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器的起源与发展1、陶器的起源陶器的出现是因为人类有了定居的生活,它的发明与人类发现火无不密切相关。
陶瓷器有人称之为火与土的艺术,最初的制陶大致是用手捏塑或粘贴成型,后来出现了泥条盘筑法,再后来就是轮制成型法、模具法、雕塑法等多种方法。
陶器的发明,巩固了人类的定居的生活,扩大了农业生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2、陶器的发展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从南至北遍布全国各地。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出土的彩陶、黑陶都非常精致与漂亮。
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也都出土了大量陶器,内容极为丰富与多样。
浙江地区除发现较早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外,近年来,不同种类的文化遗址不断涌现。
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揭开了浙江早期新石器时期文化的原始风貌。
而形成序列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中丰富的陶器制品,呈现出各个时期的文化特色。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陶器的品种很多,有些已经很精致,胎质坚硬,有仿铜器,也有做成建筑材料等,浙江地区就有发现。
汉代陶俑、铅釉陶等都是当时的常见品种。
铅釉陶为低温绿釉,釉中泛着银光。
胎与釉结合不太紧密,有脱釉现象。
唐三彩是一种陶器产品,它是唐代厚葬之风的产物。
最有特色是它的釉色,主要色彩黄、蓝、紫、褐,烧成后的色调斑斓绚丽。
有仕女俑、骑马俑、镇墓兽等大形造型,也有盘、碗、瓶、枕等小件器物。
珐华器是以蓝釉为特色的一种陶瓷品种。
它有陶胎和瓷胎二种。
明代山西地区出现的珐华器为陶胎。
景德镇地区生产的珐华器为瓷胎。
琉璃器主要用于建造楼台亭阁等建筑,它是一种陶器。
主要有瓦当、瓦筒等构件。
它的釉色主要为黄色、绿色和蓝色。
紫砂是一种无釉细陶,宜兴紫砂器创烧于宋代,明清两代盛行,紫砂产品主要是茶壶,工艺精美。
广东石湾和广西钦州也生产紫砂器,其产品地域特色浓郁。
3、陶与瓷的区别原料的不同,陶器的原料是粘土,瓷器的原料是瓷石、高岭土。
温度的不同,陶器烧成温度在1000°C以下,瓷器的烧成温度在1200°C以上。
陶器有的表面无釉,有的有釉,瓷器表面一般都有釉。
陶器胎质结合不够紧密,有渗水现象。
瓷器胎质结合紧密,不渗水。
二、瓷器的起源与发展瓷器的出现,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到商周时期出现的原始青瓷,再到成熟青瓷的出现。
这些都与我国广大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石、高岭土原料有关。
1、商周至战国近些年来,在浙江的德清、萧山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及战国时期的原始青瓷,品种繁多,工艺精美。
其中发现有仿制青铜礼器及乐器。
在德清地区还发现了烧制原始青瓷的龙窑。
有专家认为,浙江地区出土的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青瓷,已经非常成熟,应该把青瓷的起源追溯至商周时期。
原始青瓷与之后出现的成熟青瓷,时间上相隔300多年,是二种不同风格的青瓷系列。
还有待于我们今后的深入与研究。
2、东汉东汉晚期,在浙江上虞小仙坛出现了成熟青瓷。
经测试,其胎质坚密,烧成温度为1300°C,扣之似金属,釉青色,吸水率极低等特点,完全具备了青瓷的各项特征。
这是1982年版《中国陶瓷史》中的定论。
30年来,考古新发现、墓葬出土等实物资料,不断丰富着青瓷的发展历史。
3、三国二晋南北朝三国、西晋时期的青瓷,以堆塑罐最为著名,上面塑有飞鸟、人物、谷仓等,有人们载歌载舞,庆祝丰收的欢乐埸面,突出了粮食满仓的主题。
