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中考地理一模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1.下列关于我国地理位置和疆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北寒带B. 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太平洋的东岸C. 疆界长,邻国多,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D. 从北到南依次濒临渤海、东海、南海、黄海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进行了动态调整(如图)。
读图完成2~3题。
我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与下列人口数据变化关系密切的是()①人口死亡率不断升高②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③人口迁移数量增加④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进行了动态调整(如图)。
读图完成2~3题。
最近几年实施的“二孩”政策能够()A. 迅速减轻社会养老负担B. 有效增加人均耕地面积C. 解决未来资源不足问题 D. 缓解未来劳动力不足问题4.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读图完成4~5题。
图中代号与其代表的民族和节日匹配正确的是()A. ①-藏族-雪顿节B. ②-傣族-丰收节C. ③-蒙古族-那达慕节D. ④-高山族-开斋节5.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读图完成4~5题。
关于我国民族的叙述,正确的是()A. 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B. 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C. 汉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D. 民族分布“大聚居、小散居、交错杂居”6.关于我国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地形类型单一,平原面积广大B. 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C.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D. 河流西多东少,均注入太平洋7.长江被誉为我国的“水能宝库”,其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A. 上游河段B. 中游河段C. 下游河段D. 中下游河段8.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其表现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
如图是一帧剪纸作品。
读图完成8~9题。
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A. 东北平原B. 长江三角洲C. 黄土高原D. 塔里木盆地9.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其表现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
如图是一帧剪纸作品。
读图完成8~9题。
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A. 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 地势低平,降水丰沛C. 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 山河相间,降水均匀10.有关我国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 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都很丰富B. 土地资源类型单一,耕地比重大C. 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区D. 水资源南方少,北方多11.图为我国部分地点春耕春播时间示意图。
读图完成11~13题。
图中甲地春耕春播的时间()A. 2月下旬至3月中上旬B. 3月下旬至4月上旬C. 4月中旬D. 5月上旬12.图为我国部分地点春耕春播时间示意图。
读图完成11~13题。
导致乙、丙、丁三个地区春耕春播时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 地形B. 水源C. 土壤D. 气候13.图为我国部分地点春耕春播时间示意图。
读图完成11~13题。
地膜覆盖可以减少水分蒸发,让地温迅速上升;滴灌是目前干旱缺水地区最有效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
滴灌技术与地膜的配合称为“膜下滴灌”技术,该技术的使用,可以使农作物获得良好的生长条件。
以下地区,最需使用该技术的是()A. 甲地区B. 乙地区C. 丙地区D. 丁地区14.2017年12月6日,西成高铁(西安-成都)全线正式通车,铁路很多路段都设计成如图所示的“灯泡”形线路。
读图完成14~16题。
西成高铁穿越秦岭,有关秦岭的描述,正确的是()A. 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B. 4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C. 热带与亚热带分界线D.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15.2017年12月6日,西成高铁(西安-成都)全线正式通车,铁路很多路段都设计成如图所示的“灯泡”形线路。
读图完成14~16题。
关于西安、成都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 西安冬季温暖湿润,成都冬季寒冷干燥 B. 西安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成都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 西安多为水田,成都多为旱地D. 西安河流流量较大,成都河流流量较小16.2017年12月6日,西成高铁(西安-成都)全线正式通车,铁路很多路段都设计成如图所示的“灯泡”形线路。
读图完成14~16题。
图中的“灯泡”型路线()A. 较其他路线坡度缓B. 垂直于等高线分布C. 利于缩短运行距离D. 适合平原交通建设17.图为“2016年我国部分省份粮食产量示意图”。
读图完成17~18题。
甲、乙、丙、丁四省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对应正确的是()A. 甲--油菜、花生B. 乙--水稻、甘蔗C. 丙--小麦、大豆D. 丁--青稞、小麦18.图为“2016年我国部分省份粮食产量示意图”。
读图完成17~18题。
甲省所在地区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社会经济条件有()①地形平坦②地广人稀③土壤肥沃④机械化程度高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②③19.华北地区春旱严重,下列应对春旱的措施不合理的是()A. 跨流域调水B. 大力开采地下水C. 发展节水农业D. 兴建水库20.关于区域及其特征的叙述,对应正确的是()A. 北京--政治经济中心B. 香港特别行政区--博彩旅游业发达C. 台湾--外向型经济D. 东北三省--我国最大的轻工业基地21.坎儿井是我国某地一种古老的引水灌溉工程。
