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级联创总结

三级联创总结

我县共有基层党委14个,总支13个,支部234个,党员4131人,其中乡(镇)党委10个,农村党支部79个,农民党员2534人。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总揽,以推进小康建设为主线,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持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进性,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为目标,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培育典型,加强领导,认真实施三年规划,大力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全面推进“双培双带”工程,促使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一、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切实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围绕实施三年规划,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做了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了乡、村两级班子建设。

按照提升先进、整顿后进、加强一般的思路和建产业型、发展型、创新型班子的要求,注重选准配强乡(镇)领导班子。

共调整交流乡(镇)领导干部47名,选拔乡(镇)书记、乡(镇)长15名。

目前,全县乡(镇)50名党政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6.3岁,其中35岁以下的18人,占3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0人,占80%。

党政一把手平均年龄37.6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6人,占80%。

整顿后进乡(镇)班子3个,2个已有了明显转化。

在村级班子建设上,除每年集中整顿10%的相对后进村之外,坚持把有致富能力、带富能力强作为选配村干部的重要标准,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办法,把一些小企业家、小政治家、小社交家和小土专家选进了村级班子。

今年县委先后出台了改进和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以及小康村班子建设的意见,对村干部职数作了明确限定,并对村支书兼任村主任、村干部兼任社干部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共调整精减村干部97名,有10个村实行支书、主任一肩挑,有82名产业带头人和致富能人进入了村班子。

目前,全县228名村干部平均年龄41.2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80人,占35%。

村支书、主任中,能人、富人59人,占40%。

同时提高了村干部报酬,平均每人每月由原来的150元提高到260元,最高的1092元,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重视加强了党员的发展和教育管理,党员队伍不断壮大,结构得到改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三年来,县上坚持落实了每年每个村党支部至少发展1名新党员制度,全县共发展农村党员267名,在新发展党员中,35岁以下的年轻党员占26.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党员占到了22.7%,致富能人和产业带头人占78.5%。

今年县上研究变更了发展党员审批办法,已发展农村党员101人。

强化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为62个村党支部配备了电化教育设备,目前全县电化教育覆盖面达到了100%。

对党员普遍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培训,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广泛开展了“找位置,看作用”、“四比四赛”等党性实践活动。

目前全县农村党员中,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达到82%,产业带头人达到38%,能人富人占到33%。

三是以解决“四有”问题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了村级组织。

县上制定了村级标准化阵地建设的方案和意见。

三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76.5万元,新建了26个标准化村部,对18个村村部进行了改造和维修,有地方办事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结合发挥各村优势,逐村明确了建设项目,加快了村级经济实体发展。

目前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实体达到109个,年收入180多万元,总积累达到1269.5万元。

建立健全了民主选举、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各乡(镇)和79个村都成立了政务村务公开领导小组,乡(镇)政务公开率达到100%,50%的村制作了标准的村务政务公开栏,还健全了村民议事、党员民主评议等制度,村级财务实行乡(镇)统一管理。

四是创新了工作机制,落实了工作责任。

县、乡都成立了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县委主要领导带头蹲点抓落实,每个县级干部、成员单位包抓一个村,建立一个联系点。

建立了基层组织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地研究解决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的问题,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县上每季度对基层组织建设检查通报一次,每年评选表彰一次。

2001年以来,县委先后对33个基层党组织、23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和65名优秀党员进行了表彰奖励。

截上目前全县建成“六好”乡(镇)党委8个,“五好”村党支部66个,分别占到80%和87%,建成3个“六好”红旗乡(镇)党委和13个“五好”标兵村党支部,全面完成了三年规划和“三级联创”任务。

二、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双培双带”工程实施有了新突破今年以来,我县坚持把实施“双培双带”工程作为实践“三个代表”、改进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强化工作措施。

7月初市上座谈会议后,县委及时召开常委会议进行专题研究,确定了“农村党支部强起来、农村党员富起来、产业发展快起来、农村富人能人多起来”的“双培双带”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和围绕一个中心(即围绕加快农村小康建设这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即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保持党员先进性)、培养三支队伍(即培养一支精干高效、有思路、会致富、能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村干部队伍,培养一支带头致富、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党员示范明星户队伍,培养一支敢富会富的农村能人富人队伍)、实现四个结合(即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相结合,与提高农村党员素质相结合,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相结合,与农村小康建设相结合)的“1234”“双培双带”工作思路,以及“五抓五提高”的工作措施,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拨出了专项经费,组建了办公室。

8月8日市上座谈会议之后,县上再次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突出重点,并由分管领导带队深入乡村,采取现场办公的形式,明确了各乡(镇)的工作任务和时限要求,建立了乡(镇)半月汇报工作进展,组织部每月督查的工作制度,促进了各项工作落实。

