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3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3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3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报纸…材料一‟既而渐入中华各省亦有立此报馆者,而尤以西人教会报为多,故前有耶稣教会派人查考中国各报始末,去年已经刊列,除京报外,自始至今①共有七十六种……十之六系教会报,有数月停止者,有数年停止者。

──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材料二‟自林乐知②、李提摩太诸人创《万国公报》,属中土人士为译述,旬月一发刊,虽专为基督教家言,然亦锐意以开导民智为己任,破除文人之结习,于报界一新其面目。

甲午以后,言维新变法者如狂,于是《时务报》、《湘学报》等……顾其时则无有党派,攘臂发抒,恶旧俗而维新之是求,如保中国不保大清,变君主以为民主之说,亦时有流露。

──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解读】材料一引自李提摩太作于1895年的《中国各报馆始末》一文。

李提摩太是近代来华传教士,1870年受英国浸礼会派遣来华,在山东以及东北等地传教,1916年退休回国。

在中国期间,李提摩太借《万国公报》和广学会向中国人宣传基督教思想,传播西方科技文化,为中国近代报刊业和出版业等做出了很大贡献。

材料二引自胡汉民作于1909年的《近年来中国革命报之发达》一文。

胡汉民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家和宣传家,他在这篇文章中,回顾了近代革命派创办报纸的历史,指出了革命报的意义、性质、作用、效果,是研究这一段时期中国报纸发展的重要文献。

1.早期来华外国人在中国办报,多以传教士为主,以教会为依托。

2.早期传教士所办报纸,多以中国人为翻译。

3.传教士所办报纸,虽然有宣传宗教思想之考虑,但是不乏以“开导民智为己任”者,因此在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引进科学技术,推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传教士所办报纸对近代中国社会及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发表了各种意见,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5.传教士所办报纸还刺激了中国人的办报活动,对于中国人自办近代报刊产生示范效用。

传教士和某些外国人在近代中国的办报活动,虽然一方面是为了本国在中国的侵略利益服务,但是在客观上起到传播西方近代文明的积极作用,也对我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注释】①至今:到1895年。

②林乐知:美国监理会传教士,在中国生活、工作长达40多年,1868年在上海创办《教会新报》。

1874年,该报改称《万国公报》。

2.戊戌前后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兴起…材料一‟我国民报①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②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

此为同治十三年③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④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⑤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

迨⑥光绪二十一年⑦,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

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

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材料二‟甲午挫后,《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有一人之报,有一党之报,有一国之报,有世界之报。

以一人或一公司之利益为目的者,一人之报也;以一党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党之报也;以国民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国之报也;以全世界人类之利益为目的者,世界之报也。

中国昔虽有一人报,而无一党报、一国报、世界报。

日本今有一人报、一党报、一国报,而无世界报。

若前之《时务报》、《知新报》者,殆脱一人报之范围,而进入于一党报之范围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三‟当戊戌⑧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

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

应试者以报纸为兔园册子⑩,而服习不外乎是。

书贾坊刻,亦间就各报分类摘抄刊售以侔利。

──《东方杂志》第14卷第6号【解读】材料一引自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中《民报勃兴时期》一章。

戈公振是近代著名的记者、新闻学家、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新闻学的教学与研究。

《中国报学史》初版于1927年,叙述了五四运动以前中国报纸的产生及其发展情况,较早全面而系统地叙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材料二引自梁启超的《〈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一文。

梁启超是近代著名的维新派代表人物,1895年与康有为等人在上海、北京两地组织强学会,创办了《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强学报》等报刊,1896年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中国一度掀起了“办报热”。

梁启超为中国报刊业兴起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舆论界的骄子”。

《清议报》是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898年12月23日创刊于日本横滨。

该报仍为旬报,刊式与《时务报》多有相似之处,编辑水平则更上层楼,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上最早的时事短评专栏。

侨商冯紫珊署名编辑兼发行人,梁启超、麦孟华等人实际担当主编之职。

梁启超为该报撰写了30多篇论说文以及大量诗文。

《清议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面痛斥“逆后贼臣”,歌颂光绪圣德,一面继续宣传“维新”,热烈倡导民权,着重以“哲理”启迪国民。

1901年12月,报馆失火,《清议报》停刊。

材料三引自姚公鹤的《上海报业小史》,这是较早专门研究地方报业史的著述,先发表于《东方杂志》,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早期的报纸主要集中在汉口、香港、上海、广州等地,即近代中国开风气之先之地,而在内地仍然存在着“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等问题。

2.中国人自办报刊的盛行,开始于维新运动时期。

3.戊戌变法时期所提出的改试策论,使科举考试内容与报纸所报道的时事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阅报人数的增加。

这也是近代中国报刊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中国人自办报刊一度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地区。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战败使有识之士受到巨大的震撼。