读图完成21~22题。
坎儿井修建暗渠的目的是()A. 节约成本 B. 利用地势自流C. 便于灌溉D. 避免蒸发22.坎儿井是我国某地一种古老的引水灌溉工程。
读图完成21~22题。
与坎儿井密切相关的是()A. 旱作农业B. 水田农业C. 灌溉农业D. 河谷农业23.新疆的瓜果特别甜,如哈密瓜、吐鲁番的葡萄等.其主要原因是()A. 新疆光照强、昼夜温差大B. 新疆水分充足C. 新疆绿洲面积广D. 新疆人特别爱吃瓜果24.关于塔里木盆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 盆地内极端干旱,油气资源贫乏B. 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外流河塔里木河C. 绿洲的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D. 主要城镇和交通线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25.下列对三江源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是长江、黄河、黑龙江的源区②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③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等问题突出④降水丰富,江河水量稳定、充足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26.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目前,第二条进藏铁路--川藏铁路,正在施工建设。
川藏铁路东起四川省成都市,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线路全长1838千米。
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青藏铁路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沿线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咸水湖。
______②图中A是世界最高大的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______③拉萨和成都1月和7月气温差别都较大,主要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
______④川藏铁路建成后,将会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______(2)川藏铁路在修建过程中需要穿越B山脉,此山两侧地理差异显著,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比较项目B山西侧B山东侧地形区青藏高原______农业生产______ 以种植业为主(3)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请任选其一,从地理视角进行解释。
______。
(4)修建川藏铁路时,可能会遇到哪些自然灾害?______。
27.2018年4月以来,我国空军连续多次出动战机绕飞祖国宝岛,丈量祖国大好河山,锤炼提升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能力。
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在地质时期,台湾岛曾与大陆相连,后因台湾海峡地块沉陷而分隔成岛。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侵略者,收复台湾。
1887年,清朝正式设置台湾省。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省被日本侵占。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省回到祖国怀抱。
材料二:(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______海峡B______(省简称)C______岛(2)依据“台湾岛主要农产品分布”图,写出台湾的一个美称,并解释原因。
______。
(3)读图说出台湾省的城市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______。
(4)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结合图文资料,举例说明。
______。
28.暑假期间,济南某中学学生到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中游开展研学活动。
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下面是一位同学记录的研学片段,请补充完整。
旅程研学记录第一站从济南出发,乘火车沿______ 线到达上海,这里位置重要,地处______ 之地。
第二站到达杭州,游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______第三站到达______ 省省会武汉,然后乘船参观了中国最大的水利枢纽______ 工程。
(2)同学们发现长江三角洲稻田集中连片,鱼塘随处可见,请分析长江三角洲成为“鱼米之乡”的自然条件。
______。
(3)在武汉,同学们参观了武汉钢铁集团,请分析这里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
______。
(4)研学总结:两大城市群的形成与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有关。
29.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资料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
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
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资料二:(1)根据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______。
(2)经过多年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得到遏制,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请观察“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示意图”,将措施与对应地貌类型用直线连接起来。
①建挡土坝、护坡等a缓坡地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b 坡脚③种草、灌木和山杏c陡坡地(3)读“黄土高原局部示意图”可知,该地区降水空间分布的趋势是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
根据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建设的原则,该地区西北部适宜______(植树/种草),原因是______。
(4)请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______。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精选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