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优选氟尿嘧啶植入剂中人氟安乳腺癌
优选氟尿嘧啶植入剂中人氟安乳腺癌
缓释植入剂
临床思考
1 术中切缘病理 2 术后化疗对局部的有效性 3 放疗的应用
保乳手术
间质化 疗的开展
小于2cm的乳腺癌周围癌细胞分布情况
浸润性导管癌及周围的乳管内浸润
图1 矢状位脂肪抑制成像,乳腺癌2cm,乳晕方向乳管内浸 润呈条索状高信号,浸润为距离为1.5cm,该点同样呈 快速增强曲线(右图7号曲线)
术中-时机选择、第一时间、综合治疗 区域性 靶向性,提高药物有效性,减少不良反应
缓释持续作用-时间依耐性的药物
细胞增殖周期
胃癌细胞增殖周期 15-84h 肠癌细胞增殖周期 39-123h 肝癌细胞增殖周期 28-56 h 乳腺癌 20-48h 食管癌 28-41h
持续释放360h以上 能够覆盖多个肿瘤细胞增殖周期
乳腺癌术后局部皮肤反应
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皮下腺体广泛 切除即刻假体乳房再造术中皮下植 入中人氟安
中人氟安植入后3-4周内伤口 周围皮肤红肿情况
术中是消灭残留灶,降低复发率的最佳机会
肿瘤部位药物浓度低(代谢和清除效应) 自发耐药细胞多
a c b
UICC 临床肿瘤学手册 第七版
区域缓释化疗
区域缓释化疗
亚临床残留
第一时间
浓度高
副反应小
时间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术后残留病灶迅速增殖, 处于对化疗最敏感阶段
持续释放360h以上,覆盖 多个肿瘤细胞的增殖周期
术中区域性缓释化疗
损伤、出血
生长因子、血小板 活化因子、炎症介 质增加
免疫低下
原发灶对转移癌的 抑制作用消失
肿瘤细胞
快速增殖
手术前肿瘤生物学特点
肿瘤负荷大(细胞数109~1012) 细胞增殖比率低(10%~40%)G0期为60%~ 90%
5-Fu、DDP等均对G0期细胞无作用 自发耐药细胞数量
(1cm3病灶约 含109肿瘤细胞,即有104自发耐药细胞)
图2 浸润性导管癌及周围的乳管内浸润情况 HE ×40
手术局部血液循环的破坏 瘢痕形成 全身化疗药物局部浓度?
(局部浓度与作用时间的乘积)
术后 局部抑制
放疗-局部复发的 抑制
局部植入 增加组 织内药物浓度
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
1 扩散距离 3-7cm
2 释放速率 D1: 20% D5: 50% D15: >75%
手术一周后残留肿瘤生物学特点
肿瘤负荷继续增加,增殖速度逐渐变慢 负荷增大,增殖比率降低,部分细胞进入G0期 5-Fu、DDP等常用药物对G0期细胞无作用 负荷增大,自发耐药细胞数相应增加 亚临床癌灶已初具耐药这一生物学特点
术后一周内残留肿瘤生物学特点
肿瘤负荷小(103~108) 残留灶迅速(24小时内)进入增殖状态,几乎所有 细胞均可进入5-Fu敏感的时相(G1、S期),此时 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异常敏感 因为负荷小,自发耐药细胞少 一周内可增殖24 ~ 27倍,成为肉眼可见肿瘤
优选氟尿嘧啶植入剂中人氟安 乳腺癌
术前植入 控制原发病灶,缩小手术范围
目
前
的
临
放疗、化疗的增敏手段
床
应
用
失去手术治疗机会 姑息治疗
减缓肿瘤进展,改善局部症状
理想的肿瘤临床治疗策略
控释药物系统优点
药物浓度平稳 高分子骨架和膜层技术
对半衰期短的药物减少给药次数 对患者全身影响小 对肿瘤杀伤持久
手术加速了残留肿瘤细胞的增殖
局部扩大切除后
术中植入中人氟安, 背阔肌肌皮瓣胸壁 创面覆盖成型
中人氟安在局部晚期病例的治疗
自肿瘤周围穿刺植入中人氟安, 结合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局限性 缩小
乳腺癌根治胸壁扩大切除即刻 背阔肌肌皮瓣乳房成型术后3 周
中人氟安植入的相关问题
局部植入与术后引流 乳腺癌术后局部皮肤反应 术后异物肉芽肿的形成与鉴别 感染?
化疗药物作用时间
肿瘤细胞增殖周期 平均为 50-60h 5-Fu持续时间仅6至8h DDP持续时间为24h 紫杉醇持续时间为24至
48h
5-Fu(静脉化疗)作用机理和代谢途径
氟尿嘧啶植入剂(中人氟安 ) 临床应用
术中区域性缓释化疗
SLOW-RELEASE CHEMOTHERAPY
5-Fu为时相特异性药物,主要作用于细胞增殖 周期的S期和部分G1期,5-Fu是典型的时间依 赖性药物,维持有效抑瘤浓度
3 特点 长效作用 缓控释作用 靶点区维持有效药物浓度 避免肝脏首过效应
75.119ug/g
乳腺癌保乳手术中自切缘植入中人氟安
—
乳腺癌保乳手术中自切缘植入中人氟安
乳腺癌保乳手术
右乳内上,肿瘤直径1.5cm
右乳癌保乳手术后一周
中人氟安在局部复发病例的治疗
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 赫赛汀+泰索帝治疗6 周期后