西晋时期出现的鸡首壶,也非常具有代表性,鸡首小尾。
东晋时期的鸡首壶,鸡首高昂,鸡尾成把手。
南北朝至隋代的鸡首壶,器型更向瘦高型发展。
浙江地区的青瓷窑厂都生产同型的品种。
越窑:是“越州窑”的简称,隋唐时期属越州。
今人将早期越地青瓷统称越窑。
东汉至三国二晋时期,越窑生产主要集中在上虞地区,瓷业生产空前繁荣。
像谷仓罐、灶具、鸡舍、猪圈等都是随葬器。
唐宋时期主要集中在余姚、慈溪地区。
烧制工艺有了极大的提高,大量使用匣钵窑具,并率先为宫廷开始烧制“贡瓷”,称为“秘色瓷”。
越窑是浙江青瓷的代表,更是中国青瓷的代表。
与越窑同时期的还有瓯窑、婺州窑、德清窑等诸多浙江青瓷。
德清窑:在浙江省的北部地区德清县,以烧造黑瓷而闻名于世。
根据近些年来窑址调查及考古发掘证实,德清窑烧制青瓷的数量远远超过黑瓷,且窑址范围很广。
东汉晚期,诞生了成熟青瓷与黑瓷,三国二晋时期,黑釉瓷器成为此时的精典,品种丰富,工艺精湛。
瓯窑: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古属东瓯,故被称为瓯窑。
瓯窑制作陶瓷的历史悠久漫长,以青瓷为主要品种。
它的产品与越窑相似,如釉色、器型、花纹等。
与越窑不同的是胎土偏红,釉色偏黄。
由于地域不同,制瓷原料、造型设计、花纹编排等方面,它都显示出自己的理念与特色。
婺州窑:窑址位于浙江金华、衢州地区,烧制青瓷的历史与越窑、瓯窑一样悠久。
婺州窑青瓷比较越窑与瓯窑,胎釉及工艺都略显逊色。
胎土淘洗不够精细,胎质较粗。
由于胎土中含铁量较高,胎呈深紫色。
釉面不够清亮,有脱釉现象。
唐至元代,婺州地区还烧制乳浊釉产品。
釉色天青,釉厚滋润,釉里透射出迷幻般的光泽。
4、隋唐五代隋代湖南湘阴窑:在今湖南湘阴县,产品以青瓷为主。
胎色灰白,釉面多开片。
注重装饰,纹饰以印花为主。
用印模印出各种团花、卷叶、几何纹等。
唐五代湘阴隶属岳州,因此称岳州窑。
唐代陶瓷有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广阔局面,代表了当时制瓷业的最高水平。
它是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
唐代器型丰满浑圆,稳重优雅,除青瓷、白瓷外,唐三彩也是陶瓷产品中的重要一支。
唐三彩还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
唐代科学的制瓷工艺流程,如匣钵的使用,窑具的改进等,都使瓷器的质量大大提高。
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滋润似玉。
河北邢窑:位于今河北邢台内丘县,唐代邢窑白瓷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一向以青瓷为主的局面。
邢窑的历史早于定窑,晚唐五代,邢窑与定窑的白瓷产品相似度很高,容易混淆。
邢窑白瓷有粗细之分,精细白瓷胎骨致密洁白,胎与釉之间有一层护胎釉,釉色滋润且微微闪黄。
器型端庄,装饰一般素面无花纹。
邢窑白瓷上有“盈”“刘”“翰林”等字款的器型。
湖南长沙窑:长沙窑因在铜官镇被发现,又称铜官窑。
它始于初唐,兴盛于中晚唐,终于五代。
长沙窑在当时虽然没有越窑、邢窑那样著名,但它的彩绘装饰却非常著名。
胎体较疏松。
青釉青中泛黄,釉面呈细小开片纹。
特别是壶的造型较为突出,腹体圆浑,短颈,多棱短流,腹部模印人物图案,褐彩点缀。
以釉下彩绘和模印贴花最具特色。
贴花的部位多见于壶流下方,彩绘有褐色、绿色等。
安徽寿州窑:位于安徽淮南市,唐时属寿州故名。
创烧于南朝,盛于唐代。
陆羽《茶经》中有记载。
以烧制黄釉为主,釉面常有小开片纹。
大多施化装土,有剥釉现象。
常用装饰技艺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
品种以生活用品为主,产品较为粗糙。
5、宋代宋朝制瓷工艺进入了非常繁荣时期,全国各地窑址众多。
其产品丰富多彩,各具魅力。
宋汝窑、官窑、钧窑、定窑等,为皇家烧制御用瓷器,其品质无与伦比。
宋人追求釉色之美,器型之美,将美学的意境发挥到了极致。
器型古朴深沉,素雅简洁。
装饰有刻花、印花、剔花、贴花、镂花等。
北宋汝窑:因产河南汝州而得名。
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
