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清照永遇乐公开课(课堂PPT)

李清照永遇乐公开课(课堂PPT)

19
三、归纳主旨
以今昔元宵的不 同作对比,塑造了一 个历经国破家亡之痛 变为形容憔悴、蓬头 霜鬓、心态衰老的老 妇的形象,抒发了深 沉的身世之悲,盛衰 之感。
20
三、重温李清照作品,总结其成就
《醉花阴》、《声声慢》、《桂花》、《永遇乐》
醉花阴
声声慢
薄雾浓云愁永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
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
27
链接高考: 2013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 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 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答:作者借楼上笛芦,迷蒙山水、千里燕子、两中梨花, 用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的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
词”应是可信的。李清照这个时期的境遇和心态与靖
康之变之前相比,是截然不同的。
4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6
2、解读文本大意
•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与 绚丽的暮云珠联璧合。景致如此美好,可我 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绿柳如烟,笛声幽 怨,春天的气息又有多少?这元宵佳节融和 的天气,又怎能知道转眼之间不会有风雨出 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 我只能婉言谢绝。
24
能力提升1:
江雨望花 (唐)崔涂
细雨满江春水涨,好风留客野梅香。
避秦不是无归意,一度逢花一断肠。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1)此诗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作者选取了细雨,春水,春风,芳香的野梅
等景物,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春光图,是“乐景”;
三四句的“归意”和“断肠”,加上注释中的
④“谢他酒朋诗侣”: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 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当有“酒朋诗侣”用17
3、既然作者不愿外出,又要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态?
这反映了词人一方面 心境悲苦,没有了 游玩的心情;另一方 面又对过去美好的生 活怀有怀念和向往, 希望在别人的笑语中 重温旧梦。体现了词 人对现实的感伤和对 往事的追念。
(字大、家词都)看更能重表元现宵她节的,心于境,是因出为现—了—女—宾—满———— ———————座 热———闹,— ——欢莺— ——快歌— ——场燕— ——面舞——————。,———搔——首——弄——姿——,——互————相——比——美——的——————
10
• 2、在这不同的元宵节上分别能读出怎样的李清照?请 大家按如下形式展开思路,组织语言。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 青柳色新”,展现了一片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 诗人却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怅。 可见,乐景写哀情,更能突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悲 伤和对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后生活的关心和 同情。
16
2、试着从词的上阕把透露词人心理的句子找出来,说说 透露出来的是怎样一种心境?美景当前,为什么作者 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① “人在何处”一问,点出词人的处境:飘泊异乡,这 与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体现了诗人颠沛流离的悲哀。
21
• 至此,李清照已经渐渐走进我们的内心。其作 品无论是写少女的情怀、思妇的幽怨、流离的凄苦、 亡国的悲愤,无一不充溢着真挚的情感。如果说柳 永用他的执着开创了婉约一派词风,那么李清照则 用她炽热的真情将婉约派词作推向顶峰。她第一次 以一个女性真挚感人的作品占据了一个崇高的位置, 其作品犹如夜空中的点点星光,虽然数量上无法与 众多的男性作品抗衡,但也发出了璀璨的光芒。可 以这样说,没有李清照的词作,宋词就会失去一半 光泽;没有李清照的词作,中国文学史的星空也将 黯然失色。在今天的喧嚣与浮躁中,当我们向层层 叠叠的文字中去寻找生命的纯真时,总能看到那个 立于乱世的秋风、黄花中的美神。
—————没——有——了——装——扮————,——游——玩——的——心——情——。——————————————————
11
昔日的元宵节词人是什么感受?
• 明确:欢乐的、幸福的、充满生活热情的。 年轻的、无忧无虑的、家庭美满幸福、爱情 甜蜜、其父为官于朝、国泰民安等等。
• 这个欢乐、幸福的李清照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只能存在于回忆中了,如今元宵节上的李清照 又是怎样呢?
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 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 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
纱厨,半夜凉初透。 是旧时相识。
东篱把酒黄昏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
后,有暗香盈袖。 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
莫道不销魂,帘卷 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西风,人比黄花瘦。 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
了得!