一是周密安排部署,靠实了责任。

8月10日,县委召开了有全体县级干部、各乡(镇)党委书记、副书记、乡(镇)长、标兵村支部书记、县直部门主要负责130多人参加的全县“双培双带”工程、小康村班子建设座谈会,确定全体县级干部每人联系一个乡(镇),包抓一个村,创办一个典型,79个包村单位具体帮助解决一个问题,办一件实事,乡(镇)党政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一个村的“六个一”工作任务。

全县共落实“双培双带”责任人104人,建立各级领导联系点126个,各类示范点、示范区和示范户295个。

通过落实责任制,健全形成了县委集中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责任机制和县、乡、村三级联动,各级干部和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是加强宣传,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县、乡分层次召开了各类会议,将实施“双培双带”工程的目的意义层层传达到了党员群众当中。

县上制定了“双培双带”宣传方案,在交通主干线和乡村人口密集区段设立大型宣传牌37个,刷写宣传标语120多条。

在县广播及有线电视台开辟了“小康路上党旗红”和“双培双带奔小康”2个专题栏目,制作播出节目48期。

创办了“XX党建”(双培双带专辑),已刊发各类典型和工作动态24期。

同时,为了扩大宣传面,县上及时将基层的好做法、好经验及先进典型制作成电教专题片,配发到乡村,并在县局域网和互联网上制作了“党建园地”网页,开办了“双培双带”园地,还在《甘肃日报》、《平凉日报》上进行了宣传和系列报道。

三是抓点带面,培养典型。

年初,我县按照市上百点带面的要求,确定了培养50个党员致富带头人,50个致富能人入党典型。

目前,确定培养的50个致富带头人中,已落实项目并取得效益的36人,50个致富能人被确定为建党对象,指定专人培养,有36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此基础上,在全县深入开展“五个十”创建活动,即培养10个“双培双带”示范乡村、10个能人富人型村支书、10个家庭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党员致富带头人和党员致富明星户、10个党员帮带示范户、10个能人富人入党典型户,提出了“县有示范乡、乡有示范带、村有示范点”的抓办典型思路,目前,全县共建成了芮河川区、南塬、北塬、南部山区等7个结合产业开发的“双培双带”示范片带,黄寨村、三星村、高年村等10个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推进整村产业示范村,铜城、新窑等5乡(镇)小城镇开发和锦屏西街村商贸一条街建设党员发挥带头作用示范点,正卯草畜富农公司、新寨煤矿等3个非公经济典型,黄花凉水泉荣盛养殖园、三星村养牛园区、野雀、庙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4个示范园区,张喜元、谢常峰等100名党员、能人致富示范户,涌现出了黄寨乡、赤城乡、柏树乡、黄花乡和黄寨村、高年村、水磨村、三星村、凉水泉村、西街村、关村等一批“双培双带”示范乡村,朱登鹏、关德艮等一批能人型、赵满生等一批企业家型、岳雷等一批富人型村干部,李正卯、王永祥、王效忠等一批自己先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党员致富带头人。

全县共建立党员致富示范户249个,落实项目示范村和示范点295个,确定帮带对象705人。

黄寨乡黄寨村将致富能人、已在平凉定居发展的朱登鹏选为当家人后,带领群众退耕还林2800亩,种草1300亩,启动实施了“四合一”工程,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柏树乡三星村支部书记孙宝平积极为党员群众联系贷款40多万元,带领村民发展草畜产业,建起了养殖园区,最近又组织带领群众开挖果带2200多亩,计划今秋一次性定植红富士苹果,走整村产业发展路子。

九功乡九功村党支部组织带领群众坚持发展蔬菜产业,全村一业收入达到98万多元,群众人均收入1100多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

锦屏镇西街村党支部依托城郊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吸纳资金400多万元,实施商贸住宅建设,发展个体工商户135户,年增收162万元。

关村党支部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全村人均增收达到170多元。

这些典型都充分发挥了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是实施“培、带”工程,夯实了基础。

我县坚持把“双向培养”作为基础,把“双重带动”作为重点,在“培”字上做文章,在“带”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求突破,全面落实了各项措施。

在培养党员致富方面,开展了技术培训、参观学习和“四比四赛”等活动。

县上在野雀农业园区建立了“双培双带”培训基地,成立了培训中心。

在县电视台和79个村电教播放点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电教片播放月活动。

举办了村党支部书记和党员致富示范户培训班,先后4次组织村干部及党员群众到外地参观学习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经验,组织10乡(镇)党委书记和农口部门负责人到沿海发达地区进行为期半月的考察培训。

在培养能人、富人入党方面,我们在着力营造富人荣耀、先富光荣的社会环境的同时,注重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致富离不开党的富民政策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增强对党的认识。

在党员带领群众致富方面,我们采取党员与群众结对子、建立党员致富示范户、示范点、示范区、建立党员发挥模范作用评比台等,共结成党员帮扶贫困户对子705个,落实了帮扶措施和致富项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