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节气,物候,农谚]节气、物候、农谚与老农:近代江南地区农事活动的运行机制

[节气,物候,农谚]节气、物候、农谚与老农:近代江南地区农事活动的运行机制

节气、物候、农谚与老农:近代江南地区农事活动的运行机制[摘要]为保证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准确把握农时。

在此过程申,节气成为人们的基本准则。

与此同时,为弥补节气的缺陷,人们又以物候作为节气的补充。

在节气、物候形成、传播与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农谚与老农又成为这些农时知识的载体。

总之,节气、物候、农谚、老农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一个体系以指导着农事活动顺利地进行。

[关键词]农时;节气;物候;农谚;老农农业生产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以获取物质资源的活动,其由一系列工作环节所组成。

为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一年之中,从农作物的播种到收获,各个工作环节必须要顺应农时而依次展开。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了农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意义,相传早在尧时就曾命羲仲等人根据天象,“敬授人时”。

⑴以后,《夏小正》、《诗经。

豳风.七月》等都曾记录一年之中各个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

至于农时对于农作物生长的意义,《吕氏春秋·审时》篇曾有集中讨论,认为“凡农之道,厚之为宝”。

叶世昌先生认为,“厚”在此很可能就是“候”的假借字。

⑵对此,以后历代的农学著作亦都有所提及,如西汉《氾胜之书》、南宋《陈旉农书》、元《王祯农书》、明马一龙《农说》等。

在这其中,又以王祯的论述最为直接明了:“四时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

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

”⑶农业生产活动必须要顺应农时,那么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今天的先进仪器条件下又是如何把握农时的呢?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督导作用可能发挥了一定的功效。

如《诗经.七月》中有“田畯至喜”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专门督导农事的官员。

《吕氏春秋·十二纪》更是有详细记载:正月,天子要布告农事,命令田官“皆修封疆,审端经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植,以教导民,必躬亲之”,教导人民做好农业准备工作,并因地制宜种植作物;四月,“明野虞出行田原,劳农功民,无或失时。

命司徒巡行县鄙,命农勉作”,督导人民抓紧农时努力工作;八月,有关官员要“趣民收敛,务畜菜,多积聚”,督促人们要及时收获。

以后封建皇帝与各级州县官吏每年春天都要“亲耕籍田”,可能就是这种传统在后世的延续。

官府外,一些个人或团体也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如王祯就曾“取天地南北之中气,立作标准”,作授时图,“与日历相为体用”,并且主张“务农之家当家置一本,考历推图,以定种艺”。

⑷以后的徐光启等人也都曾仿效。

民国时期,浙江农业协进会也曾编著一本《农家历》,目的就在于改变以前人民那种“无相当之常识,于农忙农闲,无预定之规则”⑸的状况,指导人们按时从事各项农业生产活动。

不论政府、相关团体还是一些个人,他们可能确实在指导农民掌握农时以顺利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一方面,政府、团体或个人作为外部力量,他们的作用不宜过分夸大⑹;另一方面,同时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把握农时的依据又是什么呢?因此,在这背后肯定还有一套更为基本的、为大家所共同依赖的准则,那这一套准则究竟是什么呢?本文就试图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探讨一般的普通民众,他们开展农事活动的准则是什么,范围则限定在近代的江南地区。

⑺二、节气:主要的准则农民主要是依靠什么来掌握农时、以保证农事活动顺利进行的呢?答案是节气。

当笔者在湖州农村做实地考察、与许多老年人交谈而问到这一问题时,几乎每个人都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节气,当然是节气。

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此我亦受到了许多善意的嘲笑。

对于这一点,费孝通先生亦早已指出过:“农民用传统的节气来记忆、预计和安排他们的农活。

”⑻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

其一共有二十四个,所以又称为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中每月两个。

按顺序这二十四个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在我国很早就已出现,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二至和二分四个节气了。

以后逐步发展,至迟到秦汉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最终形成⑼。

二十四节气是农事经验的总结,其很早就被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如《礼记·月令》所载:“孟春之月,……,是月也,以立春,……,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

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

”《氾胜之书》亦有论及,如耕田“凡耕之本在趣时和土,……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

王祯亦曾说:“十二辰日月之会,二十四节气之推移,七十二候之迁变,如环之循,如轮之转,农桑之节,以此占之。

”⑽二十四气节最初是根据黄河流域的自然气候特点而产生的,由于其能反映农事季节,便于掌握农事活动而逐步向黄河流域以外的地区推广开来。

但是,各地的自然气候条件是不同的,二十四节气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因此,各地在利用二十四节气的过程中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掌握与运用。

如以冬小麦播种为例,在黄河流域播种的适宜时期为秋分时节,正所谓“秋分种麦,前十天不早,后十天不晚”、“白露早,寒露迟,只有秋分正当时”,而在华中就是“寒露霜降正当时”,浙江则为“立冬播种正当时”、“大麦种过年,小麦冬至前”。

⑾于是,二十四节气只适用于黄河流域的情形被打破,各地人民根据本地特点,用自己积累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来指导农事活动。

总之,虽然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没有变,但其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看过播种,再来看收获。

收获是农业生产大田劳作的最后环节,是农事活动的最终目的,因而也是农事中最值得重视的。

因此,各种作物的收获也有一定的节气与之相关联。

⒁如水稻:“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金山、宝山);“霜降一齐倒,立冬无竖稻”(上海);“霜降割晚稻”(嘉兴)。