明确:憔悴、孤寂、充满忧愁、为国破家亡夫 死而忧伤的李清照。
12
、重点品读
1、开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写的是一幅 夕阳娇艳,晚云瑰丽,“夕阳无限好”的图景,而 全词表现的却是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无限 伤感,开篇这两句是否与全词的意境不一致,为什 么? 答:开篇这两句与全词的意境是一致的,这是一种乐 景写哀的手法。上片写今年元宵的情景。 开头两句, 用浓墨重彩描绘元夕傍晚的景象。落日像熔化了的金 那样鲜红,晚霞像合围的璧玉那样艳丽。这晴朗的暮 景,预示着今晚的元宵将有一番繁华热闹的景象。 但是,“我”面对着这乐景,所产生的是悲情。
② “春意知几许”一问,初春时节听着笛子吹秦出哀怨 的《梅花落》,再加上词人飘泊异乡,所以虽有“染柳烟 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 哀思。
③“次第岂无风雨”一问: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 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 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 颠沛流离的境遇,以及历尽灾难,觉得世事无常、战战兢 兢、凄凄惶惶、多疑多虑的心境。
14
如何判断“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①明确含义: 乐景: 美好热闹的景物 哀情: 哀伤悲凉的情感 ②先通读全诗,读懂情感,确定是“哀情”;
③分析景物描写,而且确定是“乐景”。
15
知识迁移
• 如柳永的《雨霖铃》的结尾“此去经年,应是良 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虽说是“虚设”,但终是美景,但诗人心中却蕴 涵着难以排解的愁苦。
13
以乐景写哀情 : 是借景抒情的一种艺术手法, 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 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 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就是用“以乐景写 哀”的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哀情。
绚丽的元宵晚景,与词所中体现的流离之苦、 思家之痛及游玩的无绪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 此更好地突现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的无限伤感。
18
4、这首词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 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对比手法 (2)①今昔对比。即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
的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这贯穿全篇的。 ②人与己作对比,乐与悲作对比。“中州
盛日”的元宵乐,今年的元宵悲。在今年元宵 中,别人欢乐,“我”伤悲。
(3)通过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这就把身世之 悲和盛衰之慨的主题思想更鲜明地突现了出来。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李清照《醉花阴》 “____,____,____。” 三句诗
构成一幅西风瘦菊,佳节冷落,佳人对花兴叹,怜花 自怜的图画。 (2)李清照《声声慢 》“____,____,____。” 开头用七组 叠字 ,奠定了全诗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3)李清照《鹧鸪天·桂花》描写桂花特点的诗 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 时光,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 翠宝珠,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精心打扮, 与人争艳。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花白散乱, 懒得在夜间出去。不如在帘儿的底下,听一 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8
一、整体把握:
• 1、这首词写在元宵节的黄昏,写了李清照 的所见所闻所感。请大家再读全词,看看 作者写了几个元宵节。(请找出标志性的 词语) 明确:两个。昔日的元宵节;今日的元宵节。
“唐末逃避乱世”的背景,可知诗人写的是“哀
情” 。
(3)通过美景更加表达了诗人乱世之际、漂泊异
乡、思乡怀人的悲伤之情。
25
能力提升2:
观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1)对比(2)作者把久旱无雨时两种不同生 活进行对比:农民为一年的生计而忧虑,豪门权 贵却沉溺在笙歌竟日、曼舞终宵的奢侈荒淫生活 中,反而怕天阴下雨乐器受潮。(3)深刻体现了劳 动人民的苦难与统治阶级不顾人民疾苦的极端腐 朽堕落的本质。
我读出了—今懒—得日—元打—宵扮——节—时—,—自—惭—形—秽——、—心—灰—意—冷—、—
的李清照,是通过词中的—“—如—今—憔—悴——,—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
“风
——————(句)看出来的。尤其是此句中的 —鬟—霜—
(字、此词句)写更出能了表词现人她的历心尽境灾,难因,为容—颜——憔—悴—,鬓—早”—已—
9
• 2、在这不同的元宵节上分别能读出怎样的李清照?请 大家按如下形式展开思路,组织语言。
昔日元宵节时心情欢快,精心打扮
我读出了————————————————————
的李清照,是通过词中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争”
——————(句)看出来的。尤其是此句中的 ———
•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 下片分析。(3分)
答: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将修禊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 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而不能参加,增添愁绪, 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28 送 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苦。也就令人愁眉不展了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