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诗的成长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曹操的一首很有名的诗《观沧海》,提起这首诗,想必很多人都会和原来的我一样把它当做一首山水诗。
但是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
那么,山水诗究竟是什么,它起源于什么,又是怎么发展的?接下来我想大概论述一下。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山水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种类,山水诗,顾名思义,就是描摹山容水态的诗歌。
汉字的象形性、词语的多义性以及语法的无规则性,使诗歌在山水形象的创造上表现出“意在言外”的特点,也使得山水诗具有了独特的韵味。
我国的山水诗兴起于东晋。
但这只是大多数人包括我的看法。
关于山水诗的形成,大致有三种观点:一种意见认为山水诗形成于汉魏之际,但是山水诗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出现在诗坛,是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汉魏之际还不具备这种历史文化的基因;第二种意见认为山水诗形成于南北朝的“宋初”,奉谢灵运为山水诗的“鼻祖”,虽然我挺喜欢谢灵运,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它不符合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早在谢之前就有人写山水诗的实际;第三就是我所赞成的这个观点,起于东晋,当代著名学者范文澜和钱钟书就是这个观点的支持者。
这也就是为什么观沧海不算是山水诗的原因,曹操生活的时期山水诗还未形成。
东晋之前,山水与诗歌就有了缘分,但山水占的比重太小,所以就只算是孕育时期,而东晋之后,山水描写才从题材上成为一篇作品的主要描写对象,并在视觉上成为作家的真正审美客体。
这即是甄别山水诗的两条标准。
山水诗的勃兴。
中国山水诗的勃兴历史,同谢灵运的名字分不开,他是开创山水诗新局面的划时代的诗人。
谢灵运以毕生的努力摹写大自然呈现的繁富多姿,刻画灵山秀水的外在形态,将所见到的山川胜境一一作出精细的描绘,使之再现于读者眼前。
这些精美的艺术,沾溉了一代代的诗人与读者,为我国山水诗的勃兴与发展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山水诗的昌盛。
隋唐王朝的建立,使中国重新获得空前的统一。
面对锦绣中国山水,诗人的创作源泉也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般,同晋宋相比,山水诗的内涵自然也是空前地充实了。
唐人对老庄美学思想的体悟与运用,为山水诗的创作、昌盛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他们不滞于山水外形的描摹,尤其捕捉山水的神韵,聆听自然的律动,塑造幽深的意境,感悟人生的哲理。
在唐代山水诗中反映的种种美学意味,决不是单一的,而是交融着道、儒、释诸家的艺术精神。
初唐时期,唐太宗致力于文风改革,提倡文质并重。
诗人队伍不断壮大,山水诗也开始具有新的面貌,从绮靡、板滞向明丽、疏阔转变。
“四杰”、陈子昂、张若虚、沈佺期、宋之问等新秀登上诗坛,他们的诗清纯,美丽,昂扬,从工于藻向雅淡自然发展,山水诗的内涵和形式也在充实、扩大。
中唐山水诗的发展前段吟咏山水,名气却不大,后段相继涌现出一批不同风格的诗派和新星,大大活跃了中唐的山水诗坛。
代表诗人有韩愈、柳宗元、孟郊、白居易、刘禹锡(我最喜欢的诗人)等。
到了晚唐,山水诗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艺术方面的创新也在继续。
其中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人更是自有风格。
具体的在后面我会有所介绍。
山水诗的绵延。
宋元明清四朝,历时长久,虽有一定突破和创新,但总体上还是无法超越唐代。
这其中也有一定的精品问世,比如,杨万里和范成大的一些作品。
我们也是从小就会背诵小荷才露尖尖角的。
而清代诗歌奏完了古代诗歌最后的发展乐章,其中山水诗也起到了承前启后、发扬光大的历史作用。
关于山水诗的分类,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以及说明。
也可能是我了解的知识有限,没发现有很出彩的分类。
山水诗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内涵,被寄托的情感也有很大不同,有些山水诗也只是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扮演者其独特而又无法替代的角色。
所以我认为很难把山水诗依据情感或是表现内容进行精细化的分类。
大体上,根据对广义山水的定义:有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有风景诗(狭义),田园诗,咏物诗(花、草、虫、鱼之类),边塞诗(咏叹边域风光)等;有以主体活动为线索描摹山水的游宴诗,招隐诗,游仙诗,行旅诗等。
风景诗是纯粹表现山水风景的,是最典型的山水诗,如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就只写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而没有掺杂半点人的主观情感。
田园诗重在表现农家生活及诗人隐逸情趣,这其中有一部分并不能算是山水诗,比如描写农家周边的王维的《田园乐七首》。
咏物诗是以草、木、花、鸟为表现对象的诗歌,如一句很有名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边塞诗是以表现边塞风光的诗歌,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得不说,这句诗的名气真是大的可以,中学时每次语文考试基本都会有鉴赏这句诗的题目。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我见过对其最多的评价,却也是最为准确和传神的一个评价。
宴游诗是指古代文人游乐时所写的关于游乐活动的诗歌。
招隐诗是指隐士咏叹隐逸生活环境,或其他人咏叹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表现隐士高尚意趣的诗。
如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明写访戴天山道士,实则写其生活环境的高雅幽静,以衬托道士人格的高洁和心境的超脱。