麦类作物:“芒种忙,收割忙”(川沙);“芒种夏至麦上场,家家户户一齐忙”(上海);“元麦不过夏至”(嘉兴、湖州);“大麦芒种忙忙割,小麦夏至无一棵”。

⒂棉花:“白露三朝花上行”(嘉定);“中秋前后是白露,宜收棉花和甘薯”(上海);“白露秋分头,棉花才好收”(川沙)。

黄豆:“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上海)。

油菜:“立夏三天扯菜籽”(上海)。

蚕豆:“小满见三新”(小麦、油菜、蚕豆要收获了)。

⒃播种、收获外,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管理也至关重要,因此也必须要注意。

那么这些管理工作在什么时候进行最合适呢?对此,也有相应的节气与之相对应。

还是先看水稻中间管理的各个环节。

施肥:“处暑不浇苗(指施肥),到老无好稻”、“处暑不放本,白露枉费心”(上海)。

灌溉:“处暑勿浇苗,到老无好稻”(川沙、宝山);“处暑里的水,谷仓里的米”(宝山);“千车万车,不及处暑一车”(宝山)。

中耕锄草:“六月田中拔棵草,冬至吃一饱”(宝山);“大暑不耙稻,到老勿会好”(川沙);“秋前拔稗,秋后拔坏”(宝山);“立秋不耥稻,处暑不长稻”(川沙、宝山)。

搁稻:“秋前不搁田,秋后叫懊恼”(宝山);“秋前不干,秋后莫怨天”(宝山);“秋前不搁田,秋后叫皇天”(上海)。

麦类作物:“春肥一杓,不及腊肥一滴”(嘉定);“小寒大寒施腊肥,油菜小麦过冬齐”(川沙);“九九不通沟,小麦十成收”(宝山)。

⒄棉花:“夏至锄三遍。

胜过多施三次肥”(奉贤);“脱花要等黄梅信,锄头落地长三寸”(奉贤);“头时金锄头,二时银锄头,三时无用头”(上海);“七月小暑连大暑,中耕锄草莫失时”(上海)。

油菜:“小寒大寒施腊肥,油菜小麦过冬齐”(川沙)。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各种作物从播种到中间期管理再到收获都有一定的节气与之相对应,人们便可以根据这些节气来合理安排各种农活。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节气是固定的、必须死板的按照节气来进行各农事活动,而是应该灵活运用,正所谓“死节气,活办法”。

一方面,即使对于同一种作物来说,不同的品种其各工作程序的日期也是不同的,而非整齐划一。

就以水稻播种来说,如早稻“清明浸种,立夏插秧”(川沙),中稻是“立夏种,芒种栽”(江苏),而晚稻则是“小满种,夏至栽”(江苏)。

收获也同样如此,“早稻白露收,晚稻留一留”(川沙);“秋分割中稻”(江苏);“寒露到,割秋稻”(指籼稻)、“霜降到,割糯稻”(川沙)。

同时,由于乡间习惯,节气传统上是与阴历相对照的,因此某一节气的日期在每一年中并非是固定的,如清明就是在阴历二月与三月间摆动,而这种情况下播种也是应该有所不同的。

如水稻播种:“二月清明不上前,三月清明不落后”(江苏、浙江);“二月清明不要慌,三月清明早下秧”(江苏、浙江、上海),就是说如果清明节落在二月份,播种就要缓一下,因为此时气温还较低,不利于播种,而如果落到三月份,此时气候已合适,因而需要抓紧农时。

“四月芒种让人种,五月芒种抢来种”(松江),亦是说得同样道理。

小麦同样如此,如,“八月寒露抢着种,九月寒露想着种”(川沙)。

另外,由于作物茬口不同,自然播种的日期也会不同,如棉花,“麦花立夏前,早花立夏后”(麦田里种的花叫麦花,光田里种的叫早花川沙、上海)。

至于地区的不同,更是应该如此,兹不赘述。

总之,对于节气应该灵活运用,而不能生搬硬套。

二十四节气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依据。

解放前,在广大农村中人们是以阴历作为计时系统的,虽然民国时期,政府曾经发布命令禁止使用阴历,但这一传统并未得到改变(今天依旧如此)。

阴历是根据月亮自转来规定的,而阳历则是以太阳公转为依据来实现的,因此在一年之中,阴历总是要比阳历短u天。

虽然阴历通过闰月的办法弥补了这一差距,但相对应于阴历来说,在每一年中各个节气的日期则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对比之下,相对应于阳历来说,各个节气的日期则是基本固定的)。

基于此,人们又是如何得知各个节气的日期来安排农事的呢?答案是传统的历书。

这一点费孝通先生早就提到过:“历本并非村民自己编排,他们只是从城镇买来一红色小册子,根据出版的历本来进行活动。

他们不懂其历法的原理,他们甚至不知道历本是哪里发行或经谁批准的。

因政府禁止传统历,出版这些小册子是非法的。

”但这并未防止历本的普及,“在任何一家人的房屋中都可以找到这本小册子(指历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往往是家中唯一的一本书,人们通常将它放在灶神爷前面,被当作是一种护身符”。

⒅別笔者本人的实地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

⒆在民国以前的苏州,这种历本有官板与私板之别,最后由理问厅署铃印而在市场上发售,“纵不识丁也买”。

还有一种形式就是由各图地保以新历逐户分送人家,“必酬以钱文,如市价而倍之,号为送历本”,其“始行于乡村,后沿于城中”。

⒇人们以节气为主要准则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

这样做虽然简单明了,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