近年考古发现有宝丰窑与汝州窑。
胎体较薄,呈香灰色。
釉色有天青、天蓝、月白等,有开片纹,釉质滋润如玉。
烧制工艺精细,底部分垫圈支烧和裹底支烧。
品种有仿铜器,也有陈设器和生活用器。
河北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唐宋时期属定州,因而得名。
晚唐五代开始大量烧制白瓷,北宋晚期至金代进入鼎盛时期,元代走向衰落。
定窑白瓷最为著名,主要有刻花、印花装饰。
采用覆烧工艺,碗有芒口,多有金银包口。
釉色白中闪青,釉层较薄,釉面常见“泪痕”。
除白瓷外,还烧制黑釉、绿釉、紫釉。
曾经为宫廷烧制过瓷器。
陕西耀州窑: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保镇,唐宋时属耀州治,故名。
唐开始烧制瓷器,至宋为鼎盛时期,元代走向末落。
刻花方法以犀利的刀法和流畅有力的线条为特色。
纹饰多布满器内外。
纹饰丰富多彩,刻花尤为精彩,立体感强。
胎质坚硬,釉色青绿,釉质莹润透明。
河南钧窑:位于河南禹州钧台,宋属钧州,故称钧窑。
釉中含有微量氧化铜,创造性地烧出了紫红色釉,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
钧窑属于北方青瓷系列。
它的釉色如迷幻般地多变,构成钧瓷特殊的艺术美感。
钧釉的乳浊状和窑变现象是钧瓷的二个外观特征。
紫红釉还呈现出玫瑰斑色外,还有天青釉、月白釉等。
河北磁州窑:位于河北省磁县,古代属磁州,故名。
磁州窑是北方规模较大的民窑体系,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等省。
产品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风格粗犷豪放线条简洁明快。
装饰很有特色,呈现水墨画的效果。
白地黑花、黑地白花、白地褐彩、珍珠地划花等众多品种。
河南登封窑:花纹接近磁州窑瓷,但最具特色的是珍珠地花纹。
河南当阳峪窑:又称修武窑。
受磁州窑影响较大,烧制黑釉白花瓷的民间瓷窑。
虽然它的规模不及滋州窑大,但制瓷技术胜于磁州窑。
河南扒村窑:同样受磁州窑影响较大,烧制黑色花纹瓷。
南宋官窑:宋高宗南渡在杭州建立新窑,称南宋官窑。
据文献记载有两个窑,一是修内司窑,二是郊坛下窑。
郊坛下官窑经过发掘在原址上建起了官窑博物馆。
98年开始发掘的老虎洞官窑窑址,是否是文献中提到的修内司官窑,还在研讨中。
在窑址中不仅发现宋代官窑瓷片,还有元代瓷片。
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官窑青瓷标本。
浙江龙泉窑:位于浙江省南部的龙泉县,它创烧于北宋时期,南宋步入繁盛期,明代中期开始衰落,清代中期停止烧造,前后存续时间长约700余年。
它是继越窑而起的青瓷窑厂。
最具特色的品种是粉青和梅子青,釉色青翠。
还烧制与南宋官窑青瓷高度相似的青瓷,器型规整,釉质滋润。
对青瓷工艺进行了多项创新,特别是对青釉的研发,使其由原来的石灰釉转变成了石灰碱釉。
江西湖田窑:位于景德镇市湖田村。
宋元二朝烧制青白瓷而闻名,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间。
瓷胎洁白,釉色青亮,装饰工艺以刻花花纹为主,线条流畅。
器型优雅,以生活用品为主。
宋元时期,福建地区也大量烧制青白瓷,比景德镇湖田窑产品要粗糙,这些大量出口海外。
江西吉州窑:位于江西吉安永和镇,为江南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它始于晚唐,盛于两宋,衰于元末。
装饰技法有剪纸贴花,它是把剪纸艺术表现在瓷器上。
还有玳瑁釉、剔釉等装饰方法。
南宋时期出现了一种绿釉,以瓷枕为多。
元代彩绘瓷流行,有与磁州窑纹样相似的品种。
福建建窑:位于福建建阳,是宋代著名黑瓷产地。
主要产品有油滴釉、兔毫釉。
器型主要是茶盏,宋时流行喝茶。
有的器物底部刻“供御”铭,应是为宋代宫廷烧制的贡品。
胎土含铁量高,有黑胎和深灰胎。
6、辽金时期少数民族契丹族在公元937年建国,史称辽。
公元1125年被金所灭。
从晚唐开始制瓷,除受北方诸窑的影响外,有着自己的制瓷风格。
缸瓦窑:内蒙古赤峰地区胎质粗松,胎色灰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