• 1.半定量计数:厚血膜 每个视野观察到疟原虫 平均数估计疟原虫密度。
• • • • • 少:厚血膜疟原虫数小于10个、平均每个视野小于1 +:100个视野中平均每个视野1-5个 ++: 100个视野中平均每个视野6-10个 +++: 100个视野中平均每个视野11-100个 ++++: 100个视野中平均每个视野100以上
疟疾的实验诊断
病原检查 免疫诊断
1.查抗原 可诊断现症病人和带虫者 。血中有疟原虫时才能查出 其抗原,一旦治愈,抗原在 短期内即行消失。 2.查抗体 适用于多次寒热发作又未 查明原因者。原虫血症后1周 可查出抗体,故没有早期诊 断价值。 3.查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