他们纷纷行动起来,以办报的方式来救亡图存。

戊戌变法时期某些主张的提出,在客观上也推动了近代报刊的发展。

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兴起和发展,曾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但向读者开展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而且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对变法维新起到了宣传鼓动作用。

【注释】①民报:指近代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纸。

②同治十二年:1873年。

③同治十三年:1874年。

④光绪二年:1876年。

⑤光绪十二年:1886年。

⑥迨:到,至。

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⑧戊戌:1895年。

⑨濯磨:改旧换新的意思。

濯,洗涤;磨,磨光。

⑩兔园册子:明清时期鄙视闱墨八股文选本的叫法。

侔:同“牟”,谋取。

3.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的发展…材料一‟中华民国之创造,归功于辛亥前革命党之实行及宣传之二大工作。

而文字宣传之工作,尤较军事实行之工作为有力而且普遍……兹调查昔年海内外各地各种革命书报,自乙未年(一八九五)以迄①辛亥,约千数百种。

──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材料二‟日本东京,我国留学生最盛之地也,辛丑②之交,言革命者始作《国民报》③,发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学界视如瑰宝,争趋响之。

继之者有《浙江潮》④、《江苏》⑤、《湖北学生界》⑥等杂志,皆与《国民报》言论相上下……至于乙未之岁,东京革命党创办《民报》,树六大主义,而发挥民族革命、民权革命、民生革命之理,其思想之伟大,议论之精密,不第同志之士所推,即反对者亦为之倾服。

自客观言,可号为中国文从来未有之杂志;自主观言,亦可谓革命党发表最高意思之机关。

──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材料三‟进入民国时期,上海又出现了不少新型的、以宣传革命为目标的报纸,其中声势较壮的是周浩、戴天仇创办的《民权报》⑦、吕志伊创办的《国民新闻》⑧和邓家彦创办的《中华民报》⑨。

以“民”字标明的报纸,在新闻界中有“竖三民”、“横三民”之称。

“竖三民”是说“一脉相承”,指《民呼》、《民吁》、《民立》三报⑩;“横三民”是说“齐头并起”,指《民权》、《国民新闻》、《中华民报》三报。

──《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四集【解读】材料一引自冯自由的《开国前海内外革命书报一览》一文。

冯自由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原名懋龙,字建华,改名自由。

原籍广东南海,出生于日本华侨家庭。

1895年在横滨加入兴中会。

1900年进东京专门学校(后改早稻田大学)学习,参加留日学生爱国活动,与郑贯公等创办《开智录》半月刊,宣传平等自由、天赋人权学说,又与王宠惠组织广东独立协会。

1902年参加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年纪念会”和“青年会”。

1903年任香港兴中会机关报《中国日报》和旧金山《大同日报》驻东京记者。

1905年参加同盟会成立大会,被推为评议员。

次年任香港同盟会分会会长、《中国日报》社长兼总编辑。

1910年前往加拿大温哥华,任《大汉日报》记者。

1911年去旧金山主持《大同日报》笔政。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总统府机要秘书。

临时政府北迁,调任临时稽勋局局长。

7月被袁世凯逮捕入狱,获释后赴香港。

1914年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任党务部副部长。

不久,赴美洲,任中国国民党美洲支部长。

他晚年主要从事有关辛亥革命历史的撰述,著有《革命逸史》、《华侨开国革命史》、《中国革命运动廿六年组织史》等著作,《开国前海内外革命书报一览》一文即出自《革命逸史》第三集。

材料二引自胡汉民作于1909年的《近年来中国革命报之发达》一文。

胡汉民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家和宣传家,名衍鸿,字展堂,号不匮室主,广东番禺人。

1902年赴日本留学,为同盟会筹建人之一,先后被推选为评议员、书记部书记和《民报》编辑,撰文与改良派进行论战。

1907年至1910年间多次参加武装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南京临时政府秘书长。

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被袁世凯免职,1914年随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任政治部主任。

1917年至1921年随孙中山在广东等地活动,先后任交通部长、总参议等职。

胡汉民在《近年来中国革命报之发达》一文中,回顾了近代革命派创办报纸的历史,指出了革命报的意义、性质、作用、效果,是研究这一段时期中国报纸发展的重要文献。

材料三选自严独鹤的《辛亥革命时期上海新闻界动态》一文。

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严独鹤,曾于1913年任职于中华书局,并在《新闻报》任主编,建国后,任上海图书馆馆长,主持《全国报刊索引》的编辑出版工作。

该文是关于辛亥革命时期上海新闻史研究的早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章。

1.辛亥革命时期,国内外革命报刊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迅速发展。

2.革命报刊的文字宣传与舆论制造,比革命党的军事影响更普遍,被时人称为与军事齐名的“两大工作”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