游仙诗则是指寻仙或访仙进入深山密林里所写下的游历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行旅诗则是指诗人游子客居他乡,表现怀乡之情和异地漂流之感的诗,如王维的《汉江临泛》,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
以上只是对几种山水诗进行了稍微的解释,当然这并不包括所有类型,解释也没有很全面。
我们说东晋时期是山水诗的起源,这个时期的山水诗大致有两类。
一是纪游性的山水诗,一是杂糅玄理玄趣的山水诗。
纪游性的山水诗可能是受了汉代以来纪行赋的影响,继承了其山水观,并进一步把自然山水当作主要表现对象。
而杂糅一定成分的玄理玄趣本是我国早期山水诗的一大特征。
到了唐朝时期,山水诗更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风格多样化提升,文辞更加准确,独特,内涵更加复杂,多变。
种类也多了。
或清新恬淡,或凛然无畏,或绚丽流畅,或气势宏伟,或柔弱纤巧。
宋朝时,是山水画趋于蔚为大观的阶段,然山水诗却不及唐朝发展壮观,却有其特色,比如更散文化、议论化,以及用铺排手法细致刻画,也都给人新的审美感受。
元初时山水诗明显分为两派:热心为新王朝服务的诗人,洋溢着昂扬进取的精神;隐遁避世的诗人,自然山水也蒙上了清寒的色彩。
明清时期受传统的情趣与技巧的制约,发展没有很大进步,但仍有新的趋向。
以上是对不同朝代山水诗的特点进行简要说明。
接下来我想介绍几个在山水诗方面比较有造诣的著名诗人。
山水诗所表现出的特点和感情很大一部分与写作的诗人的人生阅历,以及主观思想有关。
所以要想深入的理解一首山水诗的含义和要表达的感情,了解一下诗人的生平和经历是十分有必要的。
谢灵运是山水诗的一个很重要的诗人,甚至有很多人把他奉为山水诗的鼻祖,虽然这并不准确,前边已经说过。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影响力却是够大。
谢灵运本有喜好山水之癖,他自称“守道顺性,乐兹丘园”,也“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有干出一番事业的自信。
但后来的失势使他抑制了参政之欲,从栖隐山林中自寻乐趣。
从此纵情山水,无心政事,最终死于非命。
“寻山涉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里莫不备尽”,表明谢亲临山峰,无畏地势的心理。
他并不只是游玩那么简单,而是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汇聚成一篇篇动人的诗篇,告知世人。
谢灵运的山水诗的特征有以下三点:一,穷貌极物以显自然之美,曲肖幽微以描山资水态。
《晚出西射堂》即是一例(具体诗文内容就不再打出了)。
二,情景契合,意理相交的审美追求。
谢灵运的诗一改前人糅玄于景的模式,而是努力统一情、理与景的关系,使三者趋于协调,进入情寓于景,写景入情的艺术境界。
三,运用鲜明的对比营构恢弘的境界。
谢灵运善于选择万化途中最具代表性又能激发人们美感的意识的景物,形成强烈的感官对比和时空反差,营造出恢弘的境界。
白居易对其评价“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
谢灵运的诗是繁富而又精美的。
他在山水诗上的成功也促使了山水诗的勃兴。
然后,我想谈一下王维。
王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全才。
他,精诗善画,妙通乐理。
书法造诣也深。
他的山水诗不仅有浓郁的画意诗情,更兼有空灵的境界及音响的迷人效果。
他的艺术成就也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诗中有画”的诗画美,这点想必大家都已知道,使至塞上太有名了,所以我不举这个例子。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这是王维以画入诗的力作,突破了以往诗人刻意求实的描摹手法,使诗歌具有浓郁的诗画美。
二是形神兼似的空灵美,王维的诗既继承了二谢的工笔精细、注重形象实感的长处,又能以禅入诗,从直感、直叙跃进妙想入神的境界。
三是和谐统一的音响美。
王维凭借自己对音乐的特殊修养,在创作山水诗时,往往比别人更敏锐地感受并精确地把握山水自然的天籁。
比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背岭花未开,入云树深浅。
清昼犹自眠,山鸟时一啭。
”等等。
王维的山水诗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他的成就充分表明了他将盛唐山水诗的审美艺术推向高峰,在山水诗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李白和杜甫,想必大家更是熟悉。
他们不是纯粹的山水诗人,但是他们的山水诗成就远远超出一般的山水诗人,在山水诗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李白用自己的天才纵情讴歌伟大祖国的壮丽山川;杜甫则是以血泪与破败山河共命运的伟大诗人。
没有李杜光芒四射的山水诗,就不可能创造出唐代山水诗登峰造极的鼎盛局面。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多么壮阔!杜甫也有很大创新,在景物描写中赋予鲜明的时代色彩,提升了山水诗的境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你一定感受到山河动荡,百姓飘零了吧!韩愈奇而险的语言风格,白居易通俗浅近的特色,刘禹锡、柳宗元强烈的政治感愤和对理想的追求,杜牧山水诗的俊丽,李商隐的曲折温婉,温庭筠山水诗的绮丽流畅,黄庭坚瘦硬的风格杨万里的别出心裁,范成大的清新秀美,于谦山水诗的忙里偷闲,袁宏道的“性灵说”无不为山水诗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使得山水诗不断变化与进步。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山水诗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不仅表现为数量多、比重大,艺术上也是不拘于陈法,无论体式、表现方法都创造了足以令人惊叹的艺术奇迹,留下许多吟赏不尽的佳作,展示了古代山水诗人的热忱和智慧。
我国古代山水诗人通过对自然山水的关照,以山水为媒介,进一步认识宇宙和自我。
山水诗的影响弥足远大。
其实,关于山水诗的内容不是我这几千字就能说清道明的,我只是在写一下学了这门课,以及查阅相关书籍之后所了解到的一些浅显的知识。
很多大家都要花费很长时间,甚至终身都在研究中国山水诗的文化母题。
而且不同的学者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其实,又何论对错,只要能说出自己看法的缘由,便是有理,便能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